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泰斌
2020年11月2日,《福州晚报》头版一条标题赫然入目:“20名志愿者绝壁救援32名被困者成功脱险。”文章写的是,10月31日晚6—10点之间,福建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接警,20多名志愿者赶赴马尾君山,面对悬崖峭壁,步步惊心,解救出了32名被困者。
弹指挥间,这支山地救援队至2021年元旦已诞生20个春秋,被救援者逾千人。
东海之滨,闽江下游,福建省会有福之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孕造了一座石鼓名山,如今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455米的半山腰坐落着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庙、“闽刹之光”涌泉寺。
鼓山有一条千年登山古道。始于山麓廨院,蜿蜒至涌泉寺,全长约3.5千米,2500多级石阶。开山辟道伊始为闽王王审知上鼓山礼佛听经专用道,后逐渐演化成为登山古道。
福建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志愿者在马尾君山救援现场
中华民族有着热爱自然、崇尚山水的传统。但历史上真正能够玩转山水并留下佳篇佚事的,多是达官显宦、名人雅士以及旅行家、地理学家。过去平民百姓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又碍于交通不便,自然难与名山结缘,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难得上鼓山一趟。
年幼时,能上鼓山游玩一两次(如春游、秋游),就觉得是很奢侈、很高兴的事儿了。20世纪80年代初,我从部队当兵回来后,分配在城建园林口工作,长期与鼓山风景名胜区打交道。那时,鼓山地处城市边界,属荒郊野岭。我们偶尔到鼓山,映入眼帘的偌大景区,古道寂寂,仅见僧人和当地村夫野老。那些年代,按老百姓的话:谁吃太饱了,没事干跑去爬鼓山?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改善提高,精神需求也开始趋向多元。鼓山成了最热门的休闲健身场所,古道成了市民最热衷的登山点。
时至20世纪90年代,鼓山的登山队伍里增加了一位参与者——朱韶明。他原是一家上市大企业副总裁,后为福建省登山协会会长、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总队长。
朱韶明老家在鼓山脚下,母亲曾是鼓山村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朱韶明发力拼搏,终于在1990年32岁时当上了一家大型企业最年轻的副总裁。可1993年之后,他的身体开始出状况,四处求医却查不出病因,找不到灵丹妙药。一次,一位朋友劝他不妨就近去爬爬鼓山,也许可以放松身心,对身体健康有好处。
于是,朱韶明便试着去登山。他气喘吁吁,脚酸腿软。但登上鼓山顶时,天风海涛,轻松爽快,久违的舒畅终于回归啦!从此,朱韶明迷恋上了爬鼓山。他渐渐恢复了健康,精气神回转过来了!
福建省登山协会会长朱韶明
“知恩报恩”,朱韶明受到涌泉寺135代方丈普法镌刻在石壁上的书法“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启迪,何况大于天的救命之恩呢?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始于足下。朱韶明由己及人,开始着力推动群众性登山健身活动。1999年,朱韶明拉起了福建省登山协会并当选会长。当年11月省登协为鼓山申办全国首届万人登山大赛点,一举成功,一炮打响!
福建旅游和登山健身资源丰富,省登协长年累月组织登山爱好者参加“周末登山健行与户外活动”“会员夜登鼓山”“英语登山”等各种活动。1999—2000年两年间,省登协仅在福州就开辟了户外登山线路近200条,组建了各具特色的登山队12支。
一年一届由国家、省、市联办的“中国体彩杯”登山活动和海峡两岸登山活动都在鼓山风景名胜区举行,已近20届。特别是2013年元旦中国体育彩票全国新年群众登高活动健身大会启动仪式在福州鼓山增设主会场,央视直播,鼓山知名度大为提升。国家体育总局肯定了福建轰轰烈烈的群众登山活动经验,并在全国推广。
回望来路,20世纪90年代初,朱韶明刚参加登山时,鼓山古道上的登山人数平时不过百把人,节假日也仅足千,终年未逾10万人次。
如今每天晨昏特别是节假日里,鼓山登山道上人头攒动,有的全家出动,有的情侣相携,老者步履缓缓,少年健步如飞。
我曾与朱韵明就登山与健康的话题唠开家常。朱会长颇有心得地告诉我,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讲健康就要提倡“管住嘴,迈开腿”,注重身体锻炼。久居城市,常到郊野户外走走,吸吸新鲜空气,运动运动筋骨,何乐而不为呢?对登山健身他既是践行人,又是吹鼓手,走一处讲一处。福建省登山协会先后组织开展各种登山健身活动1000多场,发动全省参加常年健身大军者500多万人。如今鼓山登山者日均2万人次,一年365天登山者络绎不绝,周末和黄金周更是登者如织,每年接纳登山健身者不下700—800万人次。
