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旭 高宏媛
(1.内蒙古民族幼师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1 2.西藏大学,西藏 拉萨 850000)
近几年似乎总在讨论国漫的崛起,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到今年上映的《姜子牙》,其中不乏高票房高口碑的国产动漫电影。那么我们究其根源,除去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国产动漫电影制作优良获得赞誉外,更应该探讨每一部国产动漫电影所折射出背后的审美文化。国产动漫电影无论从画风还是主题选择上都透着浓浓的中国风,电影作为中国审美文化的一个载体,将中国审美文化通过绘画、声效以及故事情节展现出来,达到了良好的视觉体验,因此票房居高,口碑高涨。
但是,《姜子牙》的上映打破了国漫电影的这一界定,观影者对它的评价两极分化很严重,有的认为其立意很深刻,值得体味;有的则觉得框架太大了,不知所云。其实,任何评价性的内容都具有双面性,抛去这些评价不谈,我们仅从影片中就可以看到很多深层次的中国审美文化的体现。
说到动画电影中的审美文化的体现,这里不得不提宫崎骏的动画电影。每一部宫崎骏动画电影中,都深深的蕴含着日本的审美文化。它与欧美动画电影不同,“日本人一直以来都与大自然共生,享受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淡水资源、美丽的国土及多彩多姿的季节变化,并由此培养出了与大自然相关的审美意识,对大自然的信仰乃至情感文化。”[1](11)这样的审美文化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体现的很到位,他将人文情怀用动画的形式体现出来。例如堪称经典的《千与千寻》,整个影片给人以放松的心情去观看,用潺潺的动画语言描述出一个小孩救赎父母的故事,但是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很生动,都有不同的寓意,包括对善恶的解读、对初心的追求以及对真理的坚持。喜欢宫崎骏的不一定都是小孩,还包括很多成年人,他们从这些动画电影中可以找到救赎自己内心的片段,似乎在看动画的过程中真的可以达到宫崎骏所希望的:以期达到“希望能够再次借助更具深度的作品,拯救人类堕落灵魂”的目的。而且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一直在呼吁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也使得与日本的审美文化相呼应。宫崎骏导演说过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要不断逼近作品才能做出好动画。[2](144)而这种有着本国文化审美积淀来作为精神内核的动画电影,才会让更多的观影者产生共鸣与思考。
反观我们的国产动画电影,之所以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而发展至今才有所成就,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并没有将我国的审美文化融入到国产动画电影中。美国的迪士尼、日本的动画电影多年来一直席卷全球,垄断动画电影的票房,因此,给我们造成了一种盲目模仿的错觉。技术手段可以模仿、画风也可以模仿,但是,电影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文化是模仿不来的。我国的动画电影自《大圣归来》开始,势如破竹,几乎之后的每一部动画电影的票房都较为可观。不难发现,《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小门神》《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这些国产动画电影以我国的神话故事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组加工,或反映坚定的信念、或反映忠贞不渝的爱情、或反映不被命运左右等主题,这不就是我们中国审美文化的完美体现吗?
从前,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物质输出,似乎仅仅局限于陶瓷、丝绸、笔墨纸砚等,可是现在,我们也可以将中国动画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输出,通过动画电影这一手段,让更多的人体会中国审美文化的内涵。其实归根结起,这种文化输出是大众对中国审美文化的认同感,但是这种认同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近年来我们对中国审美文化在不同层面上进行深度发掘,找到其有别于欧美、日韩文化的闪光点,在不同的领域发展的结果。例如在动画方面的成就,以动画电影《姜子牙》为例,这部动画电影所反映的主题,其实就是“救一个人还是救苍生”的问题。中国文化的根基乃孔子、孟子之道,提倡“仁、爱、善”孔子认为“仁以为己任”,这样的一种文化根基一直伴随我们几千年,而在《姜子牙》的主创团队就是将这样一种中国的审美文化融入在的动画电影的剧情中,用“姜子牙”这一形象,连接人、神、妖三界,探讨面对小我和众生之间的仁爱该如何选择,这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的体现,影片中从头至尾都流露出姜子牙内心的挣扎。“《奇葩说》中有一个很火的辩题 :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只能选择一个,你救谁?这和《姜子牙》中的 “救一人还是救苍生”的问题很类似,局外的人更是无法像被迫立即做出选择的姜子牙一样感同身受。”