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早期,即新石器时代早期。在新石器时代,人们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用手工制作木雕、石雕、象牙雕以及其他辅助工具,用于狩猎、农作、防身等。但雕塑真正发展为一种艺术形态是在春秋战国时代,众所周知,兵马俑迄今为止都是传统雕塑工艺中的佼佼者。自古以来,中国传统雕塑从实用性出发,继而渐渐偏向于装饰性。本文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起源、应用、发展、传承、空间美感五个方面出发,阐述其与现代环境艺术的层层联系,分析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装饰要素和文化底蕴,得出环境艺术中雕塑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这两个主要结论。
关键词:雕塑;环境艺术;民间艺术;传承;应用
中图分类号:J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2
0 引言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历史悠久,在現代环境设计的各个领域都可以发现其印记。现有的雕塑艺术是历史精华的沉淀,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广泛应用雕塑设计可以使传统工艺推陈出新。
1 历史与应用
1.1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起源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它的起源与发展一共可以分为六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石器时代,人们从事简单的生活劳动,用到的工具比较简陋,人们可以对工具进行简单的雕琢和设计,以满足自身生活农作打猎的需要,这时候的雕塑很少具备艺术性,多以实用性为主[1]。第二个时期是夏商周时期,众所周知,夏商周的青铜器举世闻名,官用青铜器不仅仅能满足生活需要,而且其精美绝伦的雕刻铸造艺术也让众多收藏家钦慕不已[2]。从青铜器的闻名程度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雕塑文化的艺术性逐渐萌芽,雕塑开始兼具艺术性、美观性及实用性,这是雕塑艺术在一个时期的跃进,是众多工匠创造的雕塑艺术辉煌时期。从此时到春秋战国,祭祀仪式盛行,祭祀仪器要经过层层筛选才能到统治者的祭坛上,这一常态客观上又促进了雕塑艺术的发展[3]。第三个时期必须从秦始皇大一统开始论述,虽说秦始皇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他的雄韬伟略世上恐怕无人能及,其善用人才,把握大局,统一六国,在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进行大一统,作出了重农抑商、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等为世人熟知的行为,客观上体现了雕塑艺术风格和文化统一的原因。第四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南北文化交融,国与国之间相互交流本土文化,人们学习佛教、道教、儒教等知识。第五个时期是唐代,此时文化融合达到巅峰,雕塑艺术也不断创新,吸收新的文化元素,得到进一步的发展[4]。唐代不仅是经济、文化、思想等的鼎盛时期,而且各领域已基本定型,其中也包括雕塑艺术的艺术特征的定型。此时,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已具备不变的基本属性,这些属性为现代雕塑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5]。最后一个时期,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是明末清初,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中西文化交融,中国传统雕塑开始向现代雕塑转型,它的样式和形态较之前更加细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6]。
综上所述,在以上六个时期,中国传统雕塑艺术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了文化的沉淀和升华,为现代雕塑艺术作了铺垫[7]。
1.2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现实应用
雕塑艺术的应用涉及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生活中,最古老也最昂贵精致的家具就是木雕沙发或石雕坐凳,市区的小花园里经常会摆放一些雕塑装饰公园;再如,女性日常佩戴的金银首饰几乎都要经过工匠们的细细雕琢和刻画,才能为人们所喜爱,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都可以体现雕塑的重要性和手艺人的匠心[8]。(图1)雕塑艺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其装饰要素和文化底蕴为现代雕塑艺术奠定了基础,也为现代艺术品的外观提供了灵感来源。
现代雕塑艺术品应秉持尊重传统文化的态度,认真对待传统雕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9]。现代的工作环境以简明干练的风格为主,而现代的休闲环境则以悠闲明朗为主,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风格特征,雕塑表现手法也会据此作出不同的改变[10]。发掘传统雕塑文化在现代的应用,能使其推陈出新,为现代大环境增添新的色彩和魅力,使传统文化返璞归真,在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喜爱[11]。
2 发展与空间
2.1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发展
为了使雕塑艺术在现代得到发展,我们应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雕塑艺术的融合,并且以诚挚的民族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雕塑艺术创造出一片新的发展天地[12]。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古以来自成体系,是华夏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华儿女赖以生存的坚实的臂膀。雕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众多历史古籍所记载,我们在文化书籍中查阅有关雕塑艺术的记录和分析,对雕塑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3]。
要让一个事物发展,必然要让其与日常生活产生联系。现实生活空间对雕塑的认知取决于接触的层面,如果让雕塑艺术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基于人们认知的升级,雕塑艺术便会在车水马龙的社会中得到发展,同时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被世人接受与喜爱,使人们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传达艺术回归生活,生活即是艺术的艺术理念[14]。
