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望 周杨惠
活动来源
开学初,我们在大班区域中投放了扑克牌,孩子们有的玩起了小猫钓鱼,有的模仿成人三三两两翻牌玩……基于幼儿的兴趣,我们鼓励他们在自我探索和同伴互动中去发现扑克牌的多种玩法,在探索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核心经验。
活动一:分家家
活动目标
1.认识扑克牌,根据扑克牌的颜色、花式、数字等某一特征进行分类记录,了解统计表的意义。
2.在操作过程敢于尝试,能够大胆表述。
活动准备
每人一副扑克牌,统计表,笔。
活动实录
区域游戏中,幼儿各自拿起扑克牌,有的说“我刚才数了这副牌有55张”,有的说“我这副怎么是54张呢”,有的说“我发现牌里面有两种颜色,红色和黑色”……
问题启发
1.每一副扑克牌有多少张?
2.你们发现扑克牌的花式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观察)
3.扑克牌里有哪些数字?有哪些颜色?
4.你会按照哪些特征对扑克牌进行分类、记录?
场景解说
教师先向幼儿介绍扑克牌分类统计表,孩子们各自拿起牌探索起来。有的幼儿在记录表上写上数数结果,有的将扑克牌按照颜色进行分类,有的把扑克牌按照花式分成四类。幼儿通过讨论和互相验证,知道了每副牌的数量、颜色和花式。幼儿还针对牌里面的A进行了讨论,知道在扑克牌中A即代表1。
活动二:扑克宝宝手拉手
活动目标
1.能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验证单数或双数。
活动准备
一人一副扑克牌,记录表,笔。
活动实录
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对单双数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就引导幼儿利用扑克牌上的数字和图案配对,从而更直观地区分单双数。
問题启发
1.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2.对照一张扑克牌,说说它是单数还是双数,理由是什么。
3.当你判别后,如何去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场景解说
幼儿根据记录表将扑克牌按照单双数进行分类,通过记录和验证,幼儿发现牌上若有一个单独出现的花式即为单数,两两手拉手能配对的即为双数。
活动三:我的好邻居
活动目标
1.在区分单双数的基础上认识相邻数,探索发现在自然数列中一个数与其前后两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2.在操作中发现规律,发展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人手一副A~10扑克牌,记录表,笔。
活动实录
经过前期的各类扑克牌游戏,幼儿在家中也和父母玩起了扑克牌。区域游戏时,小A对大家说:“我昨天和爸爸玩了一个好玩的游戏,就叫‘找邻居,你们想玩吗?”小朋友全被吸引了过来。
问题启发
1.请小A向大家介绍和爸爸是怎么玩的。
2.一个数字有几个邻居?这是两个什么样的数?
3.单数的邻居是什么数?双数的邻居又是什么数?
场景解说
初次接触相邻数,幼儿按照三人一组进行游戏。一人出示一张扑克牌,另外两人分别出示它的相邻数牌。为了不让找邻居的数字反复出现造成游戏的低效,大家商议后认为:第一张出示的牌找到邻居后可以不再使用。在找邻居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一个数相邻的两个数,后一个数比它大1,前一个数比它小1;单数的邻居是双数,双数的邻居是单数;A~10中,牌A和牌10只有一个邻居,A的邻居在后面,是2;10的邻居在前面,是9。在熟悉游戏规则和玩法后,他们开始了比赛,先找到邻居者为胜。一局结束后,统计各自胜出的次数,次数多者为本局最终胜利者。
活动四:趣味排队
活动目标
1.尝试按照扑克牌的某一特征(颜色、花式、数量)进行间隔排序。
2.探索间隔排序的多种规律。
3.学习同伴间多种间隔排序的方法和策略。
活动准备
扑克牌若干,记录单,笔。
活动实录
在给扑克牌排序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渐渐对按顺数或倒数排列的游戏失去了兴趣,就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幼儿根据扑克牌的其他特征进行间隔排序。
问题启发
1.如果按照颜色来排序?有哪些排列规律?
