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乐
“学贵有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若能提升学生自主提问的意识,促使学生带着疑问阅读,主动探讨问题,将促使学生发展思维扩展能力和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更好地协调师生关系。然而,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在很多时候思考不够深刻,没有问题可提,又或者所提的问题都比较浅层化。针对这个问题,要指导学生从深度、广度、高度这三个方面入手思考,逐步发展提问意识。
一、推敲细节,深处质疑
不少小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够深入,只是注意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没有进行深入解读。针对这个问题,要指导学生抓住那些平常忽略的细节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解析,尝试推敲细节,读出文字中隐藏的意味。
在鼓励学生阅读《黄山奇石》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整篇文章写的全部都是石头,可是,大家在阅读的时候还是感到津津有味,不觉得内容重复,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就促使学生关注了平常忽视的地方,尝试思考这篇作品的写作方式。此时鼓励学生阅读作品,尝试围绕这个主问题提出相关的小问题,大胆地进行质疑。如有学生提出疑问:“文章虽然写的都是石头,但是因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我们读的时候不感到枯燥乏味。可是,我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黄山有那么多石头,作者为何单单选择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几块石头进行重点描写呢?”还有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何不将天狗望月等石头也详细地写一下呢?”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深入下去,探究作者怎样选择写作对象,学生发现:“作者所选的都是有代表性的石头,而且有像植物的,有像动物的,也有像人的,这样写比较全面。”
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直接将相关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具有“陌生性”的地方,思考作品中为何会展现出特别的韵味,这种韵味来自于何处。这样学生就能围绕细节展开分析,让提问更有深度。
二、发散思维,广处质疑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在教学中要利用學生的这个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尝试让质疑变得更有广度。此时要给学生一定的启发,促使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问题。学生会发现,思考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发现也会有所不同,在以后的阅读中也会尝试从多种角度入手思考问题。
学习《司马光》的时候,鼓励学生尝试分析“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并鼓励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围绕该人物提出各种问题。这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发散性,有的学生从文章本身的内容入手提出问题,提出:“司马光为何如此勇敢,他和其他的小朋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的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一般的小孩,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吓傻,可是,司马光却十分冷静,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这样写是否真实呢?”还有学生从历史人物司马光的角度提出问题:“司马光从小就如此聪明,那么他长大了之后是不是会更聪明呢?有什么关于他长大后的故事吗?”鼓励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自主探讨,必要的时候运用上网搜索等方式获得辅助阅读的资料,促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全面地了解故事中的主人公司马光。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鼓励学生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挑选、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的情感变化、作品的写作背景等若干不同的角度入手思考,并多提出几个“为什么”。这样的学习就更具有广度,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发展。
三、联系生活,高处质疑
课堂提问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有较大的距离,这也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提问缺乏生活性,所以学生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思考,学生自然也无法自主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所以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回忆生活中的经验,尝试找出和生活的不同之处,提出问题。
学习《落花生》的时候,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提问,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认为:“我觉得父亲对于石榴的评价不够准确。其实,石榴也可以吃,也对人类有贡献。长得好看,并不是石榴的错,不能因为它们长得漂亮,就否定了它们的贡献啊。就好像生活中也有很多人长得很帅、很美,但是他们也对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学生的提问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展开,此时鼓励学生结合作品的主旨,尝试解决问题:“父亲难道不知道这些道理吗?父亲为何要强调落花生的美德呢?”学生再次深入分析,有了更多的感悟:“或许父亲不是想要故意贬低石榴等,而是认为朴实无华并有用,这是更大的美德,他希望孩子成为这样的人,于是就故意强化了这一点。就好像有的人故意追求外表,穿华丽的服装,甚至整容,忽略了心灵美,这样就是错误的。”
联系生活进行提问能让学生逐步意识到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来自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写作的时候也要积极关注生活,这样才能写出更“接地气”的作品。这促使学生的质疑具有一定的高度,并找到学习的动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想,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养成勇于提问、乐于提问的思维意识。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就会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发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