[3](56)而文中的另一根主线,宿命锁,隐喻每个人内心的枷锁。中国的审美文化自古就是隐晦和玄幻的,但是在艺术作品中的主人公似乎都难逃命运束缚。古有《西游记》《封神榜》,其中神(仙)的地位极高,掌控着三界的命运,即使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没有挣脱命运的桎梏,最终肩负重任取得真经。而后在我国最黑暗的时刻,一些文学作品的表达,也是隐喻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试图从文学作品中叫醒沉睡的国人,呼唤人们不要被命运左右。而放在当今社会,人们依然会被各种各样的情感负担所禁锢,这就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深入骨髓的一种文化内涵,我们不管接受与否,都要正视这种审美文化。而《姜子牙》就是将这样一种理念,融合成动画电影,作为一种具有选择性的符号,让大众来思考拯救自我与众生的关系。
“符号被分配为成套的对立物,而这些对立物又形塑了这些符号的含义,独立于这些符号指涉的东西而存在,任何人类活动都参与至少一套符号体系(一般而言,这些活动都能同时参与几套符号体系),这些体系的规则都有迹可循,作为符号的创作者,即人,永远被含义束缚。”[4](33)
《姜子牙》中隐含了许多具有中国审美文化的符号,例如幽都山、玄鸟、四不像等。幽都山是影片中一个重要线索,小九苏醒后,什么都忘了,但是唯记得阿父在幽都山等她。那么这个幽都山是个怎样的地方?幽都山出自《山海经·海内经》:“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5](726)主创团队引自山海经中的地名,暗喻此地并非良善之地,为小九最后的结局做铺垫,而影片中姜子牙对小九说到“幽都山没人等你”更是让人体味到其中的悲凉。
影片中的另一个极具中国审美文化的符号就是玄鸟(见图1①)。玄鸟也是出自山海经,传说这种神鸟可以引渡亡灵。“玄鸟:燕子的别称。因它的羽毛黑色,所以称为玄鸟。可能是商朝的图腾,传说有娀氏女简狄偶出行浴,吞下燕子的卵,生下了商的祖契”[5](679)因此,玄鸟外形类似于燕子,传说为商王朝的祖先,因此商代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不乏有燕子造型的器物,而影片中关于玄鸟的造型,应该是参考了出土文物“玉凤”(见图2)。
图1 《姜子牙》中的玄鸟
图2 玉凤
影片中玄鸟引渡亡灵应该是中国审美文化中一种对于信仰与希望的具象化符号表达。在中国神话中本就对朱雀、凤凰、玄鸟赋予了非同一般的寓意,而将“神鸟”作为一种文化图腾更是体现了古人对于信仰的思考。古商人认为玄鸟是他们的祖先,因此,对于玄鸟有着非同一般的敬重与崇拜,将其视为图腾。在今后的神话故事创作中,都将玄鸟作为审视人类行为的至高地位。而对于鸟崇拜这一独特的文化信仰,更是根植于中国审美文化中,一直流传至今。
《姜子牙》中关注度最高的当非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了(见图3),影片中将被贬之后的四不像的形象刻画的十分可爱,四不像在《山海经 西山经》中形容为:“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玃如。”[6](734)而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则曰四不像乃麒麟族长的唯一嫡子,似龙非龙,似麟非麟,似凤非凤,似龟非龟,且乃神兽之首。由此可见,四不像简直就是中国神兽麒麟、龙、凤的综合体,因此,将它作为百兽之王,也极具东方特色。四不像作为封神榜中四大神兽之一,在影片中代表着拯救、忠诚与牺牲。
在这部影片中,无论是玄鸟还是四不像,都是在借物隐晦的表达出中国文化对于死亡的一种态度,即顺应天理、引渡来生。由此可以对比迪士尼动画《寻梦环游记》,这也是一部讲述亡灵、梦想和爱的故事。整部影片延续着欧美动画的风格,写实而又充满欢乐,最后在欢声笑语中体味爱与感统。影片中写实的将亡灵描绘成骷髅的形象,将家人的祭奠作为连接生死的通道。《姜子牙》动画电影中,也提到了亡灵与家人的祭奠,同样是尸骨作为代表亡灵的元素,但是却并不像欧美电影中直接用骷髅与骨架来表达,而是用到了“骨片风铃”这一元素寄托哀思,这便是中国审美文化的一种表达,隐晦而深邃。
图3 《姜子牙》中的四不像
中国审美文化在《姜子牙》的场景结构也有着大量的体现。对比迪士尼动画,人物风格滑稽写实,而场景结构的设置上面也是以“满”为主(见图4)。但是,《姜子牙》影片中的场景大多是以“空”来呈现的(见图5)。这要追溯到中国画中的“留白”意境。这一“留白”正是中国文化审美的精髓所在,通过“空”来表达画中的空灵、深渊的艺术意境。而《姜子牙》中的场景结构,也是延伸了这一意境,通过空旷开阔的视野刺激观影者的感官体验,进而体味影片中想要表达的深远意境。
图4 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
图5 《姜子牙》剧照
“我们的审美关注,应当指向与作品相关的更广阔的语境,如与其相关的历史、习俗和实践等;若不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就无法理解作品。艺术作品只有在文化中才能产生意义。我们从审美角度研究艺术作品,是为了得出我们自己有关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判断。”[7]审美文化,其实就是对一个国家历史沉淀,文化传承的延续与思考,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定会造就大众审美文化的一个趋势与走向,犹如当今逐渐崛起的国潮风,应该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思考的结果。在服装设计方面,李宁将中国元素优化,进而在巴黎时装周上屡获好评;在动画影视方面,《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这些高票房的中国动画电影每一步都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故事的历史背景,进行再加工;在工业设计和视觉表达方面,例如故宫文创系列、敦煌文创系列以及国家博物馆文创系列,这些艺术衍生品的内涵,全都是基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现代化结构重塑,通过不断探索而展现出迎合大众审美的效果。
