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保华
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以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为主,同时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1]。临床多使用思密达来治疗小儿腹泻,思密达可辅助治疗食道、十二指肠等疾病引起的疼痛,但该药服用剂量较为严谨,过量服用易致便秘[2]。中医认为小儿腹泻多因患儿脾胃虚寒、饮食内伤、脾气阳虚所致,患儿多有口臭纳呆、多有矢气、舌苔厚腻等症状,应以健脾和胃、补脾益气、升阳止泻为主要治疗原则[3]。黄芪建中汤加减包括黄芪、白芍、桂枝等中药,具有温养脾胃、缓急止痛之功效,可用来对症治疗小儿腹泻[4]。本研究旨在探讨黄芪建中汤加减对腹泻患儿免疫功能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炎性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现研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80例腹泻患儿,均于2018年6月—2019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中男患儿19例,女21例;年龄1~5岁,平均(3.06±1.78)岁;病程3~12 d,平均(7.09±2.58)d;疾病程度:轻度8例,中度20例,重度12例;中医辨证:伤食泻11例,风寒泻9例,湿热泻8例,脾虚泻12例。试验组中男患儿18例,女患儿22例;年龄2~6岁,平均(3.18±1.05)岁;病程2~11 d,平均(6.78±2.34)d;疾病程度:轻度10例,中度20例,重度10例;中医辨证:伤食泻12例,风寒泻8例,湿热泻9例,脾虚泻11例。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辨证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研究委员会审核并通过。
1.2 诊断标准西医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5]中小儿腹泻的相关诊断标准;中医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关于脾肾阳虚型泄泻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对本研究药物无过敏反应者;有先天性胃肠道畸形者;患儿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等。排除标准:于治疗前服用抗生素治疗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存在严重精神障碍无法配合研究者等。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思密达(湖南华纳大药厂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089,规格:3 g)治疗,1岁以下患儿3 g/次,1次/d;2岁以上患儿3 g/次,2次/d;每次均分3次服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黄芪建中汤加减进行治疗,组成:黄芪16 g,党参12 g,白芍10 g,葛根、白术各8 g,茯苓9 g,木香 4 g,桂枝6 g,炙甘草5 g,大枣5枚。反酸患儿加以瓦楞子13 g;泛吐清水患儿加以法半夏10 g;疼痛剧烈患儿加以延胡索、川楝子各10 g。将药材加水500 ml浸泡30 min,煎煮1 h,去渣取汁至200 ml,1剂/d,分早晚2次服用,100 ml/次。7 d为一个疗程,2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①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大便正常时间、大便形状正常时间及日均大便次数。②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集2组患儿晨起空腹静脉血3 ml,以3000 r/min的速率离心10 min,通过流式细胞仪对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进行检测。③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血液采集与血清制备同②,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儿血清IL-6、TNF-α及IL-17水平进行检测。
2.1 2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日均大便次数少于对照组,且大便正常时间及大便形状恢复正常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 (例,
2.2 2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治疗后2组患儿的血清IgA、IgG、IgM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对照组显著低于试验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例,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较治疗后2组患儿血清IL-6、TNF-α及IL-17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对照组明显低于试验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例,
小儿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因儿童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身体抵抗力较差,因此极易引起腹泻;其发病原因主要与体质、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等有关,临床可表现为大便频繁、大便溏稀及水电解质紊乱,若不及时治疗易引起患儿脱水,严重者可危及患儿生命[7]。思密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胃肠道疾病药物,该药可通过吸附某些有机阳离子,减少其对胃黏膜的直接损害,发挥止痛作用,但该药过量或长期服用可引起大便干结、脱水等现象发生[8]。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属“泄泻”范畴,其病因诸多,包括外邪入侵、脾肾阳虚、脾胃失调等,患儿多有大便薄稀、如水倾注、脘腹胀满、腹痛加剧,久泻不愈者易致阴竭阳脱,气阴两伤。因此应以运脾化湿为治疗原则,治以消食导滞、清热利湿、健脾益气、补脾温肾[9]。黄芪建中汤加减中的黄芪可补中益气,党参可健脾益肺,白芍可缓中止痛,葛根可升阳止泻,白术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可利水渗湿、益脾和胃,木香可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桂枝可调和营卫、温助阳气,炙甘草可补脾和胃、益气镇痛,大枣可补中益气。反酸严重者加瓦楞子可增强制酸止痛的功效;泛吐清水严重者加法半夏可增强降逆止呕的功效;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可增加行气止痛的功效[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日均大便次数少于对照组,且大便正常时间及大便形状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思密达可提高腹泻患儿的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小儿腹泻多因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引起,而IgA是机体黏膜防御系统的主要成分,是防止病原体入侵机体的第一道防线;IgG是血清免疫蛋白的主要成分,在自然被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IgM是一种高效能的抗生物抗体。而黄芪建中汤加减中黄芪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试验组患儿血清IgA、I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提示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思密达可有效改善腹泻患儿免疫功能,与胡清伟等[11]研究结果一致。IL-6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可与血细胞生长因子相互协调,调节机体造血和免疫功能,且具有炎症放大作用,参与腹泻患儿的炎性损伤过程;TNF-α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炎性细胞因子,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当机体处于炎症反应时,该因子水平升高,导致腹泻加重;IL-17是一种由活化T细胞产生的致炎细胞因子,可通过促进T细胞激活及刺激上皮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导致炎症的发生,进一步加重患儿腹泻症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中的黄芪总黄酮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可降低炎性递质水平;桂枝中的桂枝醛对炎症具有抑制作用;此外,白芍中的白芍总苷在抗炎方面也发挥了较好的疗效[12-1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儿血清IL-6、TNF-α及IL-1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思密达具有抑制腹泻患儿机体炎症反应的作用,与邵丹等[15]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黄芪建中汤加减可有效改善腹泻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患儿免疫力,同时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