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乃玮 王承芳 干华磊 吴紫燕 糜芳 毛伟力
关键词黄瓜霜霉病;室内药效;田间药效测试;多黏类芽胞杆菌;生防菌
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全球每年产量高达8300万t。霜霉病、白粉病和角斑病是黄瓜生产上最为严重的3种病害,其中由古巴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引起的霜霉病最具毁灭性,可导致30%左右的减产,病情严重时可造成50%~70%的减产,甚至是绝收。目前,防治黄瓜霜霉病主要依靠化学药剂,但由于霜霉的侵染能力极强,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病害可频繁连续发生,迫使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增加,进而加快了病原菌对多种化学农药产生抗性的速度。同时,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会造成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及高残留等问题。
为了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提高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保护力度,许多研究者尝试用植物提取液、微生物和生物诱抗剂等生物制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生物防治对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药性,在黄瓜的安全生产中可起到重要作用。王玉全选用中草药制剂ZY、苯丙噻二唑BTH和侧柏叶提取液CB3种药剂进行盆栽试验评估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其中侧柏叶提取液CB的效果最佳(61.6%)。张淑梅等分离得到1株在叶面有较强定殖能力的枯草芽胞杆菌ZH-8,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防效为75.61%。李星等研究发现枯草芽胞杆菌Z-X-3和Z-X-10對黄瓜霜霉病有预防和治疗效果。郑丽等用青枯菌的Harpin蛋白PopW诱导黄瓜获得系统抗性抵抗霜霉病,温室防效达42.85%,并能增加黄瓜生物量26.92%。本研究通过离体叶片法筛选得到1株对黄瓜霜霉病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多黏类芽胞杆菌P.polymyxa P1,通过室内生测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P1菌株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生防菌:30株生防细菌,由上海万力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离、保存。
供试黄瓜:品种为‘颜如玉,沈阳市九农高科种苗有限公司生产。
试验药剂:2×10cfu/mL P1悬浮剂(P1-SC),上海万力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50g/L嘧菌酯悬浮剂(SC),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1.2生防菌菌液制备
用接种针分别将培养于营养琼脂培养基(NA)平板上的30株生防菌接种至装有100mL营养肉汤(NB)培养基的500mL三角瓶中,置于30℃,180 r/min摇床上培养48h。用Petrroff-Hauser细菌计数板将30株生防菌发酵液分别稀释成1×10cfu/mL的菌体悬浮液备用。
1.3霜霉病菌孢子囊悬浮液制备
采集黄瓜霜霉病叶,清水冲净,置于含有2层湿滤纸片的培养皿中,在24℃保湿培养24h,促进其产生新的孢子囊。用无菌水冲洗霉层收集孢子囊,通过2层纱布过滤杂质,加无菌水稀释后配制成1×10cfu/mL孢子囊悬浮液备用。
1.4离体叶片法筛选
在盆栽黄瓜苗上选择相同叶位、长势一致的叶片,从叶柄1~2cm处剪下,用湿脱脂棉包裹叶柄,将叶片在1.2制备的30株生防菌菌液中各自充分浸润30s,沥去多余菌液,待药液被吸收干后,将各处理叶片叶背向上,按处理标记排放在培养皿内,并置于支架上培养24h,用喉头喷雾器喷头(压力0.1MPa)将霜霉病菌孢子囊悬浮液接种至黄瓜叶片背面,然后在培养皿内加9mL无菌水,设置病原对照和无菌空白培养对照,每个处理3片叶,3次重复。加盖保湿22℃培养5 d后调查发病情况。
1.5生防菌株P1的鉴定
生理生化鉴定:生防菌株P1参考《常见细菌鉴定手册》进行显微镜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芽胞染色以及厌氧生长试验、接触酶试验、氧化酶等生理生化项目测定。
分子鉴定:采用CTAB法提取菌株基因组DNA,扩增其16S rDNA序列。采用通用引物进行序列扩增。正向引物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反向引物1492R(5-ACGGC-TACCTTGTTACGACT-3)。PCR扩增产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分析,采用MEGA 5.0软件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根据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确定菌株P1的种属。
1.6室内药效生测
