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荣
内容摘要:绘本《迷戏》讲述了1937年抗战前夕秦淮河畔普通人家的生活画卷,作者用无声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水乡静谧闲适的生活,带我们领略浸染在寻常生活中的京戏魅力,京剧艺人的精神气节之美,哀叹战争对美的摧毁,在人们心灵中播下美的种子。绘本所表现的,正是这些无处不在的美。
关键词:审美观照 绘本 迷戏
2006年,中、日、韩三国绘本画家们联合共同策划了一套《祈愿和平——中日韩三国共创绘本系列》,《迷戏》便是其中一本。它是由中国作家姚红根据母亲姚月荫的同名散文改编的,先后获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亚太地区出版商联合会图书金奖。
《迷戏》以一个9岁孩子的目光,带领我们回到了1937年抗战前夕的中国,描绘了秦淮河畔普通人家的生活画卷,领略浸染在寻常生活中的京戏魅力,哀叹战争对美的摧毁,绘本所表现的,也正是这些无处不在的美。
一.细节描绘中的生活之美
“在南京城的边上,流淌着一条秦淮河”,绘本前页,便描绘出一幅秦淮河畔安静闲适的江南水乡生活画卷。水面上,几条小木船顺水而来,我们似乎听得到吱吱哑哑的浆声;两旁岸上,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货郎、在窗外晾晒衣物的主妇、拉着胡琴,摆开架势自娱自乐相互切磋的京剧票友、夹着公文包匆匆而行的邻居大叔、岸边戏水的小姑娘;屋檐下挂着腌鱼腊肉;粉墙瓦屋,倒影参差,小船轻摇,绿影婆娑,一派江南水乡的安宁闲适。第一页中,窄窄的青石板街道上,买菜的大娘手里拿着胖胖的莲藕仔细挑选,小贩脸色平静,听旁边的人在说着什么,透过画面,我们似乎听得到街坊领居们的家常闲话。“别有逸趣只槛外栽花楼头宴客,还宜小坐任风前吹笛雨后看山”,外婆家堂屋的对联透露着一种恬淡安宁,与世无争的生活情趣。门上的雕花,箱子的铜包角,堂屋的字画;青石墨瓦间,人力车、擦鞋铺、豆腐摊、剃头担和各种小吃的摊贩,林立的店铺;戏院中人们的高声问候、寒暄、吆喝。画面中的一切,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水乡老百姓生活安闲与舒适。“夜泊秦淮近酒家,烟笼寒雨水笼纱”,人们习惯了这样恬淡的日子,沉浸于和平生活的宁静闲适,以及这种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精神享受——听戏。
二.京戏画卷中的文化之美
京剧作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代表性艺术形式,作为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其美感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媲美的。《迷戏》用无声而静止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京戏表演、服饰、声腔、动作的无限魅力。
绘本封面,一个小女孩拿着一件长长的戏服,上面绣着五彩斑斓的牡丹、凤凰,小女孩眼中深深的陶醉与痴迷。一件戏服,勾起了我们对于京戏的向往。
“也许是嗓音太美了,它顺风顺水地飘去,天才刚刚亮,就引来河对岸满满的人……”作者借人们的痴迷来衬托京剧之美。画面上,筱云仙眉长入鬓,双目含情,颜面清瘦,穿着宽大的裤褂,优美的身段,投入的神情,飘然的清音,顺着河水飘到了对岸。对岸,沿河而居的人们提着鸟笼、抱着孩子、拿着早餐、捧着手炉、摆开躺椅、端着洗衣盆,或蹲或站或躺,或是有备而来,或是恰巧路过,静静的等待,就为享受筱云仙那如丝般婉转优美的唱腔,一饱耳福。人们闭着眼睛低声哼唱,跟着唱腔揣摩动作。而这时,天才刚刚亮,淡青色的薄雾籠罩着河边……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此时此刻只有一个念头——听戏!
