别治明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平衡的城乡发展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矛盾,中央为此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明确乡村作为主要解决社会问题目标,是社会发展的新方向,表明乡村改造重要性。而乡村作为环境综合体,以自然生态为背景,以农民生活聚居地为核心,具有农业生产环境的特征,乡村改造需展示和传承乡村特有文化与历史。因此,为避免丧失特色、缺乏鲜明主题、科学系统薄弱的情况,可采取参与式设计方式,了解利益相关者诉求,鼓励村民参与到乡村规划之中,挖掘乡村特色,进而建设可识别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
人们普遍认为乡村建筑是散落于民间的传统聚落或乡土建筑,及不被关注的自发性建筑。本文所研究的“乡村建筑”是指坐落于村镇正在营造或已经竣工的建筑,区别于城市建筑,此类建筑设计是使用者主观提出,在施工队及建筑师配合下,由当地村民与施工人员共同参与建造完成[1]。所以,在乡村建设中,乡村建筑作为其核心,不仅能够将传统技艺、文化等传承体现出来,也在砖瓦缝隙中渗透以往记忆,浓缩体现乡村情怀[1]。
2.2.1 参与过程
在乡村建筑建设中,建筑师、设计人员及规划者均需要参与到工程各个环节中,分析使用者行为习惯及日常活动,确定乡村建筑建设任务与目标,鼓励和引导更多村民参与到建筑设计中,以此提出建设性意见。设计人员则需要通过上述调查后综合性分析,进而结合结论展开设计。施工者及设计者共同承担项目实施工作,不仅可促进乡村建筑施工与设计质量,还能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认识与自我价值。
2.2.2 参与程度与角色转换
在参与式设计应用中,人员需转变以往的思维模式,与村民积极交流探讨,深入了解其常住人口特点、家庭经济来源、生活需求及日常状态等,包含老年人农闲休憩、休闲场所、孩子活动场所等。设计师结合获取信息修改乡村改造方案,进行设计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施工图及说明等,将村民观念、想法、问题、沟通方式及策略详细全面的记录[2]。并且,在参与式设计中,建筑师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需要为使用者提供平台,加强多方交流沟通,以此保证乡村建筑的全面性与合理性[2]。
某乡村处于东钱湖镇下辖村,全村山林92.7hm2(1390亩),土地80hm2(1200亩),共有村民652户。乡村出入道路一条,两旁植柳,宽9m,为双向车行道路,但一侧设置停车位,加上非机动车与人流因素,导致道路较为拥挤。在村内则是以步行为主,可通车路段以张迈岭路及陶公路为主,还有一条碎石路能够单向行车至村后,周围设施齐全。
该乡村传统民居多为二层木构建筑,建筑沿着湖岸向后发展,成为子辈居所,少量建筑为三层,底座为厚重石板、正面为重檐形式,布置了木质门窗,部分地段地势较低,在底座上还会树立石板为墙面,以此石木混合。建筑大多数为村民私房,有的是重新分配,有的是祖先传承,还有后期购买,在现代化不断推进下,对于生活物质条件村民有了更高要求,喜欢功能齐全、干净明亮的房子[3]。
在乡村建筑改造设计中,以设计院设计师为主导,构建乡村工作坊,与开发商、当地村民协调配合,互相商议,充分考虑村民实际需求与生活习惯,发挥特色民居、湖边资源等优势,重塑乡村建筑[3]。鉴于乡村建筑规划存在一定问题,如村民希望景色多样化,开发商要求商业化等,所以,设计团队需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知识,对村民、开发商需求进行协调整合。所以,乡村建筑设计工作坊有城乡规划师生及设计院设计师构成。有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市场营销、历史、风景园林学等学科背景及相应工作经验,加上村民配合,可保证工作坊能够顺利开展工作。
