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关青
在焦裕禄纪念馆有一张焦裕禄和妻子徐俊雅在大连时的合影,这是人们目前能看到的唯一一张夫妻合影。照片上,焦裕禄穿着崭新的呢子大衣,英俊帅气;徐俊雅烫着时髦的发型,端庄大方。夫妻两人从1950年携手到1964年离别,相伴走过14年匆匆岁月。
相逢
1948年,焦裕禄随军南下,从山东解放区来到河南省尉氏县大营区开展剿匪反霸和土改工作。1950年2月,由于工作出色,焦裕禄由大营区调任青年团尉氏县委副书记。同年6月,河南省团校举办培训班,尉氏县选招了一批社会青年参加学习,徐俊雅就是其中一员,焦裕禄是他们的负责人。
在这个培训班上,焦裕禄和徐俊雅相识了。学习期间,在焦裕禄的热情帮助下,徐俊雅进步很快。学习结束回到尉氏县后,徐俊雅就留在了青年团尉氏县委工作。
在省团校几个月的培训中,徐俊雅和焦裕禄朝夕相处。她从心底感到焦裕禄为人忠厚,待人热情,平易近人,是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人。这个刚满18岁、情窦初开的姑娘把目光瞄在了他身上。
一天,徐俊雅怀着心思来到团县委,被焦裕禄宿舍传出的优美动听的二胡声吸引,便推门进去说:“你的二胡拉得真好呀!”焦裕禄一看是徐俊雅,说道:“在南下路上,党组织分配我搞宣传,这样逼着我学会了拉二胡,当演员。你演过戏吗?会不会唱?”徐俊雅答:“演过一次,能唱几句。”焦裕禄兴奋地说:“那好哇!为配合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咱们排演几出戏吧!”徐俊雅问:“你考虑排演什么戏?”焦裕禄回答道:“演《血泪仇》和《白毛女》吧!”徐俊雅若有所思地说:“我提议咱俩演《小二黑结婚》,你扮演小二黑,我扮演小芹……”在共同的爱好下,两颗心越走越近。
陪伴
1950年底的一天,经组织批准,焦裕禄和徐俊雅在团县委会议室举行了一场简朴但热闹的婚礼。焦裕禄拉二胡,徐俊雅唱《小二黑结婚》中小芹的唱词,引来众人的一片喝彩。就这样,一位英武的山东好汉与一位漂亮的河南姑娘,组成了一个美满幸福的革命家庭。
1955年至1964年,徐俊雅跟随焦裕禄先后在洛阳矿山机械厂、大连起重机厂、尉氏县糖烟酒公司、兰考县统计局等单位工作。其间,他们的5个孩子先后降生,徐俊雅还把焦裕禄与前妻所生的大女儿接到身边生活。为了让焦裕禄能安心工作,徐俊雅几乎承担了所有家务和教育子女的重任,是焦裕禄的“革命伴侣”和“贤内助”。
在大儿子焦国庆的记忆中,“父母亲的感情一直很好。妈妈对爸爸非常体贴,连手绢也不让他洗。后来爸爸得肝病受的那份罪,妈妈最清楚。冬天,媽妈总把秋衣、棉衣、罩衣套在一起,放在两层被子的中间(下转第75页)(上接第73页)焐热了让爸爸穿上。而父亲只要一有空,就为在家操劳的母亲拉二胡,那如泣如诉的琴声见证了父母深深的眷恋之情。”
离别
1960年春,由于长期高负荷工作,焦裕禄在洛矿患上了重度肝炎。没等好好治疗,1962年12月,焦裕禄又临危受命,被调到兰考县担任县委第二书记,后任书记。艰苦的生活和工作,加之长时间下乡的奔波,他的肝病一天天加重。
虽然身体上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焦裕禄却总是轻描淡写地安慰妻子:“没事,挺一挺就过去了。”但徐俊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这揪心的疾病阴影,演化为一个无情的事实。1964年4月,医生在焦裕禄的诊断书上写下这样的结论:肝癌晚期,皮下扩散。
住院期间,徐俊雅整夜整夜地陪着他,眼里含着泪。焦裕禄预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看着妻子,久久深情地凝视。此时此刻,他脑海里浮现出了两人在大连带着全家在海边嬉戏的温馨画面,还有他回家后妻子给他做的那碗热腾腾的荷包蛋,以及无数个夜晚妻子给他缝补衣袜的点点滴滴……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带着对工作未了的心愿,带着对家人不尽的眷恋,永远地走了。
焦裕禄逝世那年,徐俊雅才32岁,上有两位年迈的老人需要赡养,下有6个尚未成年的孩子需要抚育。一家9口人全靠徐俊雅每月50多元的工资和每个月13元的抚恤金艰难度日,日子过得很拮据,但徐俊雅始终牢记着丈夫的遗言,从来没有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
1980年,为了更好地陪伴焦裕禄,徐俊雅选择将家安在了距离焦裕禄烈士墓只有一路之隔的农家小院。每天一早一晚,她都会去墓园里走走路,陪他说说话。
时光荏苒,2003年,儿女们为了方便照顾徐俊雅,将她接到开封居住。2005年7月13日,徐俊雅因糖尿病并发脑溢血突然昏迷。8月25日,怀着对焦裕禄无尽的思念,老人在开封溘然长逝。享年74岁。
(摘自《党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