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0年:历程 成就 经验

2021-04-30 06:21吴舒婷
关键词:中华中国共产党传统

吴舒婷

(重庆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6400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中华民族实现了全方位、多领域的飞速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因此,总结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艰辛历程、伟大成就、宝贵经验,有助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健康、繁荣发展。

一、100年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历史阶段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中华民族在风风雨雨中饱经风霜,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伴随着历史的跌宕而起起伏伏。依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分期情况,现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历史阶段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1.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阶段(1921—1949年)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在列强的欺压下一度陷入存亡绝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之不断衰败甚至被抛弃。1921年,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中华民族的希望在上海“秘密”成立,宣告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思维随之逐渐孕育。一是中国共产党能更加理性地对待儒家文化。新文化运动掀起的“反传统”高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依然在社会上延续,但在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国际组织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走出了“全面批判”的极端,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他指出:“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无社会价值,只是它已经不能够支配现代人心,适应社会发展潮流。”[2]毛泽东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用在“自修大学”中,主张用唯物史观来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积极、有用的观念教化人民。激励学生们学会自学。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这一系列做法从思想上展开了“革故”,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热情、学习热情,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人才,为农民运动凝聚了力量。二是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爆发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深入认识了马克思主义,深刻意识到文物在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在1939年发布的《关于保存历史文献及古迹古物的通告》中明确强调了对古文献、古文物要多加珍惜和爱护,这一措施有力激发了民族凝聚力,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三是抗日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科学、理性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善于吸收利用其中有价值的思想内容,在实践中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将《孙子兵法》中历史经典战例的重要战略思想用在革命战争中,指导人民战争取得了胜利。此外,毛泽东灵活运用了北宋时期高粱河战役的作战方式指导解放战争,并取得了伟大胜利。

2.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起点阶段(1949—1956年)

在这一阶段,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巩固新制度,找到发展先进文化的出路,中国发起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运动。一是对其中的错误思想进行严肃批判。如在对“大汉族主义”的批判中,毛泽东指出:“二三年来在各地所发现的问题,都证明大汉族主义几乎到处存在……应在报纸上根据事实,多写文章,进行公开的批判。”[3]二是为清除非无产阶级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影响,中国开展了对电影《武训传》、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胡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讨论运动,对其中的旧思想和旧文化进行了肃清。三是初步形成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1951年4月,毛泽东为中国戏剧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继承,但不能全盘接收,更不能盲目否定,为中国科学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3.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阶段(1956—1966年)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十年艰苦探索。一是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不同派别、不同风格自由争论,激发了国内研究、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二是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1958年元旦,唐君毅、张君劢、牟宗三等人为讲清中国历史文化长久的理由,联名发表了《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一文,强调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价值,并呼吁全国人民群众深入学习、了解、研究其中的重要内涵。三是确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1964年,毛泽东在写给陆定一的批示中,强调要在反对崇洋、崇古的同时,正确对待文化遗产,主张对古代文化、外来文化都不能全盘否定,要看到其可以作为创造新文艺加以借鉴和利用的重要价值。

4.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挫折阶段(1966—1977年)

这一阶段,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别有用心地利用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个人崇拜现象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左”的错误推动下,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浩劫。一是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人民日报在社论中称:“无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要彻底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强调要维护无产阶级的纯洁性,就要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批判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的所有遗产、风俗、文化。二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许多优秀著作都无一不被列为禁书,并戴上了“四旧”的帽子,遭到“大破除、大扫荡”。三是文艺创作领域的“三突出原则”和“样板戏”的盛行,彻底否定了“双百”方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遭受重创。

5.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苏与发展阶段(1978—2012年)

这一阶段,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价值,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科学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有益探索中有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发展。

“十年浩劫”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提出了两条重要方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是重新强调“双百”方针。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山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3]这一要求首先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其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绽放”搭建了舞台,为这一阶段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二是重新确定“二为”方向。邓小平强调:“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4]在1980年,《人民日报》再次发声,强调文艺一定要为人民和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再一次明确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和努力的目标与方向。

以江泽民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发展先进文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一是首次提出要继承历史文化传统。江泽民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他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隔断历史。”[5]二是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了“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6]。三是强调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深刻阐述了要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就要掌握、发展、运用各种各样的现代传播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资源,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绽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新的历史条件,提出了在新时期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路、新观点。一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胡锦涛高度赞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7]二是鼓励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胡锦涛强调鼓励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就有的丰富内涵,因此,必须要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三是提出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要以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尺度。胡锦涛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尤其强调要结合社会实践和时代背景,一切能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就要弘扬,一切阻碍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思想就要摒除。

6.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阶段(2013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了历史高潮。一是肯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中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精神动力,更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1]二是强调要辩证地继承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陈旧的、过时的、糟粕的内容。对此,习近平强调:“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8]、“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8]三是强调要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为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习近平首次强调要走适合中国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道路,他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9]这条道路要求做到“四个讲清楚”、进一步加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100年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在全党、全国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特征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科学用于指导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之中,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民族内涵和民族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一是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民族内涵。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关于“民族文化”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的论述。100年来,中国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不断探索,认真反思、总结,形成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科学对待民族文化的观点,形成了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等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方法。二是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民族精神。100年来,中华民族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鲜明内涵、优秀品质与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状况、实践需求相结合,形成了爱国精神、革命精神、时代精神等优秀民族精神。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群众价值共识,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增添了精神内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了民族特征。

