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1-05-06 08:57李文庆
新西部 2021年3期
关键词:宁夏攻坚

2020年,宁夏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人口全部摆脱绝对贫困,全区历史性告别了绝对贫困、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了深度贫困地区消除绝对贫困的根本性转变,进入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脱贫地区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推动宁夏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有效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现实选择。

党的十九大把脱贫攻坚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向人民作出了承诺,把乡村振兴作为七大战略之一载入了党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强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为宁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指明了方向。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脱贫富民迈出了坚实步伐,乡村振兴战略有序实施。

宁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的成效与做法

宁夏经过三十多年的扶贫开发,历经“三西”农业建设(1983-1993年)、“双百”扶贫攻坚(1994-2000年)、千村扶贫整村推进(2001-2010年)、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2011-2015年)四个阶段的扶贫开发,中南部贫困地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00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9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11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现行标准下62.4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到消除绝对贫困的根本性转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中南部贫困地区城乡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在宁夏召开,宁夏经验向全国推广。

(一)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

2020年,宁夏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把短板补得更扎实,把基础打得更牢靠,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宁夏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实现脱贫摘帽、剩余1.8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区历史性告别了绝对贫困、区域性整体贫困。对1.49万脱贫不稳定人口、2.65万边缘人口实行动态监测,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庄严任务。宁夏中南部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6818元,增加到2020年的11450元,年均增长11%,连续五年高于宁夏全区平均水平,脱贫攻坚战迈出了关键性步伐。

(二)扶贫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奠定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基础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宁夏因地制宜,推动枸杞、葡萄酒、奶产业、肉牛和滩羊、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清洁能源、文化旅游九大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南部贫困地区围绕特色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肉牛、滩羊、冷凉蔬菜、枸杞、酿酒葡萄等高效种养业和马铃薯、小杂粮、中药材、黄花菜等区域特色产业,通过扶贫产业有力地推动了脱贫攻坚,也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产业基础。宁夏围绕打造黄河流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着力调优种养结构、调大经营规模、调强加工能力、调长产业链条,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围绕提质发展高效种养业,分产业制定了肉牛、肉羊、奶、蔬菜、葡萄、枸杞等高质量发展方案,调减小麦等作物。建好用好扶贫车间、扶贫产业园区,让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有一個增收产业、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使脱贫攻坚有了强有力的抓手。

(三)闽宁协作扶贫成效显著,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东西部协作扶贫是我国扶贫史上的一项创举,国家确定由福建省帮扶宁夏脱贫攻坚。闽宁协作扶贫以来,福建省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3.69亿元,先后为宁夏援建公路385公里,修建高标准梯田22.9万亩,完成危窑危房改造2000余户,支持建设闽宁镇和110个闽宁示范村,修建了一大批水利、道路、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近60万贫困人口从中受益。共建成闽宁产业园10个,经福建省招商引资落地宁夏产业项目521个,形成了轻纺轻工、食品加工和中药材等一批特色产业。

2020年,闽宁两省区党委、政府紧扣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统筹抓好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全力推进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工作。

一是扩大产业协作,福建省当年安排援宁资金53679万元,在宁夏实施闽宁协作项目329个,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13.78万人。

二是推进劳务协作和人才交流,宁夏共向福建省输送贫困劳动力1322人,帮助贫困劳动力到其他地区就业5553人,就近就业16312人。福建省2020年选派399名专业技术人才来宁开展支医、支教和技术交流活动;宁夏也选派了19名挂职干部以及教育、卫生、科技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482人赴福建省挂职锻炼、交流学习。