“个体生活的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是他的不可能性。”[8](2)这就是为什么基于中国审美文化的艺术作品更易于被我们所接受的原因。
回到《姜子牙》这部国产动漫作品上,为什么人们对它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度。笔者认为,也是与现代人们的生活结构与思维方式有关。几乎所有的人都怀着与《哪吒之魔童降世》一样的心态去看的《姜子牙》,作为一部动画电影,观影者先入为主的思想一定是浅显易懂,看个红火热闹,解压解乏缓解压力。而《姜子牙》的本意并非如此,它是想借用动画电影这一手段,利用中国神话故事作为历史背景,进而引发人们对于小我和苍生的一种思考,更多的是体现主创团队对于中国文化的一种情怀与致敬。
《姜子牙》并不像《哪吒》那样有固定的主题思想:自己掌控命运,不被他人摆布。这样一个主题思想注定会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鸣,而不约而同的为它的票房买单。《姜子牙》也许并不是给大部分人看的,它并不想去寻求一个定论,不同的观影者一定会给出不同的结论,影片的目的更不是为了引起共鸣,它是为了吸引一部分观影者对于影片主题的思考,进而对于中国动画电影和中国审美文化的思考,这就是影片的目的。我们已经看到,艺术作品所引起的印象比活生生的现实所引起的印象要微弱的多,这已无需加以证明。可是这一点上,艺术作品却比现实想象处于有利得多的境地,这种境地可以使一个向来不分析自己感觉的原因的人假定:艺术本身对人所起的作用比活生生的现实更大。[9](82)这就是艺术作品的魅力,也许你从未思考过为什么欧美动画和日系动画总是霸占着世界动画的领先地位无法动摇,那是因为,他们的每一部动画都在传达着本国的审美文化,而这一审美文化又是被世界所认可的,迪士尼动画的幽默风趣与爱是永恒的主题,宫崎骏动画每一部都体现着关爱自然,人文亲情的主题,潺潺的侵入观影者的心底。那么,中国动画的,绝不是将优秀的历史神话元素简单的堆叠与改编,《姜子牙》就是在探寻这样的道路,将中国动画电影烙上属于自己的符号,不是简单的引起共鸣,而是激发大众的思考。有人说《姜子牙》看着有些压抑,那是因为影片承载了太多的文化积淀,中国文化本就透着隐喻与博爱。
时至今日,从一部部刷新票房的国产动漫作品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国漫的曙光。但是,如果将国产动漫作品放到国际动漫影视界,是否还能掷地有声?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中国审美文化不仅仅要俘获国人的心,更重要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对中国文化的共鸣与接受。其实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姜子牙》,我们看到了主创团队已经意识到了做动画不仅仅是技术的到位以及剧情的好评,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动画电影的本土化内涵。
近日,由《寻梦环游记》团队出品的皮克斯动画《心灵奇旅》在国内上映,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名字老土,推广单薄,甚至连海报都平平无奇,在元旦档的排片率更是不足3%,但是,它的豆瓣评分却达到了9.3分之高。这部影片秉承着皮克斯一贯的精良制作,通过一个普通人的死亡,来探究死后的亡灵世界,进而探寻生命的来处、人生的意义。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但是动画电影却用平和滑稽的表现手法,细腻的情感,去触每一个观影者的心。
从《姜子牙》和《心灵奇旅》这两部动画电影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国产动画电影还需努力的方向:一、动画电影作为中国审美文化的输出口,必须要遵循多学科融合发展之路。站在当局者的角度去感受文化魅力进行创作,但是在输出时却要站在他者的角度去体现细腻的情感。这无疑是一个复杂的创作过程,因此才需要多学科相互协作,碰撞火花。二、文化本就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只有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才能发掘出隐藏其中的审美文化的精髓,进而通过输出渠道展现出来。而动画电影,迎合的是大众审美,与精英审美本就不同。因此,走入田间,进行大量的民间审美文化素材的积累,对于国产动画电影的题材创新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三、对观影者精准分类,在大多数人的意识形态中,动画似乎就是给小孩子看的,实则不然,动画电影仅仅是一种电影艺术的呈现方式。因此,细分观影群可以更好的定位这一群体的对于审美文化的接受度,进而可以更深入分析该人群的情感结构来引起共鸣。
注释:
①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于影片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