挑选4叶期长势一致的‘颜如玉黄瓜苗移栽至营养钵(直径10cm),钵内装有3/4的营养土(草炭:蛭石:珍珠岩=7:2:1)。先将试验药剂P1-SC配制成5个浓度:2.0×10、7.8×10、3.12×10、1.25×10、5×10cfu/mL。化学对照药剂:250g/L嘧菌酯SC125mg/L。再用喉头喷雾器喷头(压力0.1MPa)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片两面至全部润湿,4次重复,设清水为空白对照。喷药后24h进行病原接种(方法同1.4),然后将黄瓜苗移至温室(20~22℃)保湿箱中,RH 90%以上条件下培养。
待空白对照充分发病,调查各处理每株黄瓜苗病斑数,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对照病斑数一处理病斑数)/对照病斑数×100%。
1.7田间药效测试
田间药效试验在上海浦东张江镇卉绿农场(2017年-2018年)进行,品种为‘颜如玉。试验设5个处理,均为制剂用量。P1-SC 1500、2250mL/hm2和3000 mL/hm2,250g/L嘧菌酯SC600mL/hm2,空白对照。黄瓜霜霉病病发初期开始用药,后续每隔7d施用1次,连施3次。采用春丰8HA电动喷雾器对黄瓜进行茎叶喷雾施药,用水量为750L/hm2。每处理试验面积为20m2,4次重复,各处理随机排列。末次用药7d后,统计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病指调查与防效计算方法参考文献。
1.8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使用Excel整理,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离体叶片法筛选结果
离体叶片筛选结果(表1)表明,经B-09、B-12、P1和P7菌液处理的黄瓜叶片,病斑数量都少于其他菌液及病原对照处理的叶片,其中经P1处理的叶片未出现病斑。
2.2菌株P1鉴定结果
经对菌株P1进行生理生化测试,鉴定结果(表2)表明,P1是1株能产生芽胞的杆状革兰氏阳性细菌,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图1)菌株P1为多黏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2.3室内药效测试结果
结果(表3)表明,P1-SC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与用药濃度呈正相关。当使用浓度为1.25×10cfu/mL时,P1-SC对霜霉病的防治效果与化学农药250g/L嘧菌酯SC相似;当使用浓度为5.0×10cfu/mL时,防治效果显著大于(P≤0.05)嘧菌酯。
2.4大田药效测试结果
连续两年大田药效测试结果(表4)表明。经P1-SC处理(2250mL/hm2)的黄瓜植株霜霉病病情指数(4.65,6.00)和防治效果(74.53%,75.66%)分别与经250g/L嘧菌酯SC(600 mL/hm2)处理的植株(4.33、6.22;76.30%、74.95%)相似。而经P1-SC(3000mL/hm2)处理的黄瓜植株霜霉病病情指数(2.53,2.48)和防治效果(86.16%,89.90%)分别显著低于或高于经250g/L嘧菌酯SC(600mL/hm2)处理的植株(P≤0.05)。
3讨论
作为一种生防菌,多黏类芽胞杆菌已在绿色和有机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黏类芽胞杆菌对作物和环境都安全,已被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列为可商用的微生物种类之一。该菌对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 forne、人参黑斑病菌Alternaria panax、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dahliae和番茄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yum等病菌有良好的拮抗效果,但是,应用在黄瓜霜霉病上的研究还鲜有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P1-SC对黄瓜霜霉病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P1能定殖在黄瓜叶片上,抵御或杀死霜霉病菌。
随着黄瓜种植面积的扩展和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加,霜霉病菌对化学农药的抗性问题日益严重,已被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FRAC)归属为高抗药性风险病原菌。孟润杰等研究发现河北省不同地区的838株黄瓜霜霉病菌对化学农药甲霜灵和嘧菌酯的抗性频率为100%,抗性倍数分别为482.99和354.94倍。路粉等通过叶盘漂浮法检测了2011年一2016年河北、山东2地1821个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的抗药性,抗性频率分别为88.5%和34.3%。然而多黏类芽胞杆菌主要是通过与病原菌竞争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产生抗生素以及多黏菌素和各种水解酶等抑菌物质,诱导植物获得系统抗性等途径实现对植物病害的防治。P1-SC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独特,具多重作用机制(拮抗作用、形成生物菌膜等),病原菌难以产生抗药性,而且其选择性高,对环境安全,是解决黄瓜霜霉病菌抗性问题的首选。本研究室内及两年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当P1-SC的用药剂量为3000 mL/hm2时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优于250g/L嘧菌酯SC。在黄瓜的安全生产中,P1-SC能减少或代替化学农药的使用,在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