2.2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空间美感
雕塑是现代环境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雕塑与环境的融合、雕塑在环境中的点缀、雕塑元素在环境中的应用等等[15]。
在视觉上,空间美感是由多种物体共同创造的,这就意味着雕塑在空间中需要相互衬托并统一,体现和谐的美感。其中,雕塑的空间美感着重体现在外形、大小和摆放位置三个方面。让雕塑的外形与环境互相辉映,相互交融,能达到锦上添花的立体美感和空间美感。同时,还要注重雕塑与建筑物的比例,使其大小能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以增强空间张力,最大限度地美化空间[16]。空间层次感是通过物与物之间的遮挡、距离以及构图的比例体现的,这就要求雕塑艺术品摆放在空间的最佳位置,使观赏者在欣赏的时候获得最佳的视觉美感[17]。
越贴近生活的雕塑艺术品,往往越能体现空间美感。在空间中,动态的雕塑艺术品能使空间感更加灵动,使空间的表现更加贴近人们喜爱的视觉画面,给人以温暖和丰富的感觉[18]。
艺术品自古以来便会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体现自身的生动灵性,抽象的艺术形式能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使雕塑艺术品在空间中有强大的表现力和引人深思的灵魂接触[19]。所以,在现代环境艺术中需要赋予雕塑艺术品一定的精神寄托,表达现代社会的思想,贴近生活,并用传统艺术手法和新式艺术手法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遵循客观的空间美感原理进行雕琢摆放,可以将雕塑艺术品的空间美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3 装饰要素与文化底蕴
3.1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装饰要素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自古以来便寄托着民族之魂,是华夏民族的文化载体之一。雕塑艺术是中国传统装饰要素,在现代生活中闪烁着耀眼的文化光芒,其植根于华夏大地,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现代社会环境中的装饰要素相辅相成,其艺术价值不断得到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对它的运用,也促进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装饰要素的发展[20]。
3.2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文化根源极深,它的艺术特点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思维方式,精雕细琢的工艺体现了精益求精的民族精神,层层推敲的品质体现了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雕塑的多元文化融合使雕塑艺术达到了艺术高峰。
4 结语
中国传统雕塑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在如今的环境艺术设计中,雕塑艺术对环境的衬托意义深远。为了防止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缺失和西化,应在现代环境艺术中广泛对其进行应用并记录,在现代雕塑教育中为其赋予民族精神,增强传承动力,保留文化精髓,挖掘文化价值,使其将华夏民族的现代环境映衬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江文力,熊瑶.江山蘸绿岸堪染 山色迎人秀可餐——瘦西湖徐园造园手法评析[J].园林,2018(03):20-23.
[2] 庄佳.艺术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9(14):204-205.
[3] 施雯瑜,吴冬蕾.城市公共厕所的革命——谈中国城市公共厕所空间的设计发展[J].大众文艺,2019(15):122-123.
[4] 马媛,蒋晖.论明朝江南地区城市发展下的妆奁研究[J].大众文艺,2019(19):68-69.
[5] 尤晶晶.扬州“乾隆下江南”主题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创意与衍生设计初探[J].大众文艺,2019(21):97-98.
[6] 陈芊慧,孙云鸿.浅析江南地区传统民居装饰纹样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77-78.
[7] 高子宇,颜文奇.风筝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21):101-102.
[8] 陆逊彪,湛磊.浅析蜡染工艺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局限性[J].大众文艺,2019(22):132-133.
[9] 王浩哲,张宁.浅谈国内低成本电影发展现状——以《心迷宫》为例[J].大众文艺,2019(22):195-196.
[10] 黄婕,张雨,黄滢.儿童交互电子书视觉系统设计有效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9(23):120-121.
[11] 张宁,李君娴.从《绿皮书》看当下美国黑人的处境[J].大众文艺,2019(23):188-189.
[12] 汪静,杨杰.旅游目的地产品包装创新设计的“点”“线”“面”[J].美术教育研究,2019(11):74-76.
[13] 刘玉林,张乘风.儿童家具——“摇篮”的演变分析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4):28-29.
[14] 黄滢,陈晨,张青萍.基于CSSCI数据库的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包装工程,2019,40(16):281-289,297.
[15] 吳双双,李永昌,孙云鸿.宋代文人画审美与现代平面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2):60-61.
[16] 张海怡,蒋晖.从《上元灯彩图》中分析上元民俗及灯饰[J].美术教育研究,2020(4):43-44.
[17] 邵钰滢,何佳.基于银杏元素的南林校礼设计创新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0(4):73-75.
[18] 陈佳滢,吕向虎,吕兆成.塑料在室内环境中的设计与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6):50-51,54.
[19] 廖海橦,徐昊,王夕倩.废弃火车站复兴计划——南京下关火车主题公园创新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6):78-79,82.
[20] 吴逸,叶洁楠.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当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1-82.
作者简介:吴启(2000 —),女,江西九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