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芸卿
近日,一位被钱塘江涨潮意外卷走失去性命的杭漂女孩,因被冠以“现实樊胜美”而上了热搜。在一档电视调解节目中,其父母要求其生前的公司追加补偿,以便拿补偿款为儿子支付买房首付。这个逻辑引发了全网愤怒,而视频所呈现出的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之痛”,更是戳中了众多女性的泪点。
“女性独立”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也在影视作品中频频出现,但讨论大多着眼于已婚女性,着眼于夫妻关系、养育责任,还很少有未婚但已经济独立的女性角度。对影响自己命运的要求,这些女性在多大程度上有选择和拒绝的权利?当经济独立时,她们是该为自己谋划,还是以整个家为单位谋划?尤其是当原生家庭的“责任感”以道德压力出现的时候,她们该怎么办?
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我们更需要反思,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权责边界在哪里?父母与孩子之间,抚育和回馈的平衡机制在哪儿?在二孩全面放开之后,一家多个子女之间,相互扶持的底线在哪儿?诚然,这不是个新鲜的问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正在增强的个人自主意识与轉变较慢的家庭观念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张力。
不同于其他领域,在家庭中,实际利益与道德情感融合极深,使得个人边界难以画出。常言道“血浓于水”,家,是从小就浸润其中的环境,是以生命长度来预期的团队合作,是“一个人过得好不算好,大家都过得好才算好”的共同体。这些都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各兄弟姐妹之间,边界划分十分困难,也极不现实。这个案例中,正是因为这种边界的不清,加之姐弟的性别年龄结构问题,才引发网民的愤怒。而事实上,当前父母子女之间的边界不清,不仅表现在父母对孩子索取,更多地表现在孩子对父母索取,比如我们常说的“啃老”中。家庭成员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自主选择,与其在这个家中的性别、角色、成员之间的相互期待等息息相关。
另一方面,家庭又同时受到社会变迁带来的“分”与“合”的双重冲击。随着新一代独立意识的增强、就业能力的提升、消费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孩子从原生家庭中分离的愿望增强,希望能自主地掌控生活。但同时,物质进步同样带来了欲求的增加,房子、车子、子女教育等各方面压力,常常超出个人的经济能力,这又需要个人通过以家庭为单位的资源集中来解决问题。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在资源比较充裕的家庭还容易解决,比如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会逐渐形成一种以个人为中心、代际合作的模式。但如果家庭资源贫乏,如农村或是城市底层,尤其又在多子女的情形下,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就很容易出现矛盾和倾斜,而这也让成员的自主选择更为困难。
最后,在扼腕痛惜之余,我们应看到在城市打拼的外来年轻女性的处境,她们勇敢、优秀、独立,但在面临生活困境时却处于最无助的状态,更加重了其无以选择的艰难。她们往往在工作上承受着高强度的竞争压力;很可能租着房,早出晚归,在社区中不被看见,可得的邻里支持极少;而过大的环境和文化差异,又使得远在乡村或县城的父母,对于她们在大城市的生活难以想象,亲人的理解和支持显得遥不可及。在电视剧中,无论是《欢乐颂》里的樊胜美,还是《三十而已》中的王漫妮,最后支撑她们走过艰难时光的都是姐妹情谊,但这在现实中可遇而难求,且没有制度支持。因此,比起她们自己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整个社会能为她们做什么?如何能使这部分业已凭借自己的努力走了很远的女性,能在我们的支持系统中被看见,在她们需要时可以得到帮助,让她们想要自主选择时可以从内外压力中松绑、与自身和解,这是我们面向“美好生活”时依然待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