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育人到实践体认:构建培育国家认同素养有效路径

2021-05-06 03:07邱志权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7期

邱志权

[摘要] 在全球化时代,培育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是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在工作实践中,从课堂教育出发,充分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加强学生实践体认过程,构建培育中小学生国家认同素养的有效路径,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 课堂育人;实践体认;国家认同素养;研学活动

国家认同,是指一国公民对自己国家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是以公民的国家认同意识为基础的。在培育中小学生国家认同素养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举足轻重、关乎成败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一定要具有坚定的国家认同素养,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意识容易出现危机,它成为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学校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

国家认同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培育途径也非常灵活多样。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以革命历史教育为抓手,利用校本资源和乡土资源开展“追寻先烈足迹,重走英雄路”的研学实践活动,在培育学生国家认同素养方面,探索出一条从课堂教育到实践体认的有效路径,为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一、活动情况

1.缘起

中山市桂山中学是一所以红色为底色的学校,其前身为创立于1756年的桂山书院,两百多年来,薪火相传,弦歌不绝。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党员杨章甫化名文磊庵,在桂山小学设立工作站,以教师身份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以此为起点,潘兆銮、杨广、周楠等一大批早期党员或进步人士以桂山小学为据点,从事革命宣传和抗日救亡活动。民主政权成立后,为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1944年在桂山小学基础上创办桂山中学,作为中山市唯一一所由民主政权创办的中学,一大批党员教师和学生积极投身抗日运动,绝大多数人壮烈牺牲。2003年桂山中学成为中山市首批党史教育基地,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成为桂山中学师生永恒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在学校驻地附近的五桂山脉,也是抗日斗爭的游击战场之一,1940年3月中山沦陷后,中共香山(今中山市前身)县委决定开辟抗日根据地,抗日游击大队在五桂山区整编成立。1945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宣布成立,五桂山成为该游击区的指挥中心,司令部设在位于五桂山逍遥谷的古氏宗祠。

2.沿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最终胜利落下帷幕,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终于迎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在游击战场上,无数的共产党员为国捐躯。为继承革命遗志,加强爱国爱党教育,自1995年起,中山市桂山中学每年秋季都要组织高一新生“重走英雄路”,从革命活动据点桂山中学徒步行军到抗日游击战场五桂山逍遥谷,全程往返两万五千米,历时一天。活动内容包括学习桂山中学的校史党史、祭扫革命烈士纪念碑,参观革命司令部旧址,听当年抗日亲历者古林秀老人口述历史,体验革命忆苦餐以及全程往返徒步行军,这项活动已成为中山市中小学革命历史教育和研学实践活动的品牌活动。

3.成效

该项研学实践活动迄今已坚持26年,先后超两万名学子亲身参与。同学们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母校是一方英雄之地,自己的家乡是一方革命热土,衷心为母校和家乡感到骄傲,骄傲于众多热血教师和平凡的父老乡亲,在国难当前,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和伟大的光辉。也折服于抗日志士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面对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救民族于水火,坚信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活动磨砺了同学们坚强的意志,养成了朴素的作风,在面对艰辛的徒步时,全部同学都能坚韧不拔地坚持到底,深切体验到当年抗日斗争的艰难困苦,胜利来之不易,在面对粗茶淡饭时,都能甘之如饴,也倍加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2019届高一年级胡某冰同学在总结中写道: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信念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奋勇前行,于我而言,重走英雄路之后,这种力量更加强大,那就是我们都是中国人。

二、教育背景与目标分析

1.中小学生国家认同素养培养有待加强

近年来,一些权威机构或学术团体的调查情况表明,当代中小学生在国家认同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工作的确有待加强。如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曾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学生对“中国人”的评价低于60分,有42.7%的中学生表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愿意移民国外”,还有23.1%的中学生对此态度含糊。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我们必须为他们铸就坚定的中国魂,坚定地认同、尊重和热爱自己将要服务的国家和即将继承的伟大事业。

2.落实中小学研学活动的教育精神

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并明确了研学活动的若干意义,其中首要一条就是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之情。简言之,就是要求重点培育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培养家国情怀。研学活动作为常规课堂教育必要和重要的补充,可充分发挥常规课堂教育不能比拟的优势,多途径、多方式地立德树人。在此意见的倡导下,各地各校研学旅行活动风起云涌,方兴未艾,但参照研学活动的指导意义,很多活动披着研学的外衣,却无精神内核,达不到活动育人的目标。

三、建构有效路径的反思与建议

1.选准用好教育资源,避免空泛现象

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好的教育内容和好的方法,徐特立同志曾经指出:“最原始、最基本、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因为人的认知拓展顺序为“家庭—家乡—国家—世界”,而饱含浓厚乡土文化的教育资源能给学生天然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也符合中小学生由近及远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内容上更充实精准,思想上更容易引起共鸣,会达成更好的教育效果。

2.加强实践体认过程,达到入脑入心

国家认同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教育命题,培养的方式和途径也很多,要达成“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体验式学习方式必不可少。习近平曾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点。体验式学习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和主体,能实现“体验—体悟—体认”的内在学习效果,更高效、更深入地内化他们所获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