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虎,李乃稳,孙海龙,李广辉
(1.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成都 610065;2.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65;3.四川沃尔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都 610065)
在大风等不利天气条件作用下,土壤表面的颗粒物进入大气环境中,对环境空气和居民健康造成不利影响[1]。因此,控制土壤扬尘排放对提升城市环境大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实践中,主要采取设置外围挡风墙[2]、防风抑尘网[3]等措施,以降低风速,减少湍流,从而达到抑尘的目的,这种方法虽然能够长期抑尘,但材料成本较高。有研究表明,植被覆盖对土壤遭受风力侵蚀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4],植物生长会使土壤扬尘排放潜能快速降低[5-6],但是,由于植物生长具有周期性,在植物种子萌发期不能有效抑制土壤扬尘的排放。聚丙烯酰胺(PAM)是一种线型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它的酰胺基可与许多物质亲和、吸附形成氢键[7],具有很强的粘聚作用和保水作用[8~14]。聚丙烯酰胺通过降低了土样的水分蒸发速度,抑制土壤蒸发的作用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性[15]。聚丙烯酰胺在减少土壤侵蚀的同时,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大团聚体数目增加, 使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上升,降低土壤容重,最终使土壤颗粒和孔隙结构保持稳定[16]。本研究使用的聚丙烯酰胺通过增加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保水性能,可以在初期实现抑尘,后期通过植物的萌发覆盖进行抑尘,从而达到长效抑尘的目的。本研究主要针对土壤扬尘,探讨不同浓度聚丙烯酰胺与植物作用对土壤扬尘排放的影响,确定最优的聚丙烯酰胺浓度,为土壤扬尘排放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1 研究区概况
彭州市地处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盆地北部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日照偏少,高温期与多雨期同季。灾害性天气主要表现为干旱、暴雨、秋绵雨、低温冷害、大风和冰雹。受纬度和地形地势影响,彭州市境内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日照逐渐递减,无霜期逐渐缩短,降水量逐渐增多,平坝、丘陵、低山区、高山区的气候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5.9 ℃,最热的7月均气温为25.1 ℃,最冷的1月均气温为5.3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67 mm,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夏季降水的强度大,秋季绵雨多。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131.0 h。
1.2 试验材料与工艺
聚丙烯酰胺,市场购置,水溶后喷洒在土壤表面,控制各试验处理的用水量一致。植物种子选用的是高羊茅,是四川省常见的禾本科植物,其适应性强,抗逆性突出,耐践踏和抗病力强,且夏季不休眠,是适宜广泛推广和使用的草种。
1.3 试验方法
根据彭州天气特点,试验于2018年9月在四川彭州市开展,采用附近农田边裸露土壤进行人工模拟试验。试验过程将土壤过2cm筛后混合均匀,在平地上铺设成20cm厚度的土壤层,控制容重在1.3g/cm3左右,含水量在15%左右,每个试验小区20m2。
试验设置了不同的聚丙烯酰胺的用量试验(分别为5g/m2,10g/m2,15g/m2,20g/m2,25g/m2)。每个试验3个重复,另设置无聚丙烯酰胺播种(用水量与不同聚丙烯酰胺试验用量相同)、裸土喷水(用水量与不同聚丙烯酰胺试验用量相同)、裸土未喷水对照组,种子用量为15 g/m2(表1)。各土壤场地与该季节常见风向垂直排列,间隔5m,为了避免相互间的干扰,各小区间用高4m的隔板分隔。试验后期不进行水分管理。
采用Dusttrak设备测试扬尘排放的PM10和PM2.5浓度,同时测试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参数以及视频监控。每个试验小区布置4个,数据采用平均值。本研究的评估时间为3个月,试验期间平均风速为2~4 m/s。
植被覆盖度测试利用数码相机作为传感器捕捉光通过植被层的情况,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处理,据此计算植被的覆盖度。此方法经济适用,测量效率较高,测量精度较好。
表1 实验分组Tab.1 Experimental grouping (g/m2)
2.1 施工完4h后结果
施工4 h后,此时土壤含水量均在43%左右,湿润土壤的起尘量均较低,故此时PM2.5、PM10的排放浓度均处于较低的水平。由图1可知,PM2.5和PM10排放浓度最低都出现在第5组,其值分别为14 μg/m3·h和47 μg/m3·h,这是因为此时聚丙烯酰胺的保水性,聚丙烯酰胺浓度越高,土壤湿润性越好,故第5组PM2.5和PM10排放浓度最低。PM2.5和PM10排放浓度最高都出现在第8组(CK3),其值分别为107 μg/m3·h和672 μg/m3·h,这是因为第8组(CK3)未喷水,土壤含水量较低,而最初期PM2.5和PM10的排放浓度主要是由土壤含水量决定,故第8组PM2.5和PM10排放浓度最高。
图1 覆盖4小时后PM10、PM2.5浓度Fig.1 PM10 and PM2.5 concentrations after covering 4 hours