2.中国声音赢得全球共识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进程飞速加快。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化相互交织,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一方面,中国声音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武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极具包容性的文化,它从不“傲然孤立”,更不“孤芳自赏”,它总是以谦逊的姿态积极融入世界文化,它尊重差异、理解差异、支持差异,在差异中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强化自身,展现出了独有的魅力。在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坚持“永不霸权”,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一系列中国智慧、中国故事、中国方案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国际舞台唱响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最强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新力量。2020年,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笼罩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类的生命健康摆在首位,坚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与世界各国守望相助、风雨同舟,积极向世界各国抗击疫情提供成功经验,采取了一系列历史性举措,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类的生命健康。那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温暖了无数深陷病魔泥沼的国家与人民,展现了真正的大国担当。另一方面,中国声音广泛传播。四百多所孔子学院的设立、每年举行的汉语桥比赛等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倾听、听懂中国声音,渴望学习、了解中国故事。

3.加快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以“二为”和“双百”为方针,大力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根固本,加快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步伐。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自信。近年来,中国以不同方式掀起了“国学热”的浪潮,激起了中华儿女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国学研究院”“国学大讲堂”“诗词大会”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为中华儿女读古诵经、学传统美德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使人们更加理解、更加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力地抵御了资本主义强大的“和平演变”攻势和意识形态在中国的渗透。二是文化事业实力更强。100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根据国务院数据统计,到2018年底,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已达世界第二,成为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另外,根据现有数据(表1)显示,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和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财政可用于文化事业的经费大幅增加,文化服务设施逐渐完善,文化传播能力逐渐增强,文化事业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三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据国务院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文化产业在文化经济总量、文化市场、文化新业态、文化产业集群等领域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表1 1949年、1978年、2018年主要文化事业类别发展情况对比表

三、100年来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全党、全国人民群众高度重视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在这艰辛历程中,中国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论指导。

第一,坚持联系的观点。联系是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有机关系。100年来,在马克思主义联系观点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联系的思维全面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首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相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显著特征,彰显了其厚重的历史感。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社会现实有机连接,就要始终立足现实,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就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全面、客观地科学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系统地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和历史演进过程;全面、深刻地挖掘、诠释其历史价值和历史启示。其次,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连接。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来源也是世界文化的内容。中华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清中国与世界不可分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紧密相连的两大有机关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的首要前提。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世界,更应虚心借鉴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唯此,才能对“西方文明优越论”进行强有力地回击,形成更加系统、科学、全新的人类文明观,为世界文化的平等、繁荣做出更多贡献。

第二,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国内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共同推动的结果,同样,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也是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强大力量。其中,内在动力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基本矛盾转化和发展的核心力量;外在动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不同的国内外环境、面临不同的文化需要而形成的重要力量。在此经验指导下,新时期,只有立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妥善处理好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给人民提高文化生产力予以正确引导,通过提高文化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不断满足人民对文化需求的内外有效互动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使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在21世纪的舞台上依然靓丽。

第三,坚持辩证的方法。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中国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则。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任务》一文中就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批判、总结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依然存在一些与社会发展不符的落后文化、落后思想,阻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在这种状况下,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在新时代要继续坚持辩证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充分继承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将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完全排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否定旧的、孤立旧的、彻底摧毁旧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道路。

2.坚持创造性地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值得借鉴的内容,但是由于其产生时的历史局限性,其内容和表现形式在不同时期都略显陈旧。100年来,为弥补这一“遗憾”,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这既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更是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首先,处理好传统文化和时代之间的关系,根据时代要求创新内容,着力对有价值的内涵加以改造。一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每一时代都有着独特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精华,并把这些内涵与时代相融合,才能重新赋予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和感召力。二是坚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性、现代性阐释,落实好“四个讲清楚”。如对传统文化中“天下”的解释,在今天就要更多地立足全人类,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内在会通与相互融合,通过互补、互动和扩展来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其次,改造、创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是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努力丰富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打破其外在陈旧、落后的形式。一是充分利用媒体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创新传播渠道和话语表达方式,调动起人民群众学习、了解、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利用现代复原技术、书画修复技术、文物数字化入库、VR等技术,着力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面貌,吸引大众更直观地欣赏、了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坚持创新性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立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需求,坚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补充新内容、赋予新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这一宝贵经验也是新时代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其一,要立足社会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强调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作为出发点、落脚点。这一经验对今天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紧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内容、内涵,并且不断宣传、发扬光大。二是要升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和正能量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如在“仁、义、廉、耻、忠、孝”等基础上,立足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其二,要关注人民群众需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这就要坚持发展符合人民生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要明确人民群众是发展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鼓励人民群众在不同岗位、不同行业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能力。二是要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目标,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鼓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成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曲折发展,在艰辛探索中不断繁荣,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通过辩证地继承、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中国共产党传统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