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云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欲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教育资源,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兴趣,从大自然中挖掘素材,为幼儿创设自然情境,并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比较等,提高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结合幼儿探究能力,正确选用自然材料
首先,要积极利用自然材料,激发科学探究兴趣。幼儿好奇心强,丰富的自然资源让他们目不暇接,处处都有吸引他们关注的“宝贝”。在户外活动中,他们会捡一些奇形怪状的树叶、干枯的树枝、表面光滑的小石头、矿泉水瓶等,将这些东西收集起来,就成了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百宝箱”。比如,小朋友们捡回了一些花园修剪掉的小树枝,教师让幼儿自己去想象这些树枝能做什么。有的幼儿将细细的树枝剪短,然后用捡来干藤蔓绑成了漂亮的五角星挂饰。有的幼儿则将其制成了相框,并用捡来的干花做成了装饰。还有的做成了小木筏……这些来自自然资源中的材料,都是幼儿自己捡来的,能够充分发挥他们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此外,教师通过观察幼儿自主选择的材料,还可以了解幼儿科学探究中的个性特点。将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应用于幼儿科学教育,降低了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难度,提升了教育的有效性。
其次,要利用自然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为了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活动材料的投放要与幼儿探究能力相符。比如,可以把大自然中花草树木作为探究材料。虽然这种材料选用难度较小,但也要挖掘出进行科学探究的价值,找到能够激发幼儿探究兴趣的切入点,同时还要体现出材料的科学性。因此,我们在选择材料时,要给幼儿自由选择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去设计、去制作,从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引导幼儿走进自然,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走进自然,重视幼儿的直观感受、切身体验、实际操作等感官性的学习。在接触自然、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相关经验及感性认知。比如,在户外活动中,教师带幼儿玩“地面涂鸦”游戏时,几位幼儿看到了草坪旁边有好几条蚯蚓,这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有的幼儿凭经验说出了这是蚯蚓,有的则说这是害虫,还有的说这是一条“小蛇”……小小的蚯蚓激发了他们探究的热情,还有胆子比较大的用小树枝把蚯蚓挑起来观察。教师看到这样的情景后,就结合幼儿的兴趣生成了科学探究活动《有趣的蚯蚓》,引导幼儿开展了关于蚯蚓的观察、研究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两盆花的对话”导入教学:一盆花说自己的泥土太硬,吸收营养很困难,身体都快撑不住了。一盆说,自己的泥土松松软软,自己吃得饱饱的,长得可漂亮了!由此提出疑问,让幼儿带着好奇心去了解花盆中有蚯蚓和没有蚯蚓的差别。随后,再让幼儿自主探究如下问题:1.蚯蚓是什么形状?2.蚯蚓属于哪一类的动物?3.蚯蚓到底有多长?4.蚯蚓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5.蚯蚓的作用是什么?6.蚯蚓还有哪些秘密等?7.蚯蚓还有没有别的名字?等等。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立足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同时对幼儿的探索观察等给与引导与鼓励,提升了幼儿科学探索的技能。
三、自然资源渗透游戏,提升科学探索能力
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自然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游戲材料,且具有方便性、环保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自然游戏材料带给幼儿丰富的感官刺激。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开展游戏,创设充满自然气息的幼儿环境,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交流,促进科学探究活动的提升。比如,炎炎夏日中,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了“夏天海边大卖场”游戏,在户外给幼儿准备一盆盆清水,让幼儿把自己收集来的材料进行清洗,如贝壳、饮料瓶等,小朋友们将这些游戏材料摆上大卖场后,通过他们的整理、比较、集中等,又生成了《有趣的海绵》《有趣的泡泡》《海鲜大排档》等游戏。这样的游戏素材丰富,非常适合幼儿去探索。
教师应该满足幼儿对自然资源的好奇心,放手让他们去创造。比如,科学探究游戏《打开尝一尝》活动中,教师根据自己对幼儿日常操作观察来投放材料,将幼儿整理好的瓶瓶罐罐、包装盒子等,投放在区角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想法去选择活动的内容、如何操作等,他们自由取放游戏材料,充分展示自我的科学思维,教师在活动中结合幼儿操作情况,进行指导,幼儿通过探究提升了认知。对于幼儿一些不正确的理解,教师通过探究体验、对比等形式,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认知,逐步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以自然资源为载体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需要教师和幼儿一起共同探索自然,通过丰富的户外游戏活动,去开发身边的自然资源,让幼儿去发现、去探究,充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使幼儿的探究能力得到逐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