由图1可知,PM2.5和PM10的排放浓度随着聚丙烯酰胺的浓度的增加而缓慢减小,这是由于此时时间较短,聚丙烯酰胺未完全发挥其作用,故PM2.5和PM10的排放浓度变化不大。通过对比第6组和第7组(CK2)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无聚丙烯酰胺的时候,是否播种对PM2.5和PM10的排放浓度影响不大。通过对比第4组和第5组实验结果可知,在施工完成4h后,聚丙烯酰胺浓度由20 g/m2上升到25 g/m2时,对PM2.5和PM10的排放浓度影响不大。通过对比第7组(CK2)和第8组(CK3)实验结果可知,在施工完成初期,土壤含水量对PM2.5和PM10的排放浓度起主要影响。
2.2 施工完成后7天的结果
由表2可知,由于聚丙烯酰胺的保水性,故使用聚丙烯酰胺的分组比未使用聚丙烯酰胺的分组土壤含水量高。由于前期聚丙烯酰胺浓度的不同,所以施工七天后各组的土壤含水量也有所不同,聚丙烯酰胺浓度较高的组,其土壤含水量也较高,故其PM2.5和PM10的排放浓度也较低。另外,聚丙烯酰胺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大团聚体数目增加,使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上升,降低土壤容重,最终使土壤颗粒和孔隙结构保持稳定,从而降低PM2.5和PM10的排放浓度。
表2 施工完7天后各组的土壤含水量Tab.2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each group 7 days after construction
由图2可知,虽然此时聚丙烯酰胺充分发挥作用,但施工7天时较施工4h相比,土壤含水量平均下降了35.8%,PM2.5和PM10的排放浓度总体有了明显的提高,PM2.5、PM10排放浓度较之前分别平均上升了186%、269%,这说明此时土壤含水量是影响PM2.5和PM10排放浓度的主要因素。由对照组CK1可知,在聚丙烯酰胺的作用下,PM2.5和PM10的平均排放浓度分别下降了52%、69%,这说明聚丙烯酰胺能有效抑制土壤扬尘排放。由图2 可知,PM2.5和PM10的排放浓度随聚丙烯酰胺浓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较4h增大,说明在此时聚丙烯酰胺发挥的作用更加有效。通过对比第4组和第5组实验结果可知,在施工完成7天时,在聚丙烯酰胺浓度由20 g/m2上升到25 g/m2时,对土壤含水量影响很小,对PM2.5和PM10的排放浓度影响也不大。
图2 施工7天后各组的PM10、PM2.5浓度Fig.2 PM10 and PM2.5 concentrations in each group after 7 days of construction
2.3 施工完成后1个月的结果
由表3可知,由于聚丙烯酰胺的保水性和对土壤结构的改良,故使用聚丙烯酰胺的分组比未使用聚丙烯酰胺的分组植被覆盖度高。由于前期聚丙烯酰胺浓度的不同,所以施工1个月后各组的植被覆盖率也有所不同,聚丙烯酰胺浓度较高的组,其植被覆盖率也较高,故其PM2.5和PM10的排放浓度也较低。
表3 施工一个月后各组的植被覆盖度Tab.3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of each group one month after construction
由图3可知,在聚丙烯酰胺的条件下播种,植被覆盖度较CK1平均上升了42.3%,PM2.5、PM10排放浓度较CK1分别平均下降了32.9%、37.1%,较施工完7天时,聚丙烯酰胺作用效果减弱。但此时PM2.5和PM10的排放浓度较施工完7天时降低,这说明此时主要由植被覆盖度起作用。通过对比第4组和第5组实验结果可知,在施工完成1个月时,在聚丙烯酰胺浓度由20 g/m2上升到25 g/m2时,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很小,对PM2.5和PM10的排放浓度影响也可忽略不计。
图3 施工1个月后各组的PM10、PM2.5浓度Fig.3 PM10 and PM2.5 concentrations in each group after 1 month of construction
2.4 不同时期PM2.5和PM10的浓度对比
根据图4可知,当聚丙烯酰胺浓度处于20 g/m2到25 g/m2时,此时PM2.5和PM10的浓度在施工完成7天和1个月时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浓度水平。对比CK1组(第6组)可知,当聚丙烯酰胺浓度处于20 g/m2到25 g/m2时,在施工完成7天时,PM2.5浓度较CK1组平均下降了63.4 %,PM10浓度较CK1组平均下降了77.9 %。在施工完成1个月时,PM2.5浓度较CK1组平均下降了43.8 %,PM10浓度较CK1组平均下降了56.3 %,说明聚丙烯酰胺浓度处于20 g/m2到25 g/m2时,对抑制扬尘浓度效果显著。由图4可知,当聚丙烯酰胺浓度处于20 g/m2到25 g/m2时,在施工7天时,土壤含水量处于一个较好的水平,施工1个月时,植被覆盖度较高,并且PM2.5和PM10排放浓度在两个时期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故在20 g/m2到25 g/m2时是聚丙烯酰胺的最佳浓度。
图4 不同时期PM2.5和PM10的浓度对比Fig.4 Comparison of PM2.5 and PM10 concentra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本文以城市土壤扬尘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试验、实地监测等方法对扬尘特征进行了研究,初步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方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3.1 聚丙烯酰胺与植被覆盖联合作用比单纯植被覆盖更有利于降低PM2.5和PM10的浓度。在聚丙烯酰胺和植被覆盖同时作用条件下,PM2.5和PM10浓度较仅由植被覆盖作用时,有了明显的下降,PM2.5浓度较之前平均下降了32.9%,PM10浓度较之前相比平均下降了37.1%。
3.2 聚丙烯酰胺主要影响前期的土壤扬尘抑制效果,植被覆盖度主要影响后期的抑尘效果。
3.3 聚丙烯酰胺浓度在20 g/m2到25 g/m2时,整体抑尘效果最好。施工7天时,PM2.5和PM10浓度平均下降了63.4%和77.9%,在施工1个月时,PM2.5和PM10浓度平均下降了和43.8%和56.3%,其在施工7天和1个月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