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凤旦
正常的盆底功能是维持女性生殖健康的重要保障,育龄期女性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对于盆底肌肉、筋膜及韧带等组织结构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女性产后盆底肌力下降[1]。由于分娩方式不同,对盆底肌所造成的负荷存在较大差异,产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风险亦不尽相同[2]。本研究观察了不同分娩方式及是否接受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女性盆底超声检测参数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2 月至2020 年 2 月在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医共体陶朱分院分娩并行产后检查的健康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经阴道分娩女性100 例,剖宫产女性100 例。阴道分娩组年龄 23 ~ 39 岁,平均(27.9±4.3)岁;分娩孕周36 ~40 周,平均(37.88±1.63)周;体质量指数 21.84 ~ 28.63kg/m2,平均(23.71±2.57)kg/m2;孕次 1 ~ 3 次,平均(1.72±0.58)次。剖宫产组年龄23~40岁,平均(28.0±4.7)岁;分娩孕周36~ 41 周,平均(38.12±1.71)周;体质量指数 20.96 ~28.37 kg/m2,平均(23.51±2.69)kg/m2;孕次 1 ~ 3 次,平均(1.79±0.60)次。两组上述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本研究方案的制定符合《世界赫尔辛基宣言》的相关要求,且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单胎足月妊娠;(2)分娩过程中无器械助产;(3)孕前无盆底功能障碍相关临床症状;(4)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泌尿系统相关疾病者;(2)肾脏疾病者;(3)盆腔手术史者;(4)生殖道良恶性肿瘤疾病者;(5)患有严重精神障碍性疾病,无法正常沟通者。
1.3 研究方法 分别于产后6 和12 周,使用美国通用公司的GE Voluson E8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测。受试者取仰卧截石位,保持膀胱适度充盈,膀胱内尿液余量不多于50 ml,选择腹部凸阵探头,探头频率为3.5 ~4.5 MHz,置于会阴部尿道外口与阴道外口之间,设定为二维及四维模式,行正中矢状切面扫查,待超声影像清晰且测量数值稳定后,分别采集患者静息状态和屏气并向下用力至最大腹压状态(Valsalva)下的超声图像。于产后6 周,对自愿接受盆底康复治疗的研究对象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相结合的康复治疗,持续训练6 周。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产后6 和12 周对研究对象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测,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及是否接受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女性膀胱颈移动距离、尿道旋转角、静息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和Valsalva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等盆底超声参数的差异。于产后12 周观察研究对象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症状出现情况。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方式分娩后女性盆底超声参数比较 阴道分娩组娩后膀胱颈移动距离、尿道旋转角、静息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Valsalva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及尿道内漏斗形成率均高于剖宫产组(均P <0.05)。见表 1。
2.2 是否接受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经阴道分娩女性盆底超声参数的影响 产后6 周,接受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女性膀胱颈移动距离、尿道旋转角、静息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Valsalva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和尿道内漏斗形成率与未接受治疗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产后12 周,接受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女性各盆底超声参数较产后6 周显著改善,且均低于未接受治疗女性(均P<0.05),尿道内漏斗形成率亦低于未接受治疗女性(P < 0.05)。见表 2。
2.3 是否接受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剖宫产分娩女性盆底超声参数的影响 产后6 周,接受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女性膀胱颈移动距离、尿道旋转角、静息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Valsalva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和尿道内漏斗形成率与未接受治疗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产后12 周,接受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女性各盆底超声参数较产后6 周显著改善,且均低于未接受治疗女性(均P <0.05),尿道内漏斗形成率低于未接受治疗女性(P < 0.05)。见表 3。
2.4 不同分娩方式及是否接受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症状的影响 在经阴道分娩女性中,接受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女性子宫脱垂、阴道壁膨隆和尿失禁发生率均低于未接受治疗女性(2≥ 4.345,均 P < 0.05);在剖宫产分娩女性中,接受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女性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膨隆发生率均低于未接受治疗女性(2≥4.342,均P <0.05);且未接受治疗的经阴道分娩女性子宫脱垂、阴道壁膨隆和尿失禁发生率均高于未接受治疗的剖宫产分娩女性(2≥5.134,均 P < 0.05)。见表 4。
妊娠和分娩均是造成女性盆底功能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多次妊娠分娩的女性比例不断增加,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干预方法,降低盆底功能损伤程度及对生殖健康的影响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课题[3]。超声检测凭借操作简便、高分辨、动态实时等优势,逐渐成为评价女性盆底生理结构和功能状况的重要手段[4]。
本研究显示,经阴道分娩组女性分娩后女性膀胱颈移动距离、尿道旋转角、静息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和Valsalva 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等盆底超声参数检测数值均高于剖宫产组(均P <0.05);且尿道内漏斗形成率高于剖宫产组(P <0.05)。这说明经阴道分娩对于女性盆底组织结构的损伤程度比剖宫产分娩更严重。同时,接受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女性产后12 周各盆底超声参数均较产后6周显著改善,且均低于未接受治疗女性(均P <0.05);接受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女性尿道内漏斗形成率低于未接受治疗女性(P < 0.05),且子宫脱垂、阴道壁膨隆和尿失禁发生率均低于未接受治疗女性(均P <0.05),剖宫产分娩女性中接受康复治疗的子宫脱垂和阴道壁膨隆发生率均低于未接受治疗的(均P<0.05)。这说明持续性盆底康复治疗能有效恢复盆底生理状态和功能,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风险。同时,未接受治疗的经阴道分娩女性子宫脱垂、阴道壁膨隆和尿失禁发生率均高于未接受治疗的剖宫产分娩女性(P<0.05),这说明经阴道分娩女性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风险更高。陈娇等[5]和单华英等[6]研究显示,较剖宫产分娩,经阴道分娩对产后盆底肌力的损伤及对盆底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较大,而盆底康复治疗有助于女性产后盆底功能恢复。
表1 不同方式分娩后女性盆底超声参数比较
表3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剖宫产分娩女性盆底超声参数的影响
表2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经阴道分娩女性盆底超声参数的影响
表4 不同分娩方式及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后盆腔障碍相关症状发生情况 例(%)
综上所述,较剖宫产分娩,经阴道分娩对女性盆底功能损伤更大,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可有效恢复女性产后盆底功能。盆底超声用于评估女性产后盆底功能及指导康复治疗具有较高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