三是积极推动消费扶贫,2020年通过闽宁协作渠道累计销售宁夏贫困地区农产品19.38亿元,有力促进了宁夏脱贫攻坚和贫困地区农民增收。

(四)综合施策,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宁夏综合运用教育、医疗、金融等组合政策,切实做好大病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等特殊群体兜底保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补齐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短板;中南部山区9县(区)所有乡镇配备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为贫困群众吃下“定心丸”。瞄准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和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影响,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全区集中开展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的“四查四补”,有效巩固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有效防止返贫和新的贫困,强化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动态帮扶,对全区2.65万边缘易致贫人口、1.49万脱贫不稳定人口,侧重产业扶贫、社会保障和金融信贷支持,消除边缘易致贫人口和脱贫不稳定人口返贫致贫风险。深化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推进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让贫困群众有信心脱贫、有能力致富。适时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少一人。

(五)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实现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的双赢

宁夏回族自治区制定出台了对历次移民迁出区1272.1万亩土地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意见,其中实施封禁保护自然修复879.7万亩,安排人工生态修复380.1万亩,对12.3万亩原水域、水利设施和道路进行保护并服务于生态修复。持续推进生态扶贫,加快生态移民迁出区复垦和生态修复,贫困地区累计选聘护林员1.13万人。经过多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人工生态修复中,林业工程造林76万亩,经果林2.1万亩;草地建设与保护工程人工种草56万亩,补播改良244万亩。通过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全面加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建设与修复,切实改善了生态移民迁出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特别是固原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1%,近五年降水量达到588.8毫米,较常年偏多22.2%,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的双赢,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六)乡村建设初见成效,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乡村建设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宁夏自2015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危房改造让11.7万户贫困群众住进了安全房,中南部城乡饮水工程让110万山区群众喝上了安全水。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661公里,完成窄路整治114公里。全区行政村光纤、宽带覆盖率达到100%,4G覆盖率达到98%以上。完成农村改厕11.8万户,川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6.3%。选取第一个脱贫摘帽的盐池县和移民相对集中的闽宁镇、镇北堡镇等“一县六镇”开展乡村振兴试点,探索不同地区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二是“一村一年一事”行动收到了良好效果。从2020年开始,全区启动“一村一年一事”行动,将村一级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每年为每个行政村办一件实事,农民的事情农民提,农民的事情农民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日积月累、久久为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梳理待办事项1890件,办结1281件,完成投资近13亿元,办结率68%,成效初显。

三是乡村文化建设得到较大发展。贫困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实现全覆盖,建设“新时代农民讲习所”1186个,举办各类讲座3427场次,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贫困地区把孝德文化与扶贫文化有机结合,引导子女自觉履行赡养义务,对不履行赡养义务或者虐待老人的,取消享受村集体福利政策的资格。一些乡镇通过美丽乡村文明创建工程示范村、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儿媳等评选活动,有效提升了广大移民群众建设新家园的积极性。

(七)统筹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努力做好疫情防控条件下的“加试题”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进程。宁夏及时出台应对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措施。

一是强化稳岗就业,“点对点”输出、就近就地安排,共包车包机434辆(架)次、输送就业1.48万人。

二是开展技能培训,共培训3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8万个,全区返岗务工贫困人员达24.5万人,较上年增长112%;283家各类扶贫龙头企业和364个扶贫车间全部开工复工,吸纳1.45万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三是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宁夏共认定443个供应商、开发扶贫产品1667个,扶贫产品销售额达到29.9亿元,累计带动8.2万贫困人口增加收入。

宁夏巩固脱贫攻堅成果与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宁夏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方面也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整个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看,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还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一)绝对贫困问题基本解决,相对贫困治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我国贫困问题的特征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治理,由于贫困问题的动态性和贫困成因的多源性,决定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绝对贫困问题已基本消除的情况下,面对一部分群体因发展资源、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受限而形成的相对贫困群体,相对贫困治理将成为我国脱贫地区的长期任务。

贫困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①是世界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再富有的国家也需应对贫困问题。贫困又是一个历史、地域的综合性问题,具有不确切的、动态的特点,通常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是一个将个体置于其所在社会环境中整体考量的更具发展性、社会性和复杂性的贫困概念,反映出社会进程中一种个人或家庭基本生存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但生活水平较低的状况。②收入水平是衡量相对贫困与否的重要指标,相对贫困主要表现为收入不充分的低收入贫困。这些相对贫困人口不再具体表现为温饱问题,而是表现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不确定性等新特点。

