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林,王爱军
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重庆 404000
急性呼吸衰竭是急诊呼吸道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疾病[1]。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意识不清晰、昏迷等,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气道堵塞等,导致患者发生缺氧现象,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易导致患者发生死亡[2]。 随着环境污染程度的不断加剧,患病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 临床中,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一般会通过机械通气进行辅助治疗,机械通气有无创与有创两种形式, 其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是一种非人工性的气道供氧方式, 对于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3]。 为了进一步探究治疗的有效性,该文针对该院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期间进行急性呼吸衰竭急诊治疗的76 例患者,探究在治疗中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作用。 现报道如下。
选取于该院进行急诊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76例,采用中心原则的形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8)和实验组(n=38),该次实验经过医院伦理会的批准,且家属对此均知晓,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男25 例,女13 例;年龄50~80 岁,平均(70.37±5.58)岁。 研究组男26 例,女12 例;年龄51~81 岁,平均(71.36±4.72)岁。 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为患者进行心率、呼吸频率等检测,并实时观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调节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同时给予相应的支气管扩张剂等[4-5]。
实验组在其基础上加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在给予治疗前向患者详细讲解有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时的规避事项,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结合患者的个人情况,选取相应的面罩让患者进行佩戴, 同时选取适宜的半卧体位,为其进行呼气末正压通气与压力支持通气[6-7]。 待输氧管接通鼻面罩后, 根据患者的病症程度调整适量的氧流量,氧流量设置在5 L/min 左右,并且血氧饱和度的参数≥90%,IPAP 调节至6 cmH2O 范围,患者最初的吸气压力调至≤10 cmH2O;EPAP 保持在3 cmH2O 范围, 最初的呼气压调整至小于或大于8 cmH2O[8];待患者逐渐耐受之后,可将PSV 逐渐调整至15 cmH2O 范围,潮气含量>7 mL/kg,气道峰压力保持<35 cmH2O。 实时观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并将呼气终末正压逐渐向上调整,使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保持≥90%,氧气浓度保持<60%。 若患者的心率减少到112 次/min,呼吸频率保持在20 次/min,氧饱和度≥90%,则可将机器进行撤离,改为面罩进行吸氧,并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等其他生命特征变化。 在通气治疗阶段,患者每天进行定量的饮水饮食,帮助咳痰;若患者的呼吸急促现象逐渐缓解,则可将面罩摘除,进行间歇性的通气鼻塞吸氧治疗,3 次/d,每3 小时进行1 次[9-10]。
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通气各项指标情况以及治疗效果。 若患者的心率、呼吸急促等症状有显著好转,各项通气指标均恢复正常,意识恢复正常为效果显著;若患者的心率、呼吸急促等症状逐渐好转,各项通气指标均有所改善, 意识稍有恢复为效果一般; 若患者上述症状均无变化,反而出现严重现象为没效果。 总有效率=(效果显著+效果一般)例数/总例数×100.00%。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的通气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通气各项指标情况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ventilation indicators in the two groups(±s)
表1 两组患者通气各项指标情况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ventilation indicators in the two groups(±s)
组别心率(次/min)呼吸频率(次/min)pH 值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mmHg)对照组(n=38)实验组(n=38)t 值P 值107.35±18.97 88.59±12.26 5.120<0.001 30.18±8.28 21.65±5.63 5.252<0.001 7.08±0.02 7.47±0.03 66.678<0.001 0.83±0.03 0.91±0.06 7.352<0.001 68.28±5.27 83.15±9.64 8.343<0.001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急性呼吸衰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道急性疾病,患有该疾病的患者常伴有呼吸急促、 心率加快等症状[11]。临床中,主要通过机械通气进行治疗,而机械通气治疗分为有创与无创,有创的通气方式,往往具有较大的创伤,且容易发生一系列的并发症状,而无创通气方式,具有脱机方便、创伤小等特点。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是采用鼻面罩的呼吸机直接给予患者进行人工型的通气治疗。 在患者能进行呼吸的基础上,通过呼吸机给予正压供给,帮助患者提升吸气的能力, 有助于缓解患者呼吸肌的疲劳, 提高肺泡的吸氧能力,进而提升患者体内的血氧分压,促进体内气体的有效循环、交换,从而改善患者缺氧的现象。
该次实验结果证实, 实验组患者的心率、 呼吸频率(88.59±12.26)次/min、(21.65±5.63)次/min 低 于 对 照 组(107.35±18.97)次/min、呼吸频率(30.18±8.28)次/min,且实验组的pH 值(7.47±0.03)、血氧饱和度(0.91±0.06)%、血氧分压(83.15±9.64)mmHg 高于对照组的(7.08±0.02)、(0.83±0.03)%、(68.28±5.27)mmHg;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4.74%高于对照组71.50%(P<0.05), 说明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 且提高了整体的治疗效果。 该结论和张楠[12]学者在《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急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中所得的结论一致,该文将84 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纳入研究,分为42 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和42 例实验组(常规治疗+无创正压通气);分析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 其中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0.48%高于对照组73.81%, 在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HR(101.1±20.5)次/min、RR(20.5±6.8)次/min 以及PaCO2(70.4±4.3)mmHg 均低于对照组(114.3±22.5)次/min、(26.5±9.1)次/min、(78.4±5.2)mmHg,而pH(7.36±0.05)以及PaO2(79.8±10.4)mmHg 高于对照组(7.27±0.04)、(63.2±12.3)mmHg, 实验组病死率2.38%比对照组9.52%低,住院时间(11.3±4.2)d 短于对照组(19.6±5.4)d(P<0.05)。 表明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急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 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采取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通气指标,减少不良症状的发生,改善患者体内的缺氧现象,促进肺泡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与循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