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笑楠
摘要: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迎来现实主义的创作转向。以《少年的你》《狗十三》等影片为代表,这些作品一改早前青春片怀旧、浮夸的风格,聚焦社会、校园、家庭中的复杂问题,关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和真实生活。国产青春电影向现实主义靠拢,实现了创作上的革新,其精神内核也更为丰富多元。具体表现为多元化的取材向度、纪实性的影像呈现、艺术性的虚构处理、深刻性的精神剖解、价值观的正向构建。
关键词:国产电影 青春电影 现实主义
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涌现出一批青春题材佳作,如《少年的你》《狗十三》《嘉年华》《过春天》等。这些作品一改早前青春题材伤感、浮夸、拜金、荒诞的风格,聚焦社会、校园、家庭中复杂多元的现实问题,关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和真实生活,在创作和传播上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扭转了青春电影类型片迎合市场的畸形生产模式,赢得了票房认可和业内的普遍好评。国产青春电影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回归,是青春类型片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现实主义复归,延展了青春片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了青春片的精神内核,推动了艺术创作的审美革新。
一、國产青春电影的现实主义回归之路
国产青春题材影片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并非一以贯之,而是经历着不同时期的转向,受到社会和市场的形塑。从建国早期个体命运所投射的宏大家国叙事,过渡到80年代富有理想主义的质朴青春记忆,再到21世纪初期资本驱逐下的市场热潮,以至如今市场泡沫褪去后的本位回归。从中可见,现实主义历经了一条与时代同奏的渐变之路,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之前。这一时期,电影发挥着重要的政治服务作用。即便是青春电影,也多以集体主义和革命情怀等宏大命题为创作内核。国家诉求被赋予更高的优先性,青春男女们的朝气、情感与命运被附上了显著的时代烙印,主要服务于电影的意识形态建构,代表作包括《战斗中的青春》《青春之歌》等。
第二阶段为2 0世纪8 0年代—2010年。这一时期,青春电影向时代照映下的个体叙事转型,诞生了一批富有强烈年代印记的艺术化风格作品。这一阶段的青春片创作风格质朴、真实,对人性的描写更加深入,其在主题上或是表达了真挚的理想主义,或是描摹了青春时代诗意细微的回忆,代表作包括《阳光灿烂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女大学生宿舍》等。
第三阶段为2010—2017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上映为这一时期的青春电影拉开序幕。该影片创造出了傲人的7亿元票房成绩,带来了青春电影投资和拍摄的热潮。这一热潮下的青春片逐步分流出两种风格类型:其一,伤感怀旧类型,多以80年代、90年代的校园为故事舞台,主要描绘了青春期的萌动、梦想、毕业等主题,彰显怀旧美学。例如,《匆匆那年》《栀子花开》《致青春》等。其二,迷幻感官类型,多以刺激年轻观众的感官体验为主,用浮夸的剧情和人物来迎合低层次年轻观众的观影诉求,剧情不仅充斥了堕胎、车祸、出轨等套路,而且透露着拜金主义,对青少年成长具有错误的导向和示范性,如郭敬明执导的《小时代》系列等。从市场角度来说,这一时期的青春电影推动了青春类型片走入主流视野,培养了观众的青春片观影习惯。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作品都不能被视为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因为前者是一种被“修饰美化”后的情怀消费,后者则更是青春臆想式的粉丝造梦作品,严重偏离广大观众的现实经验。
第四阶段为2017年至今。国产电影市场日趋成熟,青春电影也褪去了市场泡沫,开始尝试打破青春片惯有的模式套路,不断寻求青春电影的社会定位,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转向。在形式上,国内涌现出不少跨类型融合式的青春电影,比如,与动画类型结合的《昨日青空》、与悬疑类型结合的《少年的你》等类型作品,极大地丰富了青春电影的多元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涌现出一批具有强烈社会现实性的青春电影,展现出格外深入的现实思考。比如,探讨性侵问题的《嘉年华》、涉及手机走私的《过春天》、北漂背景下的《后来的我们》等,这些作品于青春的底色之上触摸了复杂社会的不同层面。此外,对现实主义青春片而言,市场的包容度和行业的认可度均有提高。例如,《少年的你》是一部关注校园暴力问题的现实主义佳作,不仅在上映期间创造了超15亿元的票房成绩,而且夺得了第39届金像奖中的八大奖项,收获了观众及业内人士的双口碑认可。
现实主义精神的本位回归,与电影产业、市场和社会的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当前,现实主义正在将“悬浮”的青春片重新拉回到时代语境中,从表面性的“情绪还原”演变为社会性的“结构还原”,为作品注入有力的精神内涵,极大地提高了青春电影的品质感、共鸣力和话题性。
二、国产青春电影的现实主义回归表征
当下,以《少年的你》《嘉年华》等电影为代表,国产青春电影正在逐步走出怀旧、虚幻的创作套路,诞生了不少关注当代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市场上正迎来一波真正的“现实主义热”。现实主义和青春题材的结合,为观众呈现出独特的社会视角和情感体验,这种创作理念的回归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解读。
