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方,张 焱,易梦思
(1.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护理学教研室,郑州 450052; 2.郑州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郑州 450000)
我国是全球脑卒中患病率、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1]。有研究[2-3]表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均会加重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而高血压、超重/肥胖、高脂血症是脑卒中复发独立危险因素中的可控因素[4]。目前我国约有60%的脑卒中患者处于复发高危险状态,目前并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大多数新发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脑卒中前没有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良饮食是许多慢性疾病发展的危险因素[5-8]。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的研究,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饮食行为的研究较少。为充分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饮食行为状况,本研究采用荷兰饮食行为问卷(Dutch eating behaviour questionnaire,DEBQ)[9]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饮食行为状况进行调查,以便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制定和采取针对性的饮食干预措施,改善患者不良饮食行为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1 对象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2018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9],且经过头颅CT或MRI确诊。②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4分。③年龄≥18岁。④意识清楚,能独立或在帮助下完成问卷。⑤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并发症。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主要由经过培训的调查者使用统一指导语向患者解释研究目的、意义以及填写注意事项,征得其同意后指导患者填写并当场检查核对完善;收集过程中采用匿名调查并强调保密原则。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252份,有效回收率96.92%。
1.2.2 观察指标 ①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身高、体质量指数(BMI)、mRS评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宗教信仰、职业、居住环境、共患病种数等。②DEBQ:由VAN STRIEN等编制,共有33个条目,包括情绪性进食、限制性进食及外因性进食3个维度,被广泛应用于评估患者的进食问题和对肥胖及可能进食障碍问题的预测[9-10]。采用Likert 5级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饮食行为问题越严重。该量表在评价个人饮食模式时具有较好的信效度[11]。③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12]:该量表被用来评估脑卒中患者的疲劳状况,能较全面地反映疲劳对参与日常生活的影响。该量表共9个条目,采用 Likert 7级评分,由 1 分“非常不同意”到7分“非常同意”,9 个条目得分的均值即为受试者FSS 的总分,FSS≥4分被定义为脑卒中后疲劳,分值越高说明疲劳程度越严重,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信效度良好[13]。
2.1 统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2例,男132例,女120例;婚姻状况:已婚204例(81.0%),离异12例(4.8%),丧偶36例(14.2%);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3例(44.9%),高中或中专87例(34.5%),大专及以上 52例(20.6%);83.3%的患者为汉族,其余为少数民族;子女情况:2个及以上子女162例(64.3%),≤1个90例(35.7%);目前在职60例(23.8%),退休138例(54.8%),其他54例(21.4%);居住环境:农村48例(19.0%),城乡接合部30例(47.6%),城市174例(47.6%);有医保的患者有228例。mRS(2.86±0.68)分;FSS(5.64±0.90)分。
2.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EBQ得分情况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饮食行为各维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情绪性进食、限制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见表1。
表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EBQ得分情况分)
2.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饮食行为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个数、职业、居住环境、医保类型的患者饮食行为、情绪性进食、限制性进食及外因性进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人均月收入、居住方式、共患病种数、BMI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饮食行为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饮食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续表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饮食行为单因素分析
2.4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饮食行为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饮食行为总分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赋值方法:年龄:40~49岁=1,50~59岁=2,60~70岁=3,>70岁=4;人均月收入:<2 000元=1,2 000~3 999元=2,4 000~6 000元=3,>6 000元=4;居住方式:独居=1,夫妻同住=2,与子女同住=3;共患病种数:0种=1,1种=2,2种=3,≥3种=4;BMI、mRS、FSS原值输入。结果显示:年龄、人均月收入、居住方式、共患病种数、BMI和FSS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见表3。
表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饮食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不良的饮食行为会增加肥胖发生的概率,增加慢性病的发生风险,同时还会给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28.6%的患者属于超重,肥胖患者占总被调查人数的26.2%,且BMI越高,患者的饮食行为总分越高,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得分也越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这类患者饮食行为容易受到情绪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摄入过多,能量在体内积聚过多,进而导致超重和肥胖。但肥胖患者的限制性进食得分却高于超重患者,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医务人员对肥胖患者进行健康饮食指导,患者认识到不良饮食行为对身体的危害,因而在进食时有意识地进行控制。但是由于缺乏详细具体的健康饮食宣教和训练,部分患者无法有效对饮食行为进行调节和改善,且难以在日常饮食中控制自己的饮食行为不受情绪和外部诱惑的影响;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需要患者的坚持,由于疾病的影响,患者脑卒中后疲劳和其他不良预后使得患者改变的积极性不高。因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饮食行为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高度重视。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和BMI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饮食行为的因素。40~49岁的患者饮食行为总分最高,且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得分也最高,与马凯[14]研究结果不一致。曹黎等[15]研究发现,50岁以下的患者在外用餐机会较多,饮食行为可能与职业压力和社交有关。此外,年龄大的患者受自身慢性病、健康意识等因素影响,营养知识掌握较好[16],因此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概率相对减少,限制性进食要比年轻患者得分高。一方面不良的饮食行为,可能会导致肥胖的发生,另一方面BMI越高,饮食行为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的不良饮食行为概率越高,两者是相关的[17],与国外相关[18]研究结果一致。张婷婷[19]研究发现,肥胖人群与正常人群相比更容易受到负性情绪的影响而进食,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肥胖的发生和发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济水平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饮食行为的因素之一,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饮食行为得分越高,与王雪吟[20]的结果一致。个体的饮食行为和营养状况与经济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水平高者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购买喜欢的食物,更容易满足自己的饮食需求,从而可影响其饮食行为。居住方式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有研究[21]显示,不同居住方式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独居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与独居患者相比,非独居患者的经济支持状况更好、获得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状况更好,因此健康状况更好[22]。共患病种数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饮食不健康人群的慢性病患病种数比饮食相对健康的人群患病率高[23],且多种慢性病共存增加患者体能消耗,影响机体代谢,增加机体能量的总需求[24],患者营养需求的增加,导致更大概率的外因性进食。脑卒中后疲劳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饮食行为的又一影响因素。相关研究[25-26]显示,脑卒中后疲劳是卒中后长期存在的问题,脑卒中后疲劳患者存在营养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后疲劳程度得分越高,患者的饮食行为得分越低,两者呈负相关。王知非[27]发现,患者如果保持较高的能量水平,可减少因不适当的饮食摄入而引起的疲劳。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饮食行为状况不容乐观,其年龄、经济水平、居住方式、共患病种数和脑卒中后疲劳严重程度都对患者的饮食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良的饮食行为在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分布不同,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增强对养成健康饮食行为的信念,进而改变患者的健康行为,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