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的异化主题

2021-05-04 17:16许凌云
艺术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凯瑟琳现代主义

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新西兰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她的小说充分展现了20世纪初动荡不安的工业文明下的社会关系和人的精神世界。其中,《花园茶会》表现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的异化主题。本文围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自我四种关系,详细分析这四种关系在小说中异化的体现,剖析曼斯菲尔德对现代社会异化问题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花园茶会》;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现代主义;异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2

0 引言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 1888—1923)是新西兰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20世纪初,曼斯菲尔德毅然加入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队伍,虽然她留下了众多作品,但由于都是在文学研究中被边缘化的短篇小说,研究者在梳理现代主义文学脉络时常常忽略她的贡献。郭海霞研究发现,曼斯菲尔德“对现代主义哲学思想的关注及现代主义写作技巧的运用甚至早于伍尔夫和乔伊斯”[1],这说明她对现代主义小说手法的革新实际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都要早,故分析其小说对研究现代主义文学具有重要意義。

曾艳兵指出,“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转过来支配主体本身”[2]。20世纪,欧洲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劳动走向了异化,进而导致了人的异化[3],社会关系不再以人为中介,而是以货币为中介,人成了自己劳动成果的奴隶。《花园茶会》描绘了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体现了曼斯菲尔德对异化主题的深刻思考。

1 《花园茶会》的异化主题

《花园茶会》讲述了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孩劳拉帮助母亲(谢里登太太)举办花园茶会的一天:接待工人,梳妆打扮,听闻车夫意外去世,劝阻举行茶会无果,安慰车夫家属。作者以劳拉为第一视角展开叙述,读者可以跟随劳拉小姐一起经历事件,在冲突中感受种种关系的异化。

1.1 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

“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社会对个体的人的异化,表现了整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对立。人在结成群体的社会后,给个体的人以安全感,但社会力量又在无形中制约着人,尤其是科学化的西方现代社会,人在强大的社会面前显得渺小无力,个性丧失,这是社会对人的异化。”[4]在异化的雇佣关系下,工人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计,于是越来越依附于资本家,最终在私有财产运动中沦为商品,他们创造出来的财富越多,就越贫穷,“人们的无助感和迷茫感与日俱增”[5]。

曼斯菲尔德将目光投向那些在社会中苦苦挣扎的人们。在《花园茶会》中,车夫斯科特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满足雇主的交通需要,他之所以劳动是因为他不得不这样做,以换取货币维持肉体上的生存。在资本家眼中,他和为工厂创造利润的机器并无差别,随时可以找到替代者。为了赚取更多货币,斯科特或者是寄希望于劳动薪酬的增长,或者是延长劳动时间。关于劳动薪酬的增长,除非梦想资本家像慈善家一样大发善心,不然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资本家不得不提高工人薪酬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而工人提高的工资和资本家增长的利润相比较,实际上是微乎其微的。而延长劳动时间首先会使斯科特的身体受到更大的伤害,其次这还意味着他为资本家创造了更大的价值。但他的劳动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像工厂里的机器一样不知疲倦地工作,而且斯科特收入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资本家财富增长的速度,一旦他的身体衰老或者损伤,难以继续工作,就会失去劳动收入来源,而资本家却可以随时雇佣其他赶车的工人,源源不断地积累财富。因此,不论选择哪一种方式,工人付出的劳动越多,他和资本家之间的财富差距就越大,在整个社会中,工人实际上处于越来越贫穷的境地。这种现象绝非个例,和斯科特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的穷人们都从事洗衣和扫烟囱一类的工作,他们和斯科特一样,用体力劳动换取生存的物质。他们的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日没有人雇佣他们劳动,他们便一日没有收入。异化的雇佣关系使这些工人们在社会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无助且迷茫。

此外,斯科特死亡的原因是马儿受到牵引机车的惊吓。牵引机车是工业文明的成果,但作者并未施以笔墨对其进行称赞,反而写在牵引机车的刺激下,车夫意外去世。这就暗示了工业文明的成果并未带给工人阶级福利,反倒使其承受着难以预料的风险。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以斯科特一家为代表的贫民们不仅面临经济困难,还要时刻担心染上传染病,他们渺小无力,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1.2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第一手稿中深刻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6]。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界一方面提供生产资料,另一方面提供劳动者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资本家追求资本的增值,为了提高竞争力,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资料和工人数量,对大自然进行掠夺。人和自然本该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但在追求物欲的环境中却逐渐走向对立,人和自然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自然并逐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7]。

人对自然的占有欲在《花园茶会》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在小说开头,作者就向我们描绘了谢里登太太的花园——“花匠天刚亮就起身整修草坪,直到草坪上的青草和原来种满雏菊的深暗色玫瑰形花床仿佛都在闪闪发光……一夜之间,几百朵玫瑰,对,真真实实的几百朵玫瑰,都一下子开了出来”[8]。为了举办花园茶会,花匠清晨就开始工作,将几百朵玫瑰花移植进花坛,谢里登太太还买了好多盆美人蕉、百合花,最后,当劳拉去看望车夫家人时,谢里登太太提出要带上些百合花,因为“百合花对于他们那个阶级的人,是了不得的稀罕物哩!”[8]玫瑰花、百合花本来都是自然界的植物,只具有自然属性,但在资本家手中,它们被贴上了不同的价格标签,被出售、被消费,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通过占有自然的行为活动,中上层阶级“获得身份上的认同以及对自己身份的显摆”[9]。