相对贫困人口虽然可以解决生存问题,但他们的生活水平相较社会平均水平仍然较低,并且随时可能陷入绝对贫困或贫困恶化的风险。这一部分相对贫困人口将长期存在,并具有贫困特征的复杂性。在今后的减贫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制度的调整来带动相对贫困治理,不仅要解决低收入贫困,更要解决精神贫困、能力贫困和多维贫困,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勤、扶德有机统一,提高相对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

(二)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还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拓展

2020年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但脱贫攻坚不是终点,在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之后,就宁夏而言,还要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一是脱贫人口的基础还不够牢固。目前宁夏还有1.49万脱贫不稳定人口存在返贫风险和2.65万边缘人口存在致贫风险。这一部分贫困人口生计脆弱,一旦遭遇天灾人祸极易陷入再次贫困。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深入,相对容易脱贫的已摆脱贫困,剩下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深度贫困区域,且大多为深度贫困户,成为精准脱贫难啃的“硬骨头”,自我发展能力弱。

二是脱贫人口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有的脱贫户有“越穷越能得实惠”的依赖思想,少数脱贫群众争当贫困户、不愿脱贫销号、想继续享受特惠政策。个别未脱贫群众躺在扶持政策上“好吃懒做”不想脱贫。有的贫困户安于现状,宁愿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

三是搬迁移民致富发展的后劲不足。部分劳务移民迁出后,未及时办理户口迁转手续,社保不能和迁入地有效衔接,无法享受迁入地养老、低保等政策。

(三)产业扶贫有一定成效,产业振兴还有一定差距

对宁夏农村而言,一种产业的发展培育没有五六年、七八年,是很难成形的。目前宁夏脱贫攻坚中的产业扶贫,短平快的产业项目多,长效产业少,且多集中在种植养殖业前端。很多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农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且大多数停留在初级加工状态,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认证滞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

这些年,为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许多产业项目都是政府强力推动,缺少市场调节,导致一些贫困地区市场主体发展滞后,产业同质化、低水平重复比较严重,尤其是产业链和产业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与产业振兴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产业发展规模小,特色不够突出。扶贫产业以种养殖为主,结构单一,层次低,链条短。如宁夏盐池滩羊肉虽多次被端上国宴,但产业规模数量较小,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层次浅。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较慢,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带动贫困户脱贫尚可,进一步发展致富较难。

二是品牌影响力小,缺少叫得响的“农字号”品牌。生产的一些农产品大多品质优良,但品牌建设滞后,“好货难卖好价钱”。宁夏枸杞、中宁枸杞全国知名,但品牌注册工作至今没有落实。“盐池滩羊”虽然品牌价值较高,但在周边区域内品牌排他性不强。

三是产业支持政策还不够完善。对种养殖基地建设在资金扶持等方面政策上予以倾斜,而在产品加工、研发、特别是市场拓展等方面,政策扶持力度较小,不少企业参与扶贫积极性不高。养殖业“扶贫保”只保较安全的基础母牛、育肥牛,不保风险大的牛犊和新补栏牛。部分保险产品保障额度过低,保险责任过窄,与实际损失差距较大。

(四)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宁夏在脱贫攻坚中注重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强培优乡镇和村级两委班子,从各级对口支援单位选派了一批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但就乡村振兴来说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部分基层组织引领作用不够。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力不够,对基层党员宣传发动不充分,尤其是对党员致富带头人发动不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抓基层党建机制体制还不完善,缺乏有效载体,党员干部积极性不高,活动效果不佳。部分基层组织党员数量不足,不能很好地发挥带动、引领作用,脱贫工作后劲乏力。