2.如果按照花式来排序?有哪些排列规律?
场景解说
在排序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利用扑克牌的多种特征,多模式、有规律地进行排序。当探索出一种规律时,能够及时记录,并与同伴分享交流异同之处。从扑克牌的排序延伸到生活中的排序,支持幼儿持续寻找和发现生活中还蕴藏着哪些排序规律,提升规律排序的经验,从而感受排序活动的乐趣。
活动五:翻花牌
活动目标
1.能够有序地进行6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
2.知道将2~6各数分成两份,各有几种不同的分法,会记录结果。
3.初步体验总数与两个部分数之间的等量关系。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扑克牌若干,记录单,笔。
活动实录
前期,幼儿在活动中已经掌握了2和3的分解与组成。区域里,他们利用提供的数字卡片进行分解、组成操作。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常常分错,就抓住契机引导幼儿从抽象的数字分合切换成具象的实物操作。
问题启发
1.你是怎么将数字4、5、6表示的数量分成两份的?用扑克牌怎么表示?
2.你认为4、5、6各有几种分法?每次分成的两份一样吗?有没有相同的两份?
3.你是如何记录分合结果的?
场景解说
幼儿通过对照分解后的数字进行验证,找出遗漏,找出重复,自己发现问题,知道分法会随着数字的增大而增多。经历了用扑克牌进行操作后,孩子们逐步过渡到看扑克上的数字直接分解和组成。
活动六:牌的联想(建构区)
活动目标
1.能用扑克牌有创意地拼搭出各种物体的造型。
2.体验和同伴合作造型的乐趣。
活动准备
扑克牌若干,记录表,笔,各种建筑物图片。
活动实录
在建构区域中,幼儿用扑克牌进行建构。有一组幼儿怎么尝试都无法将扑克牌站立起来,导致建构失败。幼儿小C用将牌折叠的方法搭建了几个简单的人字形房屋;幼儿小D提议将牌剪一个豁口,像插雪花片一样把牌插起来。
问题启发
1.你们知道有哪些建构的方法?
2.在不损坏扑克牌的情况下,如何让扑克牌站起来?
3.除了人字形、正方形,其他形状可不可以让牌站起来?
场景解说
教师在区域中为幼儿营造了建构的环境氛围,张贴了各种建筑和用扑克牌搭建的物体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通过初步搭建——原因分析——经验总结——再次尝试,幼儿掌握了用扑克牌搭建物体的有效方法。
除了上述系列扑克牌游戏,孩子们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区域活动中,不断地探索,还生发出对对碰、消消乐、大鱼吃小鱼、撲克找家、扑克棋等多种新玩法。
活动反思
1.关注兴趣,提升经验。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居家生活中已经具有一定的扑克牌游戏经验。据此,班级教师和家长共同进行了区域活动的审议。大家一致认为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关于扑克牌的系列游戏,引导幼儿探索出更多的游戏玩法。在追随幼儿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幼儿在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探究,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2.生成游戏,促进发展。幼儿利用扑克牌上的数字、花式、颜色、形状生发出多种游戏玩法,获得了与之相对应的领域核心经验,如初步感知了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通过空间造型获得了建构经验,在与同伴的互动交流中学会了交往的技能。活动中教师注重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供了适宜的指导和评价。
3.巧用材料,百变趣玩。扑克牌作为低结构材料,因其结构松散、可变性强、玩法多样深受孩子们喜爱。于是,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扑克牌供孩子们自主选择、自由探索和发现表达。孩子们先玩,教师则作为观察者去发现问题,利用小组讨论、集体教学、家园合作等形式,引发幼儿深度学习和思考,并提供适宜的支持,帮助幼儿不断积累、梳理经验,将扑克牌玩出花样,获取新知,增长智慧。
4.家园合作,拓展认知。在扑克牌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吸纳家长参与前审议,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标,设计扑克牌的多种玩法;挖掘家长特长,丰富和优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家长资源为活动注入了无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