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是新征程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个重要认知起点,更是形成共识的落点,从“认知启程”到“共识落点”,新闻媒体应该起到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2021年11月1日至16日,《内蒙古日报》适时推出解读式评论“石榴谈”专栏,“聚焦新要求、落实新部署,激励动员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内蒙古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以深入浅出的行文、节奏鲜明的风格在引领群众深刻认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起到了媒体舆论引导的示范作用。专栏的各篇评论娓娓漫谈,站在国家高度解读细节的温度,加强舆论引导的力度,实现了新闻评论作为说服性文本的重要功能。
把握心理投射规律为立论找“落点”,且行文节奏鲜明,能够让新闻评论在纸媒传播可看性强,在新媒体传播可听性、可视性强。“可看”“可听”“可视”就在于评论主题宏大但“行文抓手”具体细致,如《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立论既有具体且恰到好处的“落点”“抓手”——以“何尊”与“中国”为抓手,撑住论点,成就论据,也让整篇评论实而不空,真正做到了用“摆事实”来“讲道理”,且“何尊”这一实物及相应事实(如禁止出境展出)本身既可能因为陌生而让受众产生好奇进而深入了解,也可能因为“熟悉”而产生亲切感让受众乐于回味过往并首先产生事实认同感,如此把握心理投射规律,很容易吸引受众。作为专栏,无论是纸媒上还是新媒体平台上,栏饰、栏目、题图都清晰鲜明,都以简洁的风格、标志性的符号吸引受众,有助于受众快速查阅,进入正文也能感受到节奏短而有力,有利于受众对内容的完整接收、接受。
用细节形成共情场景,以共情将读者带入事理剖析,评论有温度,引导有力度。《举一纲而万目张》中所论“中华民族一家亲,‘亲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亲在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亲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如此具体解析“中华民族一家亲”之“亲”,用极具温度的一个词“亲”抵达了政评当有的高度,很有创新性,从受众接受的角度来说也将“锁”在句子中的一个词打开了,共情场景鲜活生动起来,事理自然也就入脑入心了。《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也是如此,立论具体且稳,然后用容易产生共情的“根深干壮”“枝繁叶茂”的感性场景将阅读者带入理性视界,以此隐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指向“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盛世景象,一篇政评将比较难驾驭的题材写得清晰易懂有说服力。
用诚恳把握逻辑分寸,用理性凝聚共识。再如《慎重稳进善用力》读起来语言朴实流畅,阅读舒适感鲜明,内在的气质则是诚恳谦和含在字里行间,正因为如此流畅的语言反倒让深刻的思考跃然而出,“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的观点顺流入心。何为民族工作之“慎重”、如何在改进民族工作中“稳进”、怎样才是“绵绵用力”——评论虽短但这些要害问题都不是在空谈,论据实在,论证逻辑也在诚恳中很有分寸地推进。又如專栏首篇《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把握了逻辑推进的分寸,避免了“高谈阔论”的距离感出现,同时理据清晰地为受众阐释了“何为国之大者”“如何心中有数”,文通且理畅。《抓理论武装来不得花拳绣腿》最值得肯定的也是逻辑呈现出的说服力量,“掌握理论深度”与“思想认识高度”之间用“花拳绣腿”链接是什么后果,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链接是什么效果,对比之下受众自然会形成“民族向美”的选择,这就是评论传播力的达成,影响力的实现。
用富有活力的语言给阅读者一个“参与创作”的空间,让平面媒体也具有互动传播的特质。专栏中《“管好肚子”更要“管好脑子”》《蓄积干部队伍“源头活水”》《做“战士”不做“绅士”》等篇目,从标题开始评论语言的活力就显现出来了,以清楚但又比较新鲜的喻义打开了“石榴谈”专栏的一个新的接受视角,鲜活的语言自带对比的两端,从“脑子”到“肚子”、从“源头”到“活水”、从“绅士”到“战士”,读者自然会在熟悉的形象、事物之间建立起对比关系,形成肯定与否定的判断,所以能够快速在行文的论证中产生共鸣,可以说是读者完成了作者在达成共识中的“共同创作”——这种以作者为主导、以读者为主体、基于评论作品而进行的情感互动、思想互动就是富有活力的语言所能够达成的效果,当然更是专栏生成的传播价值。
“石榴谈”的每篇评论都紧紧围绕专栏定位,又有独特视角,栏目的多维度成就了栏目的高品质,诚恳而谈的评论作品成就了党报的深度影响力。如此精心打造评论专栏更重要的在于示范意义,在舆论引导越来越重要的信息传播格局中,主流媒体都应重视评论栏目的打造,以新闻“立媒体”,用评论“强媒体”,发挥好引导百姓思考、沟通社会意见、突出主流声音的作用。
作者简介:乌琼芳,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编辑:徐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