二是一些“两委”班子能力不足。现在一些村干部有“一大三低一小”特点,即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群众满意率低、服务能力低,后备村干部储备量小。村支书普遍缺致富知识和技能,致富带头人总量小、致富项目少、带动能力弱。有的“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脱贫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习惯于被动接受上级部门的安排、部署,对群众的思想发动、宣传教育、感情沟通不够到位,缺乏主动带领村民群众自力更生、大胆创新、自发脱贫的工作精神和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勇气斗志。

三是个别干部作风建设还不够实。少数干部存在脱贫后松口气、等待后续政策的情绪。个别乡村干部、第一书记对乡村基本情况与脱贫底数不清、对扶贫政策不理解。有些帮扶单位对结对帮扶工作不重视,有的帮扶责任人长期不入户,群众认可度低。

四是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演变,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农村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流向城镇,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儿童及残疾人,导致农村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各类专业人才奇缺,人才引进难、用好难、留住更难。

推进宁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推动宁夏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有效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现实必然选择。为此,必须针对现有实际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确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一)加强党的领导,做好体制机制的有效衔接

中國共产党是我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倡导者、引领者和推动者,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制度优势是中国减贫经验的基石,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

一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领导是我国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基本的政治前提,要不断完善党领导乡村工作的制度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践证明,脱贫攻坚之所以取得明显的进展和成效,很重要的就是抓住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样需要各级领导重视、亲自抓,脱贫攻坚完成后,各级领导要按照中央要求,把精力和工作重心转到乡村振兴上来,尤其是市县两级,要做到靶心不转、频道不换,接续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设置过渡政策,完善第一书记常态化派驻机制,保持现有政策基本稳定。

二要完善评估考核机制。总结借鉴脱贫攻坚工作考核机制和办法,尤其是采用第三方评估的办法,压实各级领导和基层组织的责任,发挥督促作用。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完善考核办法、创新考核机制,做到科学合理、基层能够接受,使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考核指标有效衔接起来。

三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好农村集体承包地长久不变政策,稳步扩大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内容,完善赋予农村各类产权权能,推动可抵押可担保,实现农村各类产权活化。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做好折股量化等关键环节工作,统筹用好财政发展村集体经济资金,探索股份制等有效模式,大胆探索农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盘活利用有效途径,让农民分享收益,释放改革红利。

(二)创新发展模式,做好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要有产业做支撑。宁夏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以产业扶贫为主导,积极创新产业扶贫模式,鼓励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其他产业,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积极效果,形成了优势明显、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下一步还要整合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一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扶持建立一批扶贫产业园,支持农产品储藏、保鲜、运销和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率和副产物的循环增值梯次利用价值。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广泛融合,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灌区、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农业高新区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耕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

二要加快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坚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支撑、以特色发展为目标,发挥优势,健全体系,打造品牌,建设黄河流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重点推进葡萄酒、枸杞、冷凉蔬菜和优质牛羊肉、优质奶等布局区域化、经营规范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让更多宁夏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

三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市场化步伐。实施乡村振兴,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通过市场推动发展。要有序适度推进农业土地入股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发展,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多载体、多层次、多渠道营销网络体系,打造“农字号”产品品牌。

四要大力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把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重要载体,整合资源,集中用力、精准发力,不断发展壮大,努力实现规模效益。要支持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丰富完善股份合作、集体经营等联结机制,实现产业由分散布局向集聚集群转变,让小农户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现由一家一户养殖模式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转变。

(三)完善乡村社会治理,做好乡村文明的有效衔接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要不断完善乡村社会有效治理,做好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明的有效衔接。

一要建立和完善“三治”融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人才队伍,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是核心,法治是保障,德治是灵魂,三管齐下,构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农村退休教师和新乡贤为纽带、广大群众为基础的治理体系,激活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主体,实现中南部贫困地区整体脱贫,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推动全区乡村振兴。