位于全书中缝的大展页是全书的中心,也是故事高潮所在。作者竭力用无声的画面向我们全面展示京剧之美:筱云仙华美的服饰、妩媚或英武的扮相、唱念做打的美妙身姿;贵妃扇子上的牡丹、兵士的盾牌、天女的飘带、璎珞;布景上的花鸟、旌旗、祥云、宫灯,精美的舞台布景,严谨细微却处处透着精致。热烈的演出氛围、观众的赞叹沉迷,打开展页,扑面而来绚丽的色彩、热闹的氛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看完戏,晚上,女孩做了个梦,梦中是五彩斑斓头饰、飘带、盾牌、长枪以及漫天飞舞的花瓣,小女孩被京剧的美妙深深吸引,而我们也和女孩一样,陷入了同样的痴迷。
上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京戏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著名的京戏唱段,广泛传唱于街巷,以至于很多民间熟语、生活道理,都来自于京戏的戏文唱词……人们的享受与沉醉,体现出京戏在平淡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也正是人们对京戏的痴迷,成为京戏艺术辉煌时期的肥沃土壤。京戏是那个时候物质上并不富足的人们的精神食粮,给平淡朴素的生活带来耀眼的色彩与光泽。
三.人物刻画中的精神之美
筱云仙是故事的主要人物,是一位京戏名角。他为了避开外界的纷扰,住到了小女孩的家中。“好幽静啊”,进门第一句话,显示出他对住处的满意,也表现出他不慕繁华,洁身自好的特点。在小女孩家中,清晨吊嗓子练身段,白天写字整理行头,傍晚坐黄包车去演出,生活规律而安宁。作为一个京剧名角,他丝毫没有盛气凌人的架子:清晨,在河岸边,为街坊邻居唱戏;与女孩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她教小女孩学唱戏,女孩帮他磨墨,他虽然言语不多,待人却谦和有礼。两星期后离开时,他送给小女孩一件礼物——简易的京戏行头,在小女孩心中播下京戏文化美的种子。
筱云仙的离开最直接地体现了他的气节风骨。原本计划两个月的演出,却只进行了两个星期,面对舅舅满怀遗憾和期待的挽留,筱云仙的回答是:“我不能为侵略军唱戏!”筱云仙的回答,也是当时千千万万抗日民众的心声,他所写的“气节”两字,是他为人的风骨写照,也是一代京剧艺人在国难当前时的风骨写照。
作为国剧,京剧艺人与政治风云有着最紧密的接触,他们身不由己一再被推入时代的洪流当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上海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剧目,宣扬爱国主义。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他在香港演出了《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并“蓄须明志”,表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一个演员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而蓄须谢绝舞台演出,连嗓子都不敢吊,这种痛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也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梅先生“人民艺术家”的光辉形象。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在敌人的威逼下,宁愿村居务农也不愿为日本人唱戏,他购置田地、牲畜、农具,自撰对联“蓄发事耕耘,杜门谢来往;殷勤语行人,早作退步想。”来表明自己的志向。
在国难面前,对于京剧艺人来说,保持气节并不容易,他们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以梅兰芳当年的地位,不唱戏之后,还要变卖古玩、家当、银行透支,那些普通的、毫无积蓄的艺人境遇之惨可想而知。“后来听大人们说起,筱伯伯住在我们家那段时间演出得到的钱,全部用来救助战争中失去家园、亲人的伤残孤儿了。关于筱伯伯自己的消息,却再也没有听到......”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中,筱云仙能坚持不为日军唱戏,并把唱戏所得全部用来救助孤儿,支持他的便是这一腔的爱国情怀,他便如自己所扮演的梁红玉一样,用自己的行动,英勇抗击入侵者。
据作者姚红讲,真实的生活里,前来借宿的名角其实是“老生”演员,艺名叫“高百岁”,他曾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为师,代表剧目有《追韩信》、《徐策跑城》等;书中那位穿针引线的“邻居叔叔”,生活中曾经也是一名京剧武生演员。这些京剧演员,在舞台上,他们抬头挺胸,挥洒自如,实现一切关于人生的梦想,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依然铁骨铮铮,不堕气节。筱云仙离开时送给小女孩一件简易的京剧头饰,燃起了小女孩心中对京戏的痴迷与热爱,而作为一个京剧艺人,他的风骨节操更是深深植根在小女孩的心灵之中,成為她人生路上的导航灯。
四.艺术构思的设计之美