此外,人和自然应当相互依存,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人们可以科学地进行改造,但资本家没有正面改造自然,反而利用自然条件的优劣拉大阶级差距。《花园茶会》中的穷人们住在山坡下的洼地,挤在一条小巷子里,而富人则住在坡顶,沐浴着暖和的阳光。本来穷人不必住在山脚,但由于物质差距悬殊,他们既不能选择自己的住所,也没有能力对住所进行改造。不是穷人主动选择了居住地,而是富人主动划分了大自然,他们将有优势的环境留给自己,将穷人驱至恶劣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穷人丧失了话语权,人和自然的关系也走向了异化。

1.3 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常常表现为他人对个人的异化。受主体欲望的驱使,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丧失固有的行为准则后,完全根据他人的利害关系调整自己的行为,因而人与人之间常常充满敌意。这种敌意不仅存在于不同阶级之间,也存在于同一阶级内部。

首先是不同阶级之间的敌对。马克思指出,随着私有财产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土地和劳动分离,竞争加剧,垄断出现,分工细化,“一切封建的关系最后都卷入资本的运动从而转变为商品利益关系。所有的行业差别在私有财产的普遍运动中被抽象为资本和劳动的对立,一切阶级区别被分化为无产者与有产者的区别,均纳入资本的统摄之中”[10]。有产者常常以睥睨的姿态自居,小说中的谢里登太太一家就是這样。谢里登太太教育孩子们不准踏入穷人居住的小巷,因为那里又臭又脏,还有可能学会脏话、染上传染病。除了看不上穷人的居住环境外,谢里登太太还瞧不起穷人的品行,她认为“他们那样的人,就是我们为他们作出牺牲,他们也是不会想着的”[8]。和家人比起来,劳拉则处在中产阶级的边缘化境地,“一种感知促使她生发出对劳动阶层的同情和喜爱,另一种则驱使她顺从本阶级的生活方式、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11]。她本来觉得工人是可爱的,但是当她亲身来到斯科特家中时,她却感到极度不自在,她想:“早就知道不该来。事到如今,是否还是回去为好呢……啊,要能逃掉多好啊!”[8]不难发现,无论是谢里登太太还是尚是孩童的劳拉,对无产者都存在难以消除的不理解和偏见。

其次,阶级内部也充满了冷漠。当发现了车夫意外死亡的“大新闻”后,“‘啧啧啧,厨娘像只激动不安的母鸡似地咂嘴说。莎迪一只手紧紧捂着面颊,好似牙疼一样。汉斯聚精会神地听着,脸上肌肉紧张得打起了皱。只有戈德伯点心店的伙计,显得眉飞色舞,得意洋洋。这可是他的独家新闻……‘别人把他扶起来的时候,他已经死了。点心铺的伙计说得津津有味”[8]。

同样是劳动阶级,面对车夫的不幸,厨娘和点心店的伙计展现出来的只有发现“大新闻”的喜悦和惊奇,完全丧失了最基本的同情心。这充分说明,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和消解。

1.4 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

现代主义作家从人的自我和个性出发,发现人们长期处于他人和现代社会的压抑之中,常常表现出丧失激情和个性的状态,由自我变为非我,这就是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久居在山坡下又破又脏的小房子里的斯科特太太表现出的就是这种麻木的精神状态,当劳拉到达斯科特家中时,斯科特太太“双颊浮肿,面色通红,眼睛和嘴唇都肿着,看上去很怕人。从她脸上的神情看,她好像无法理解,劳拉为什么会跑到她家里来。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一个陌生人拎着只篮子站在她家的厨房里?她究竟来干什么?于是,她紧紧皱起双眉,露出一副凄苦神情”[8]。

斯科特太太长期处在穷困潦倒的生活环境中,面对陌生富家小姐的突然闯入,她并不感觉惊奇,也没有做出任何举动,甚至呈现出似乎很怕人的精神状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时,不会进一步考虑社交需求和自我需求。斯科特太太处于食不果腹的境地,而她所在的小巷子也是外人不愿踏足的,她实际上处在被社会遗弃的封闭环境中,“个体脱离社会就不可能形成自我”[12],斯科特太太既没有需求,也缺乏融入社会的条件,因此她缺乏自我意识是一种必然。

2 结语

《花园茶会》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其他的现代主义短篇小说一样,都是西方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产物,反映了动荡不安的20世纪初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曼斯菲尔德细心体察着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揭露出了人们面临的社会挑战。她以先锋般的勇气开拓并发展着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主题,表现出异化的劳动之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个人与自我的异化关系,对现代社会的运行模式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认真的反省。

参考文献:

[1] 郭海霞.异化人精神世界的散文诗: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解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186.

[2] 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3] 顾若言.格拉斯《铁皮鼓》中小市民人性及伦理异化探析[J].名作欣赏,2019(15):127-130.

[4] 郑克鲁,蒋成勇.外国文学史(下)[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9.

[5] 刘妍.加缪生命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6.

[6] [德]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57.

[7] 黄紫墨,汪维维.生态美学视角下的园林文学研究——以拙政园为例[J].科技资讯,2016,14(20):137,139.

[8] 伊恩·戈登.未发现的国土——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新西兰短篇小说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242,254,251,257-259.

[9] 王晨晨.小说美学视域下简·奥斯丁作品中趣味问题分析[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20.

[10] 杨晓然.人的本质观的深化与异化观的转变——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种考察[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0(01):70-78.

[11] 王烨.曼斯菲尔德式的新西兰特性:《花园茶会》的中产阶级主体之裂变和连接[J].理论月刊,2010(11):134-136.

[12] 杜雨季,魏巍.谈《饥饿艺术家》的身份问题[J].海外英语,2019(10):219,222.

作者简介:许凌云(2000—),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汪维维

猜你喜欢
曼斯菲尔德凯瑟琳现代主义
完美的鲨鱼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国外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研究述评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贾宝玉与凯瑟琳·恩肖的三角恋比较研究
短篇小说研究的创新之作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研究》评介
曼斯菲尔德新西兰系列小说中的自恋人物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