随着登山健身、户外活动蓬勃发展,参与者迷路、遇险情况也时有发生。
2001年元旦,福建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成立。
2002年朱韶明组织了福清大化山“千人露营与环保签名”等活动,并向省登山协会名誉会长、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习近平作了汇报。习近平回函勉励并嘱托:“希望你们经常组织登山爱好者开展将登山与社会公益事业于一体的活动,为推动我省全民健身活动和开展公益事业做出新的贡献。”省登山协会决心在促进群众性登山健身活动的同时,积极为“驴友”(户外活动者)保驾护航,守护生命。
2002年,朱韶明做出了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决定:辞去已任职12载的某上市企业副总裁职务,专心致志从事登山与救援事业。从此,他左手健康,右手公益,开辟一片崭新天地。
朱韶明深知,山地救援,施救者和被救者风险同等。救援者仅有爱心和满腔热情还远不够,必须具备娴熟过硬的救援本领。
2012年他着手修建福建山地救援培训基地。2013年元旦,中国登山协会批准挂牌成立“中国福建山地救援培训基地”。这个基地是当时国内唯一一家由民间登山协会建设起来的山地救援培训基地。大本营位于鼓山脚下,在原知青点基础上建设发展,拥有200多亩用地、较好的食宿条件、齐备的教学设施,以及模拟实际山难事故发生的救援演练场地,为全国示范救援基地的行业龙头老大。
山地救援队运送训练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山地救援队员,除掌握绳索牵引、高空速降等专业救援技巧,还必须具有资深户外活动经验,对本地户外山地线路了如指掌,且需有夜间救援经验。于是,朱韶明率队勤学苦练千里眼、顺风耳,努力成为“活地图”,掌握夜幕下的山崖“蜘蛛侠”本领。他每周二夜间组织山地救援队到鼓山大桥练习攀越高空绳索本领,每周三晚集中爬鼓山以熟悉夜间行动地形地物地貌,每周末开展专业理论学习和实地技术交流。每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前后则开展年度全员大集训。
每当走进福建山地救援培训基地,总耳闻志愿者铮铮誓言:“我志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时刻准备,拯危救急,服务社会,薪火相传。”由志愿者作词的《福建省登山救援队之歌》成为志愿队救死扶伤、遇难成祥的真实写照和心中最爱。
至2020年11月初,福建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已经救援下迷路遇险者1030人,守护了800多个家庭的幸福。
正值周末,我来到省登山协会培训基地,志愿者们围拢上来,七嘴八舌,如数家珍,向我唠起了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
在此仅采撷三个故事。
第一则:白云生处英雄救美。
这个故事发生在鼓山白云洞景区。
白云洞海拔高达700多米,因峭壁上天然岩洞内常有“白云混入,咫尺莫辨”而得名。洞内仅十余平方米,面临万丈悬崖峭壁。平时多为驴友登临,游人罕至。这里曾被当年到过鼓山的著名作家、旅游家郁达夫先生称为“鬼气阴森的李长吉的歌曲”。
2015年4月,正是白云缭绕季节。一日,女子小红(化名)慕名而至。上午11点多攀登至“天梯”险处观赏云海,不慎跌落于15米深的山崖。落崖后,小红首先打电话向自己的朋友求救。朋友赶至,只闻有声,不见其人,更不明状况,于是只好赶紧报警。
当省登协山地救援队赶来时,发现情况不妙:小红落在一处狭窄平地上,有继续坠落山崖的危险,而且她右边的手脚均受了伤。于是,救援队员架设起专业吊装设备。为避免伤者单独起吊引起二次受伤,吊装系统需得吊装两人——伤者及负责照看伤者的救援队员。这样一来增加了救援的难度和险度。15米高度,前后花去了3个多小时,平均每升高一厘米得花去一分多钟。这是对信仰、毅力、体力、技能的考验!
人被救上来后,考虑到她手脚肿胀不能下地行走,救援队志愿者便轮流背起小红,接力行进。不长但险窄的一段路,竟又花去了一个多小时,方才到达鼓山顶,其时已逾晚8点。之后由120接应,送进医院救治。
翌日,获救女子给救命恩人发来微信报平安:所幸仅一根小骨骨折。
第二则:牛梅溪飓风行动。
牛梅溪是罗源及周边地区溪水最漂亮的峡谷之一,由西向东绵延10公里,两岸青山多为绝壁。
2015年6月21日,一队19人驴友溯源牛梅溪,半途受困。面对30—40米几近垂直的绝壁,驴友试图自救,但救绳太短,又连损两员大将,一人腰伤,一人腿折。于是,只得求助于省山地救援队。
晚9点多,接到报警,省山地救援队立即派出7名队员,带上设备,前往施救。救援队员根据受困驴友口述迅速定位,深夜一点半赶到救援点。面对悬崖绝壁,救援队员首次用上了三根百米救援长绳,并在悬崖上架设起了吊装设备。救援者下到谷底,将系统安全带给被困驴友装上。被困驴友努力向上爬,悬崖上的救援队员使劲往上拉,而下方救援队员则全力保护。
前后历时约11个小时,19名受困驴友终于全部安全救出,飓风搜救行动大功告成。
第三则:小爱大爱。
说的是闽清县驴友黄建斌的故事。
黄建斌刚届而立之年,十分疼爱女儿。2014年6月9日凌晨,他起个大早,心里惦记着给女儿抓石鳞(后认识到此为保护动物),约上一位老乡结伴而行。他俩先沿着大鼓山石鼓景区进山,一路走一路找,接着转入鳝溪景区继续寻找。