整个绘本的画面色彩的设计搭配,与故事情节内容紧密相关。淡青和暗黄的色调,显示出江南水乡既静谧安宁又热烈浓郁的生活氛围。封面中央,九岁的小女孩手中摆弄着华丽的戏服,沉迷的神情将我们引入故事。画面上部,以琴笛、二胡、祥云为重,而封底,则选用了刀枪剑戟、盾牌帅旗,水边人物的表情从封面的悠闲自在变成了惶惑焦急,而标题“迷戏”二字饱含锋芒,笔划尖锐如剑戟,透出一种杀伐之气,这些变化,暗含着从“和平”到“战争”的嬗变。正中大展页上,筱云仙所演剧目也颇有深意。第一出是《贵妃醉酒》虽主要讲述杨贵妃饮酒沉醉,但故事中后来安禄山反叛,也预示着战争即将到来的消息;第二出《抗金兵》则以梁红玉抗击金兵来表现中国军民抗击侵略之事;第三出《天女散花》用筱云仙扮演的天女离开众香国暗示筱云仙的离开;海报中的第四出是《凤还巢》,则是用字面意思表达战争终将结束,人们必定会重返家园的美好愿望。战争爆发后,人们拥挤奔逃,敌机的轰炸,防空洞的黑暗窒息,作者用铅笔线条浓重的勾勒,配合少量的文字,将人们慌乱无措的紧张情绪准确的传达给读者,也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灾难。最后一页上,一张皱巴巴的报纸包裹着筱云仙送给小女孩的京剧头饰,金黄色的头饰在暗黑的底色上熠熠发光,象一簇希望的火苗,暗喻着梦想不被摧毁,希望的种子终将发芽。其他的诸如江南的青瓦白墙,青石小巷,各色店铺,戏院中人的神情动作、小女孩的梦境、花格窗棂、绣花戏服、云中的明月、水面的倒影,无不与情节息息相关,烘托出或安闲,或紧张,或静谧,或热闹的环境氛围,推动故事进一步发展。
五.美与毁的较力
朱自清先生《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中写道:“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美梦易醒,美好的事物也容易被强大的现实摧毁。
绘本前半部分给读者展示了寄安谧闲适的江南水乡和美轮美奂的京戏魅力,然而,现实生活总是要残酷摧毁这美好。在一开始,我们就从作者的描绘中感受到战争的气息。作者在铺陈让人目眩神迷的京剧之美时,也在不断透露着战争逼近的消息。
绘本第一页,筱云仙精致妩媚的演出海报下,便是同样触目精心的征兵告示和战争标语,“名伶新剧”被“中央军校”“北上”“捐款”等字样包围。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气息愈来愈浓。戏院前的广场上,一辆辆军车载着士兵穿过街道,车身上贴满了“从军保国”“一致抗日”“赶走侵略者”的抗战标语,而戏院对面,人们围着一个站在高台上的人,他高举左臂,慷慨激昂,高喊“中国不能亡!!!”背后传单洒向天空。民众义愤填膺,奋臂高呼:“还我河山”“不做亡国奴”“万众一心”“大家救国”……街上的店铺也纷纷打出标语“国货,国货,全部国货”。战火一触即燃。
那些诸如“养生堂”“裘记鞋帽”“华盛服装”“德福烟草”“顺泰南北货批发”之类的商店铺面,构筑出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层面,筱云仙所代表的却是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层面。战争的威胁没有动摇人们对美好事物、对精神享受的追求与渴望,前来观看筱云仙演出的人们挤满了整个戏院。
而这场演出之后,情况急转直下。秦淮河两岸仍然站满了等待筱云仙演唱的人们,可筱云仙再也没有出现。大家脸上自在悠闲的神情以被焦急惶惑所代替,秦淮河水中的倒影也变得纷乱迷离。随着筱云仙的离开,气氛也愈来愈紧张。“整座城市都被空袭警报和炸弹爆炸的声音淹没了,人们的心全部都揪得紧紧的”“家家户户都在窗玻璃上贴满纸条,为的是尽量不让玻璃被爆炸声震碎。外婆说。我们很快就会离开,不能再照顾这个家了……”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30日,天津失守。12月31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一场惨无人寰的大屠杀拉开了帷幕,南京这座历史名都陷入了最黑暗的日子,沉入了血海之中。
“日军的轰炸机几乎就在我们头顶上飞过,黑恶黑的阴影像乌云一样压过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炸弹扔下,人们惊惶地挤进狭小的防空洞躲避轰炸”。安静闲适的生活因为战争而破碎,美妙动听的京剧因战争而销声匿迹,美似乎被黑暗吞噬,被战火焚毁。但美好的东西虽然会被暂时压制,但永远不会被毁灭。“在黑暗、潮湿的防空洞里,人被闷得简直透不过气来,昏沉沉中隐约听到细细的一线声音,又好像有舞台灯光在远处悠悠闪烁……”在防空洞无边的黑暗之中,小女孩盖着花棉被,在奶奶的怀抱中,做了一个美好的梦。在梦中,她戴着筱云仙临行前送给她的头饰,站在舞台上,扮演着各种角色,灰暗的底色中,小女孩一招一式,演的专注认真。“那一晚,我第一次走进戏院,第一次被京戏深深迷醉,可是,那样的晚上,没有了”。虽然不能再听筱伯伯唱戏了,但京戏文化的种子已经在小女孩的心中生根,它终将会随着小女孩的成长,慢慢发芽、开花,蓬勃生长。正如作家张晓玲的感触:“因为美的无形,所以炮弹无法摧毁;因为美得强大,既便零落成泥,遇到好的年景,仍然会发芽生长。”
作者姚红说,战火毁灭人的生命立刻会被看到,战争毁灭文化的生命则是慢慢被看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迷戏》描绘的是一个美好事物被毁灭的悲剧。然而它又并不纯粹是个悲剧,战争吞噬一切,但人的灵魂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永远不会被毁灭的。
参考文献
[1]姚红.《迷戏》[M].译林出版社,2010,12
[2]付亚青.浅析儿童绘本中的“中国味”[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4):40-42
[3]石德胜.浅谈京剧之美[J].剑南文学.2012(3):161
[4]徐珣.“抗战夫人”福芝芳[J].钟山风雨.2011(1):34-38
课题名称:《商洛地区幼儿园绘本教学开展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立项编号:JXKT2019005)。
(作者单位:商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