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湘钧 长春工业大学
2013年我国农业部率先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各地方围绕“农村、农业、农民”和谐统一发展,从农村规划、生态环境、农村经济、民风民情、农村基层治理等方法积极探索各地适宜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由于在建设初期,各地普遍采用了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推进方式,使得各地新农村建设在整合社会资源,回应基层需求,创新服务,农村自治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中,社会组织的参与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农村公益性服务、社会性服务及经济性合作等内容。具体来说,公益性服务主要包括服务于整个乡村的非营利活动,如老年互助会、棋牌社团体与广场舞表演队等;而社会性服务则借助不同形态的乡村活动,开展其福利建设;不同种类的经济合作社则属乡村经济性合作等,通过不同形态的乡村建设,有效促进了社会组织的乡村服务,提升了乡村的经济发展。
(一)相关法规不完善。当前阶段,我国乡村社会组织建设还刚刚起步,与乡村社会组织相关的法规并不完善,在实践中,与乡村社会组织有关的法律法规只有两项,即《农业合作社法》与《村民委员组织法》,这意味着在法律建设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对于社会组织注册登记的流程较为复杂,限制了合法性社会组织的数量。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强。乡村社会组织在登记注册时,较为严苛,政府并未展现出较强的支持力度,由于该社团的管理机制是将业务机关与登记机关两种管理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因而该组织的管理方式接近政府部门,因此,在整个运行过程中需受政府管理。对于未登记注册的人群,此类管理方法也会影响其行为方式,但却并没有得到政府方面的帮助与支持,因此,此类组织的发展受到的限制较多。
(三)社会缺乏对乡村社会组织的认可度。其一,部分村民对社会组织的认可度较低,根据相关调查与研究,部分村民对此类组织的态度较为冷漠,其不仅受小农思想的影响,更多的是缺乏主人翁观念,其公民意识并不强,因此,对社会组织开展的活动积极性不高。其二,若想发展乡村社会组织社团,需要获得整个乡村的支持,但受限于文化水平,多数村民在社会组织的认知上存有不足,且对该社团的认识也模糊不清。
(一)完善法律法规。首先,政府部门应完善乡村社会组织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其管理更加专业化,进而填补该区域的法律空白。其次,对于登记注册的具体流程,管理部门需进行科学审核剔除繁琐的步骤,简化准入流程,避免产生资源浪费的现象。通过高效的信息整合,提升管理效率。最后,针对乡村社会组织,相关部门需给予特殊照顾,扶持乡村建设与发展。
(二)加强监督力度。虽然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乡村社会组织的管理力度,但不应干预过重,一方面,应对乡村社会组织的信任度适当加强,逐步降低隐性干预,乡村内部可设置科学的管理系统,对设施设备、技术及经费等方面进行合理评估,并构建出完整的计划。同时,某些乡村的发展建设较为薄弱,政府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都要抓紧落实。另一方面,乡村社会组织内部对各项管理政策要实行严格的监督,而组织的具体运作或经费去向应及时公开,保证透明度,既能让政府部门了解该组织的实际情况,又能增加村民对其的信任感。
(三)增强村民对社会组织的信任感。其一,相关部门需采取有效方式提升村民的公民意识,由于乡村的环境较为封闭,村民的小民思想较严重,乡村社会组织可开展针对性强的文娱活动,如法制宣传、诗歌朗诵等,改善村民的公民意识,增强其参与感。其二,乡村社会组织还需增加宣传力度,加深村民的认知,宣传渠道可多种多样,如开宣传会、写黑板报、发宣传页等,使其对该组织的认知愈加清晰。通过科学的管理,明确每项工作的目标,无论是工作实例、工作内容、工作目标,还是工作职责与性质都要获得村民的认可与信任,促进乡村社会组织发展建设。其三,村民自身应加强学习,提高管理意愿,转变自身思想,由被动地接受管理到主动的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到乡村社会组织的建设中。
(四)社会组织加大自身能力建设。第一,乡村社会组织加大自身能力建设,设置科学的内部运行管理体系,借助相关规章制度,提升运作效率。第二,为保障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乡村社会组织需保障充足的资金,成立专门的资金筹措系统较为重要,其利用透明公开的制度获得政府支持,还要借助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刺激公民或相关企业的捐赠,从而完善内部资金管理。第三,乡村社会组织还要积极引进或培养专业人才,管理人员通过面试或笔试选拔人才,并设置相应的待遇与优惠政策,留住内部人才,借助员工培训,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由专业性强的教师指导员工,提升其专业能力与管理水平,使乡村社会组织内部的整体服务水平稳步上升[2]。
总结: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体制逐步完善,社会组织也涌入了管理浪潮中,为使乡村建设更为美丽,相关部门开展了社会组织的参与活动,在建设初期各乡村产生了多种问题,管理人员为更好地发挥组织功能,提升管理手段,开展有效监督,进而使乡村建设得更为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