黄建斌是位老驴友,经验丰富,但这天却急于求成,一心两用。他进山一个多小时后,在一处落差近20米的瀑布处因脚滑跌下山涧。瀑布下面全是尖锐石头,所幸他身手敏捷地抓住了悬崖上的一棵树。
当省山地救援队赶来救下黄建斌时,他大腿骨折已经跌坐在悬崖上四五个小时。康复后,黄道斌大彻大悟:大难不死,行善积德,回报社会。为此,他申请加入了山地救援队,由被救者成为施救者,由小家小爱扩大到大家大爱。
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如今已拥有120多名志愿者,在福州分设了5个分队,还在三明、建瓯等地设立了支队,山地救援网络已初步实现全省覆盖,并与110、119实行联动。还在鼓山试点建立100块公益救助指示牌,与地图相衔接,以便尽快找到驴友迷路和遇险方向方位,开展被救和自救。
救援队荣获“2015年福建十大最美面孔”称号
公益事业如滚雪球,越滚越大,并不断向外拓展。如2013年四川雅安地区发生地震,朱韶明的救援中心也派出40人前往救助。
2014年,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被海峡两岸百万媒体读者评为“感动福建十大人物”“深山里的飞虎队”,2015年被评为“福建省十大最美面孔”,2017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学雷锋最佳志愿组织”称号。
在福建省山地救援志愿者队伍中,有公务员,有企业老总,有军人,有医生,有工程技术人员,有律师、教师、厨师、村支书、护林员、个体户……我本以为救援志愿者们精神上是富足的,经济上也应该是富裕的,起码应该是“衣食无忧车马喧”。但一查,一线救援队员平均年龄35岁左右,人均月收入不过4000元左右。
面对没有薪酬,坚持每天24小时待命,还要冒着生命危险的公益事业,救援队员们初心初衷何在呢?
就这个问题我询问过队长、部长、普通队员,他们各抒己见。
朱韶明队长除有知恩报恩、回报社会的因素之外,更看到了时代大潮。他介绍说,志愿者活动今已逐步形成全国大气候,融入世界大潮流。联合国代表大会将每年12月5日定为“国际志愿者日”,亦称“国际义工日”。如今全世界志愿者人数已达3—5亿。
朱韶明告诉我,山地救援队最大的优势是山地熟悉,最大的亮点是不计报酬,最难能可贵的精神是坚守。有一次,被救出的22位驴友为感谢救命之恩,上门时除赠送锦旗外,还准备了一些慰问金,但遭到婉拒。后来对方送来一批救援设备。类似情况时有发生,救援中心因此也陆陆续续增添了好些救援设备设施。
元老级救援队员陈贵斌当了5年机场场站兵,回到鼓山脚下马尾村任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1999年喜欢上登山运动。陈贵斌曾参加过一些自发性的、游兵散勇式的救援活动。2002年后转入省登山救护队,如今已坚持了十多年。陈贵斌说,英雄不问出身,难者不问出处。一次参加雪山救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施救者不顾生命危险,救完帮完就走,不见被救者(被救者头脸包着见不到),不问什么,不图什么,人人都是这样,大家都觉得很平常很正常。“我们也都跟着学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福建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成立20周年合影
廖志文当了5年装甲兵,2008年退伍后来到朱韶明旗下,在救援中心承包起了自负盈亏的拓展部,并参加解救下了百名迷路遇险者。小廖说,趁年轻多做些好事善事,多锻炼锻炼有好处。
曾为行政外联部部长的邓挺为资深救援队员。他朴实地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喜欢做雪中送炭的事,自己高兴,别人温暖。希望今后自己遇到困难时,别人也能伸出援手。”
救援中心行政部负责人外号小刀,是个实在的人,至于为何称小刀,他自己也解释不清,“小刀就小刀呗,大家都这么叫呢,也没深意。”其实他叫小刀名实相符,他在救援中确实像小刀一样准确而得力。
高举,倒是一个真实的姓名,曾任救援队副队长。“天生我材必有用”,高举什么?生命!似乎天生就是救死扶伤、向善行善的斗士。
我与外号“大山”的救援队员虽没见过面,但他很有人缘,大家夸赞说,“大山”听到要救人,老婆孩子生病也顾不上,二话不说就上路,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喜欢在驴友活动或救援中心露上一手厨艺,并因此沾沾自喜。
近十分之一的志愿者都是从原来的被救者变成施救者,认可“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山地救援队虽称不上严格的营盘,但历时20多年,除了几位铁杆元老级的志愿者外,其间也难免有流水的兵,而深山老林那大营盘始终总是月夜群星灿灿。如今朱韶明身边志愿者中有笔杆子原厅官,有高参原某媒体副总,有敬业于后勤工作的吴其满,还有朝气蓬勃的内务姑娘何明英、林海娟,他们都是难得的人才、极好的帮手。
福建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活跃着一群可亲可敬可爱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