1.多元化的取材向度。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的主题正在从爱情的单一性向成长的多元性转变。其跳出情爱框架,放宽取材范围,勇于呈现年轻群体的多面性和社会的复杂性。例如,电影《嘉年华》透过两个青春少女的视角,讲述了12岁少女遭遇性侵事件,彻底打破了青春电影中一贯岁月安好的境况。整体的作品表现残酷、克制、发人深省,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意义。电影《少年班》将镜头对准了中国特有的天才少年班,呈现了与众不同的青春群体,真切地描绘出了在中国传统的“拔苗助长”教育模式下,这些天才少年们的迷茫与“异化”。再如,电影《过春天》中有一位拥有香港居民身份证但住在深圳的少女,在每日上学的过程中“走私”手机。整个故事在少女的成长之外,还触及“深港青年”身份认同、陆港关系等现实问题。可以看出,当下国产青春电影的取材表现出强烈的现实观照性和人文关怀性。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由个体青春故事勾连复杂多元的社会议题,着力于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反省。
2.纪实性的影像呈现。早前的国产青春片存在过度美化的影像倾向,镜头柔化、布景精美、音乐抒情,主角们外形靓丽,生活在梦幻、空中楼阁般的“伪现实”中。然而,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电影表现出鲜明的纪实性影像特征,着力于逼真再现真实生活中的人与景,打造直击心灵的视听震撼力,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比如,通过放大细节来逼近真实。电影《少年的你》中充斥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放大演员的面部表情,角色脸上的雀斑、毛孔和泥泞都一览无余。同时,他们眼中的绝望、愤怒、释然等复杂的情绪也变得清晰可见。又如,纪录片式拍摄手法的运用。电影《过春天》中,导演运用了手持镜头的拍摄手法拍摄少女雨夜奔跑的场景。在晃动的镜头下,不仅将少女不安、迷惘、紧张的情绪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影片的临境氛围也被渲染到极致,感染着观看影片的每一位受众。此外,长镜头也有助于排除剪辑干扰,提高画面表达的完整性。电影《狗十三》中大量的长镜头与实际的时间流逝和视觉体验完全一致,提高了画面的现实主义表现力。
3.艺术性的虚构处理。电影始终是一门艺术,现实主义只是电影创作的一种“艺术观”。因此,国产青春电影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均经过艺术化的虚构处理,表现为“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现实主义格局。比如,夸张和变形的内容,电影《少年的你》有一段刻画主人公陈念被校园暴力的剧情。在这一段剧情中,所有的声音都变得响亮刺耳,笑声、朗读声、汽车开过的声音,都被扭曲成了“噪音”。这种夸张的处理方式,看似超离于真实生活,实则放大了主人公内心所承受的痛苦,侧面强化了影片的冲击力度。再如,诗意性的象征。在电影《过春天》中,出现了大量关于“水”的意象,如鲨鱼、大雨、落水等。一方面,“水”对主人公走私水货的行为有所映射;另一方面,水的意象也让这部作品笼罩上一层朦胧湿润的感觉,像雨季闷热的空气堵在胸口,作品美感由此拔高一层。最后,戏剧化的偶然。《狗十三》中的兩个一模一样的小狗“爱因斯坦”,就是一种戏剧化的处理,增强了剧情的矛盾感,提高了影片的情感张力。
4.深刻性的精神剖解。相较于早前青春电影无限放大情感纠葛的“故事派”创作风格,当下的国产青春电影则表现出了关注青少年精神困境和心路历程的“角色派”创作倾向。电影《阳台上》讲述了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少年张英雄的父亲因为拆迁纷争,和拆迁办陆志强发生冲突,意外心梗离世。少年张英雄决定为父报仇,他开始在打工的小店里偷偷窥探陆志强家的阳台,却在这个踩点过程中,对陆志强低智善良的女儿产生了复杂情感。于是,少年的性格和精神发生渐变,从软弱、仇恨,到迷惘、困惑,最终完成了一场精神领域的自我救赎。电影《狗十三》中虽然没有直接的身体暴力和过分的言语冲突,但影片依然传递出强烈的压抑感,这便是源于影片呈现的是抽象的“精神暴力”,即原生家庭对于孩子掺杂了爱与期望的无意伤害。可见,国产青春电影对主人公心理层面的着墨构筑,有力地提高了影片的内涵深度,从故事皮表浸入到情感肌理,编码出青春期主人公们复杂多面的精神世界。
5.价值观的正向构建。由于青春电影的受众普遍是年轻群体,因而电影价值观的导向尤为重要。然而,在《致青春》取得商业性成功后,不少国产青春电影为了迎合年轻受众,开始一味传播物质、自我和爱情至上的观念,表现出较低的格局和境界,对观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不过,近年来,回归现实主义的青春电影开始关注青年的独特价值和思想,呈现了丰富多彩的青春截面,建立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电影《闪光少女》中,青少年对艺术有着崇高的追求与热爱,致力于用乐观努力的心态传播民乐文化,满满的正能量和热血冲劲唤起不少年轻观众的共鸣,彰显了大国的文化自信。影片《后来的我们》则聚焦于普通人在北京奋斗的青春。尽管社会复杂多变、欲望丛生,拼搏的年轻人仍然努力坚守着“我们”的初心。总之,国产青春电影对于正向价值观的构建,其实是一种深刻的现实关怀,以作品传递社会正能量,发挥积极的价值引导。
三、结语
国产青春电影的现实主义回归,使青春电影走出了爱情、校园、伤痕等自我主义的小范畴,让“封闭”的青春期勇于去和外部世界碰撞和交融,极大地拓宽了青春电影的内容包容度和艺术可能性,也有助于青春电影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未来,国产青春电影需要进一步把握时代脉搏、传播时代精神、彰显人文关怀,打造有艺术、有价值、有力量的青春电影,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贡献更多佳作。
作者单位 山东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慧瑜.青春片的时代感与现实感——从电影《后来的我们》说起[J].电影艺术,2018(05).
[2]付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美学特征[J].电影文学,2020(02).
[3]谭苗,鲁昱晖.论改革开放与青春题材电影的时代叙事[J].当代电影,2018(07).
【编辑: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