参与式设计使得每个人均能够平等参与讨论、设计及决策,增加了建筑设计的民众话语权与发言权,属于从上至下的方式。此种方式使得参与人员能够贯穿设计全过程,包含前期规划与后期实施,实现对建筑设计的评价监督。参与式设计由于是通过政府人员与各行业专家参与,为村民与设计人员思想碰撞提供了机会平台,能够正确培训与引导村民,从村民需求及生活细节中明确设计本质,真正解决村落问题,设计师也能够听取村民意见,全方位展开设计改造,而设计的作品也更加接地气,提高了实用性[4]。参与式设计中重点强调参与,调研团体或个人应用实体调研模式,参与到项目之中,了解项目人文环境、生活业态及历史因素等,方能把握整体项目,延续村落发展,做好项目实体数据分析,获得结论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重点在于引导村民参与改造过程,鼓励其表达自身想法和要求,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共同进行村落建筑的规划,满足村民意愿[4]。
3.4.1 讨论会
该乡村中,祠堂作为大型集会场所,能够容纳较多人在此进行讨论,选择祠堂为工作站。在讨论会中,首先对村民简单讲述参与式设计概念,概述参与式过程,使得村民了解乡村建筑设计中应承担的工作与角色,听取群众声音,详细记录村民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从生活小事考虑设计。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发放调查问卷,结合村民想法鼓励其画出心中的简单规划概念图。第一次讨论会中,简单划分人群为打工者、原住民、渔民及养老者,详细整理不同人群资料,确定其想法、需求及自身对建筑的未来规划,以明确设计规划的原则[5]。
3.4.2 实地调查
在问卷调查中发放问卷约为50份,大致了解了村民对乡村的未来发展。调研方式主要以行为观察、问卷、访谈与记录为主,对村民建筑使用情况及生活方式统计分析,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在调查问卷设计中,采取通俗话语表明自身想法,问卷设计清晰明了,村民回复率高,提高了调查效率。在此过程中,以村民想法为主,了解乡村不足和优点及未来规划的看法。以游客层面看待乡村,主要是用于解决乡村问题以发展旅游业为主,方能吸引游客,提高年轻人就业率。
3.4.3 使用人群分析
经过调查后,发现该乡村共有人口1602人,人均年收入约为2万,347人为50岁~60岁,占总人口21.67%。409人为60岁以上,约为总人口26%。300人为外地人口。外出打工人数占70%。通过走访调研,乡村居住人群主要如下:
1)原住民
长期生活在该村落,土生土长,大多数为老年人,以打渔为生。
2)租户
此类租户为在乡村打工的人,从事手工作坊获得收入;有租户为外地人,租乡村房子住,主要是由于该地方环境好、空气好,不定期居住,以老年人为主,只有生病才会去一线城市。
村民生活较为规律,起床较早,渔民一早就去收网将收获的鱼卖给饭店或村民,此时小卖部也开始营业。村民吃完早餐后,在巷口聊天,宗祠人最多,已经成为老年人活动中心,听戏、看电视、打牌等活动多样[5]。村口集市下午三点时最热闹,买湖鲜、买菜的人络绎不绝。在村落中夜晚来临较早,天暗后很少有人出门,部分年轻人会在指定地点聊天至9点左右[6]。
该乡村村民多为打渔为生,建筑功能以渔民为主,沿街的商店在规划保护基础上建立商业发展基地。选择带院子靠码头的房子为改造对象,主要与湖水临近。以某渔民居住建筑为例,在改造过程中渔民和设计师保持持续联系,改造中全程参与,要求房子有放东西的空间与晾晒鱼虾的位置,改善厨房条件与卫生条件,满足一家三口使用空间需求。客厅改造前仅放了两张床,隔壁为厨房,无厕所,院落堆积杂物,改造后一楼为活动区,二楼为休息区,互不干扰(见图 1、图 2)。
