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走向世界的思考

2021-05-04 20:09崔潇涵
收藏与投资 2021年2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

崔潇涵

摘要:书法是历经时代打磨的一块美玉,方寸之间折射着中国式的宇宙。日本书法是中国书法的一个分支,接受着传统的滋养,逐渐生枝散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同时壮大了书法这一本源。书法有着辉煌的过去和深厚的底蕴,使中国文化的现代性与其他文化的现代性相区分,显得独特却略带寂寞。本文将日本书法与中国书法的历史、现状等特点结合进行讨论,思考书法走向世界的相关问题,文章主要内容包括:(1)着眼于书法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转型、书法在中国发展中遭遇的挫折,理性思考书法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角色;(2)通过日本书法的发展脉络,分析日本书法对于我们的意义;(3)结合书法的本体特征,探讨书法走向世界的合理性和重要性;(4)基于对中国书法与日本书法的研究,分析书法走向世界的方法。

关键词:书法艺术;日本书法;继承与创新

在各门艺术中,书法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代表了中国努力追随世界的现代化进程,是在中国与世界的巨大差异中产生的。然而书法最少受到世界上其他艺术的干扰,因此也最容易通向文化的核心,就看我们如何看待、如何传承、如何发扬。

一、书法在中国社会的发展

(一)书法的本土特征

中国人提笔写字的时候,笔端流露出的是中国式的宇宙。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每一个个体都是有灵魂、有思想、有个性的。毛笔的柔软给了书法在情感表达与个性彰显上极大的包容性,使书法的神骨肉筋与人的神骨肉筋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也使“字如其人”成了中华文化的信条。当中国人逆锋起笔、藏头护尾的时候,展现的是一种精神信仰。

书法一直是精英与大众共享的领域,在文献和观念中,精英书法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在现代社会中发生了变化。二者的冲突强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断层,使书法抛弃原有的实用性走上了艺术的神坛,在当代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书法在中国的土地上好像失去了原有的辉煌,即使书法还是展现中国面貌的途径之一,与古对比时却略显失落。

(二)书法“失落”的原因

书法的“失落”具有必然性,原因大致有二。一为“内力”,即新工具的产生使书法与日常生活断裂。二为“外力”,从近代开始,书法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书法的独特性使其无法在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所以身份尴尬。

1.“内力”影响

首先,铅笔、钢笔、圆珠笔代替毛笔成为现代人常用的书写工具,这是书法在中国遭受的第一次挫折。追求便捷性和实用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硬笔代替软笔成为具有实用性的书写工具,代表了新的時代对书写的社会要求,虽然也衍生出了新的书法门类—硬笔书法,但也无法掩盖书法审美与实用性的脱节,使传统的书法从社会行为转变成为一种艺术定位。

其次,电脑的出现使书法与日常书写脱节,阻断了书写通往书法的道路,使书法成了纯粹属于艺术范围内的行当,沦为一种只能用艺术来进行定位和思考的东西。

2.“外力”影响

从中国国门打开,主动探索西方学习之路开始至今,书法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百年来,画家在国画与油画的冲突中思考,戏剧家在京剧与歌剧的不同中徜徉,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曾有人用美术的方式重新定位书法,却以失败告终。因此,书法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这种对传统的“充分保持”使它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发展大潮。

二、书法在日本的发展

除了日本之外,朝鲜、韩国都曾将汉字当作文字使用,却在发展的过程中废除,唯有日本保留汉字,并形成汉字与假名并行的书写方式。作为中国书法的分支,日本书法的发展不仅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貌,也发展壮大了书法这一整体,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日本对书法的态度

“书法”这一名词在日本被称为“书道”,“道”具有哲学意味,即通过艺术参悟来学习和思考,体现了日本人对书法的敬畏和推崇。日本人对书法的态度还表现在坐姿上,他们采用跪坐书写,充分展现了他们的虔诚。

(二)日本对继承与创新这一辩证关系的把握

日本书法是以对中国书法的继承和学习作为开端的,他们对经典细致严谨的临摹,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他们大胆突破,融入个性,逐渐衍生出了一种“本土化”的书写形态—假名书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写形式。

(三)日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第一,日本对世界外来文化的接纳与对本民族文化的坚持值得我们学习。书法的传入对于日本来说,是一种势力宏大且持续发生效应的外来文化,此时日本没有排斥、没有让自己的民族文化被摧毁和消解,反而将其内化成一种强大的动力,激发了本民族文化的继续发展。归根结底,来源于日本人谦虚、自信、健康的心态。

三、书法走向世界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对于“书法是否要走向世界”这一问题,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虽然有艰难和挑战,但是艺术文化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生存。

(一)书法的独特性

书法是失落的,因为它充分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性,但正是这种独特性,使书法值得被当作中华文化的象征去了解和对待。它以自身的孤独显示了中国的独特,既有古代中国的独特性,也有现代中国的独特性。对书法的解释最少受到其他艺术的干扰,因此最容易通向文化的核心。

(二)书法需要成长

书法本身需要成长,只继承是不行的。中国的书写者充分保留了作品的完整性,夯实基本功,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是不可沉溺于此。日本书法是中国书法的得意弟子—既继承了传统又发扬了个性,中国书法需要更多的弟子将它的手臂伸长,将它的面貌变得多样。

四、如何推动书法走向世界

(一)书法本体:充分发挥包容性

无论什么审美,必须是多元的。当代书法需要秉持开放和包容的发展理念,这是时代使然。传统书法美学建立在以儒家为核心、道家和佛家思想相融合的体系之上,这样的思想体系因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结构的高度稳定而表现出惊人的封闭性特征。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思想和文化的剧变,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已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向前推进。

(二)内修:国内的高度重视

让书法走向世界首先要使书法在国内不再“失落”。随着开设书法学的高等院校数量日益增加,可以看出我国如今对书法越来越重视,普及书法势在必行。第一步不是教怎么写,而是更正艺术观,让中国人知道究竟什么才是好的。只有知道何为珍贵,才知道如何保护。当《祭侄文稿》这样的珍品流出海外时,中国人才回过神来,懊恼着丢了东西。希望随着书法艺术的真正普及,中国人不仅因为自己丢了“东西”而愤怒,更要为丢了“如此闪烁着艺术光辉的瑰宝”而惋惜,更希望中国人能在这些作品在本土安好的时候,挖掘它的价值,从而把它保护得更好。

(三)外拓:书法形象与文化共同走向世界

當探寻书法走向世界的方法时,我们需要思考:走向世界的是书法形象还是书法文化?书法走向世界,绝不是几幅字在国外巡回展览就可以实现的,需要的是文化的共通和共情。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说:“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书法是一个庞大、深奥的艺术体系,它精妙绝伦的外形背后,是中国文明五千年的积淀。因此,书法走向世界,应该是由书法背后的文化与书法形式相互推动而走向世界。

书法走向世界时需要一个公共语言、传播媒介。国际书法家协会首席主席刘正成认为,在全球化的时代里,要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艺坛,需要双向交流。我们倡导对中国书法的研究是用一种公共的语言把它阐述出来,以便让西方人了解中国艺术,使他们感叹中国书法的魅力,并由衷地喜爱。如果我们能用各种语言来表达中国的艺术,加深世界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那么书法便不再失落。

参考文献

[1]邱振中.书法与中国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陈振濂.书法教育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

[3]王向远.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
探究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论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书法艺术对中文字体设计的启示
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艺术生命无限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