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对贫血类型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2021-05-05 14:34:26吴海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巨幼性贫血缺铁性

吴海军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据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指出,6 岁以上人群约有10%左右的发病率,其中多为6~11 岁的儿童与孕妇[1]。由于缺少红细胞或红细胞形态发生病变,携带氧的能力变差,机体各脏器会因为贫血而无法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从而出现各种功能障碍,患者发生各种疾病的风险也会因此而提高[2]。贫血按照病因病机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尤以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但也存在其他类型的贫血,而贫血类型的不同意味着其带来的危害、治疗护理方法以及预后结果也各有不同,对贫血类型的诊断和鉴别,主要依靠于血常规检查结果。本文抽选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期间收入的50 例健康者和50 例贫血患者,试对比其血常规检查结果并分析血常规检验对贫血类型的鉴别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于本院就诊的贫血患者50 例设为研究组,依据所属的贫血类型不同分为缺铁性贫血组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组,各25 例。再抽选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50 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缺铁性贫血组:男、女分别有14 例、11 例;年龄18~80 岁,平均年龄(49.24±13.53)岁。巨幼细胞性贫血组:男、女分别有13 例、12 例;年龄19~79 岁,平均年龄(49.31±13.45)岁。对照组:男、女分别有26例、24 例;年龄20~78 岁,平均年龄(49.44±13.39)岁。各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研究组患者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巨幼细胞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含量男性<120 g/L、女性<110 g/L,红细胞平均体积<80 fl,平均血红蛋白量<27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0.32 %,红细胞形态有明显的低色素表现[3];巨幼细胞性贫血:经血液学等检查确诊[4];②对照组受检者未患有任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有影响的疾病;③年龄均>18 岁;④研究内容已充分告知所有研究对象,知情同意书已签署,且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要求。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的贫血;②合并有其他血液系统疾病;③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全身性感染、肝肾功能障碍等严重疾病;④妊娠哺乳期女性;⑤因意识障碍、精神障碍、依从性差等原因而无法配合完成研究者。

1.2 方法 为患者提前3 d 进食摄入可能影响血液成分的食物或药品。检查血常规的当日,在患者清晨未进食前为其采集静脉血液约2~5 ml,放入抗凝试管中保存。充分摇晃均匀,随后以全自动式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血常规检验。此外,以毛细微管吸取抗凝试管中的血液标本约5 μl,滴在载玻片上,待其干燥后给予瑞氏染色,并在油镜下对红细胞形态进行全面观察。检验过程中,需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操作,不得忽略检验步骤或采用不合格的血液标本,以免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使其出现偏差。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测定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等指标。分别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以上指标,对比缺铁性贫血组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组的以上指标。各指标的正常参考范围为:①红细胞计数:男性为(4.3~5.8)×1012/L,女性为(3.8~5.1)×1012/L;②血红蛋白含量:男性为(130~150)g/L,女性为(115~150)g/L;③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16~354 g/L;④红细胞平均体积:82~100 fl;⑤平均血红蛋白量:27~34 pg;⑥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11%~16%[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研究组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低于对照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巨幼细胞性贫血组和缺铁性贫血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巨幼细胞性贫血组的红细胞计数低于缺铁性贫血组,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高于缺铁性贫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表2 巨幼细胞性贫血组和缺铁性贫血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

表2 巨幼细胞性贫血组和缺铁性贫血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

注:与缺铁性贫血组对比,aP<0.05

3 讨论

血红蛋白在机体中负责运输氧气到各个器官,而铁元素是血红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若是铁摄入不足或过量丢失,机体便会缺乏铁,血红蛋白的合成也会因此而减少,各脏器受其影响便会出现病变,此即为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原因[6]。缺铁性贫血既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若是原发性缺铁性贫血,可以通过补充铁剂来进行有效治疗,若是继发性缺铁性贫血,则应针对原发性进行根治,患者预后普遍较好。与缺铁性贫血的后天发生不同的是,巨幼细胞性贫血是因血细胞DNA 合成障碍、血细胞核停止发育而引起的贫血,患者的血细胞质依然正常发育,导致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发育不平衡,从而形成比正常细胞体积偏大的巨幼细胞,而巨幼细胞未出骨髓前便会遭到破坏,从而使外周血中血细胞减少[7]。

这两种常见的贫血类型在病因病机上有明显差异,治疗方式与预后结果也因此而存在不同,临床需要根据患者所属的贫血类型采取最适合的治疗方法,但是两种贫血类型均具备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表现,通过临床症状表现和红细胞形态变化很难将其区分开来,尤其是早期二者相似之处很多,也使得临床很难鉴别这两种贫血类型[8]。血常规检验是鉴别诊断不同类型贫血的主要方式,结果中研究组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低于对照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幼细胞性贫血组的红细胞计数低于缺铁性贫血组,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高于缺铁性贫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血常规检验可以用于诊断患者是否发生贫血以及发生贫血的具体类型。而导致以上差异出现的原因,主要与二者的病因病机有关。例如,巨幼细胞性贫血源于缺少叶酸、维生素B12以及遗传因素,巨幼细胞较多形成,但这些巨幼细胞无法从骨髓中出来,因此患者血液中红细胞计数相对较少,而缺铁性贫血源于缺少铁元素而导致的红细胞形态和功能异常,红细胞计数未见明显减少;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能够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和离散状态,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在充盈程度上明显不同,红细胞大小不一致,红细胞的体积大小和离散状态是处于动态变化的,故水平较高[9,10]。

综上所述,对于贫血患者,血常规检验有着非常高的诊断价值,同时其还可以用于鉴别患者的贫血类型,临床应为患者积极应用,以明确患者的病情状况,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巨幼性贫血缺铁性
肾性贫血治疗的研究进展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四种临床表现
警惕妊娠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严鲁萍教授治疗老年缺铁性贫血的经验
深圳地区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仔猪缺铁性贫血的综合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45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贫血36例临床分析
西南军医(2016年1期)2016-01-23 02:22:18
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早期肾性贫血20例疗效观察
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与难治性贫血细胞形态学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