二要深入实施“一村一年一事”行动。将村一级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每年为每个行政村办一件实事。做到农民的事情农民提,农民的事情农民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日积月累、久久为功,补齐短板弱项,让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充实,不断激发乡村治理的活力与动力。

三要发挥好村规民约的作用,弘扬先进乡村文化。村规民约是乡村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的基本社会规范,在乡村社会中扮演着村民行为准则约束的重要角色,其内容涉及到农牧业生产、公共设施维护、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规范和约束,要倡导积极向善、脱贫致富、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乡村自我治理,持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坚决抵制等靠要、讲排场、比气派、高额彩礼等不良民风,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乡村文明的有效衔接。

(四)加强统筹协调,做好制度体系的有效衔接

宁夏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抓规划、抓行动、抓产业,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应当有规划、有产业、有建设项目,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一要统筹做好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做好乡村振兴规划,关键是抓好县、乡、村三级规划。要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作为长期任务,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任务之中,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要清晰明确地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过渡计划,将脱贫后待完成的任务、工程等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或实施方案,将脱贫攻坚规划部署中仍需巩固拓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美丽乡村打造等项目,有机嵌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使高质量的规划成为凝聚共识、推动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要进一步健全资金投入体系。要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要优化财政供给结构,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衔接配合,增加市县自主统筹空间,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导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三要进一步完善普惠性扶贫政策。按照中央的要求向基层干部和贫困人口讲清楚,不是脱贫了政策就截止了,应保持教育、医疗、住房等政策的有效衔接,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和过渡期。同时,要根据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要求,不断充实完善政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的政策应更加注重普惠性和区域性,对相对贫困地区和人口建立正常的帮扶机制,应主要通过社会综合保障制度和区域产业发展来解决。

四要建立相对贫困的识别机制、相对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的监测指标体系,落实脱贫动态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将贫困线与低保线合一,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扶上马送一程,设置一定时间的过渡期,保持产业、就业、教育、医疗、金融、社会保障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实现由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向引导农村脱贫群众和低收入群体向致富奔小康转变,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打牢筑实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

(五)加大乡村建设力度,做好基础设施的有效衔接

宁夏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在乡村振兴的起步阶段,应当把这些重要举措衔接好。

一要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对标“两不愁三保障”,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级,尤其是解决好饮用水安全问题,不断健全基础设施运行维护机制,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要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解决农村水电路和通讯、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短板弱项问题,促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指标接近宁夏平均水平。要推广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让农民更多参与建设管护。

二要加快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坚持绿色发展,巩固贺兰山、六盘山、罗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治成果,持续抓好河湖长制,实施生态移民迁出区林长制,保护修复乡村生态,筑牢祖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统筹农村道路、房屋民宅、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以源头分类减量和资源利用为导向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垃圾、污水治理,严把农村改厕选型关、施工關、验收关,统筹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厕所革命”和村庄清洁行动,给农民群众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三要加快解决搬迁移民群众的突出问题。落实并完善移民产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政策措施,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大对老弱病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积极推广贫困帮扶商业保险,筑牢防止致贫返贫的社会保障线,有效解决好生态移民后续发展问题,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注释

①②刘璐琳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参考文献

[1]默罕默德·尤努斯.新的企业模式——创造没有贫困的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2]郑长德.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包容性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

[3]王艳慧,王小琳等.基于GIS的多维贫困精准识别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4]张丽君,吴本建,王飞,马博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进展报告(201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

[5]朱梦兵,李实.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J].中国社会科学,2017(9).

[6]王学权.“十三五”时期扶贫新模式:实施精准扶贫[J].经济研究参考,2016(7).

[7]张江.决战深度贫困:临夏之方[J].中国扶贫,2017(15).

[8]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9]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简介

李文庆 宁夏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宁夏攻坚
Hometown of stars 遇见宁夏,星光灿烂
吉安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宁夏
宁夏
打赢脱贫攻坚战
宁夏
攻坚脱贫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