村民由于喜欢在巷口或村口集会、聊天,该地区相当于公共活动空间,考虑集会地方较为狭小,则改造民居为茶馆,为其提供活动空间,且将内部空间布置为有咖啡厅、书吧,便于游客应用。在民居改造中大部分村民希望有良好活动空间,则选择村口两个房子,其处于主干道与村口较差位置,是进村必经之路,具有较大人流量。在布局中考虑村民需求,可在旅游旺季为村民与游客提供活动场所,旅游淡季村民也能够自由变换空间设置,进行打牌或其他活动,具有一定空间灵活性[6]。以空间改造为主,居民可从两个门进入室内,也能够通过交通流线将咖啡吧与茶室分为两个空间。
乡村作为村民的家,能明确家乡应当怎样改变,也了解自身需求,通过问卷调查与会议小组讨论,设计师以帮助者身份引导村民正视困难,利用专业知识讲解怎样解决困难,满足村民需求,鼓励其发表自身观点做出决定,改造村落建筑。参与式方法做到以村民为主体,结合村民需求,实现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体现独特乡村文化与传承。在该项目改造中,村民与设计师讨论观点,将想法融入设计,实现其权利,调动了村民积极性。整体参与式设计过程也随之更加有内涵和趣味性。村民通过参与乡村建筑改造规划的全过程,与设计师共同探讨存在问题,分析问题,确定改造目标与解决方式,公示改造方案,提高了村民自我修养,培训村民权利意识,能够准确把握村落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参与式设计属于新兴设计方式,怎样引导村民参与已经成为设计重点。参与式方法需要村民深入参与设计,提高村民积极性。此过程中,设计师前期乡村调查准备时间较多,包括准备调查问卷等,培训村民前期设计参与难度也较高。并且,村民与设计师角度不同,专业知识差异较大,问题看法存在分歧,需要不断磨合,甚至部分设计师会在村民身上强加自身观点,未能真正落实参与式设计。面对此种问题,提出以下完善措施:
在乡村建筑参与式设计中,难点在于树立村民主体意识,不仅在乡村中缺乏,社会中也较为缺乏。应当让村民了解乡村建筑是他们的家乡,树立改造主体意识,主动参与到设计之中,赋予参与权利。
①挖掘村民能力,培训参与式设计理念,鼓励和引导他们发表观点,站在自身角度结合专业层面客观评价家乡;
②在参与式设计中,对村民想法加以肯定,以激发村民主动承担的意识,让其主动去做设计,思考怎样进行改造与解决问题;
③设计团队应当将参与式设计凝聚力提高,营造自由民主的设计氛围。
在乡村建筑初期,改造以调研访问为主,以外来者身份参与设计,对于乡村任何事物均存在新鲜感,此种态度应当转变,设计师不仅是领导者,也是参与者,需要转变自身态度,需听取村民意见,将自己当做村民,站在自身生活居住角度和旅游角度思考问题进行改造设计。在设计中保证满足村民参与式诉求,了解村民想法及其对家乡的判断,予以村民参与权利,方能构建和谐的参与式设计过程。
图1 一层改造平面图
图2 二层改造平面图
乡村建筑在参与式设计中,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合作,通过政府提供机会、资源与平台,可让村民与设计者汇集到一起,结合乡土力量与外来设计力量,形成强大设计能量。政府能够通过制度建设、政策保障及资金支持等措施,促进参与式设计发展。其中,慈善机构与志愿团队具有自发性,不涉及相关利益,立场中立,可以此成为政府与民众等机构的沟通桥梁,解决涉及的利益纷争与冲突,保证弱势群体的利益,必要时还可借助其影响力为乡村规划提供资金支持。而文史工作者、艺术家及设计人员作为参与式设计的基础,可构建技术协作组织予以技术指导,达成跨领域合作。在该乡村建设中,民众具备主动规划的意愿后,通过多渠道让政府了解诉求,以政府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群体关注乡村,通过多方力量结合得到社会资源,使得更多人为农村服务。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参与式设计作为新型设计概念,主要是与使用者交流沟通,提高设计有效性与科学性。乡村建筑作为我国城乡发展的重要部分,可应用参与式设计为名村民提供良好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