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科 陈思扬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是一种保留晶状体的ICL植入术,为屈光不正的矫正提供了角膜手术外的新的选择。ICL植入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得到了全球眼科医师的认可,具有矫正度数范围大、视觉质量高、不依赖角膜厚度等优势[1-2]。随着ICL的发展,新一代中央孔型ICL具有360 μm中央孔,此孔作为房水进入前房的通道,不干扰房水循环途径,免除了术前作虹膜根部周边切除的步骤,既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又简化了手术步骤[3]。在ICL植入术中注入黏弹剂有利于维持前房和保护角膜,但术中冲洗ICL后面的黏弹剂时较为困难,而黏弹剂残留可能影响术后早期视力,也有引起眼压升高的风险[4]。本研究采用单切口、植入ICL前不使用黏弹剂的手术治疗近视患者,探讨该手术的有效性、安全性,为该术式今后在临床的广泛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集2020年1月至6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眼科接受植入前免黏弹剂、单切口ICL植入术治疗近视的患者26例51眼,其中男3例(6眼)、女23例(45眼);年龄为19~43(29.9±7.4)岁;球镜度为-15.50~-2.75(-8.45±2.66)D,柱镜度为-3.00~0(-1.02±0.81)D,等效球镜度(SE)为-15.75~-3.38 (-8.96±2.73)D;眼压为10.4~18.0(14.91±2.13)mmHg(1 kPa=7.5 mmHg);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0.08~0.22(0.011±0.045)logMAR;白到白距离为11.1~12.9(11.70±0.40)mm。所有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进行,术后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中日友好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患者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年龄为18~45岁;(2)近2年屈光度数稳定;(3)前房深度≥2.8 mm;(4)角膜内皮细胞密度≥2000 个·mm-2。排除标准:(1)有高眼压、青光眼者;(2)孕期、哺乳期女性;(3)有白内障、视网膜裂孔等《中国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专家共识(2019年)》规定的不适合ICL植入的病史。
1.3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术前行裸眼视力(UCVA)、散瞳客观验光及主觉验光、复验、BCVA、主视眼、非接触眼压测量(NCT,日本Topcon公司)、裂隙灯显微镜、眼轴长度(IOLmaster,德国Carl Zeiss公司)、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德国Oculus公司)、角膜内皮镜(SP-300P,日本Topcon公司)、超声生物显微镜(UBM SW-3200L,天津索维公司)、散瞳查眼底等检查。
1.4 手术方法术前3 d患者用5 g·L-1左氧氟沙星眼液、1 g·L-1双氯芬酸钠眼液及3 g·L-1玻璃酸钠眼液滴眼,均为每天4次。所植入ICL有非散光型ICL(EVO VISIAN ICL,瑞士STAAR公司)及散光型ICL(EVO VISIAN TORIC ICL,瑞士STAAR公司), ICL屈光度及晶状体尺寸计算依据STAAR公司ICL计算公式。散光型ICL植入术患者手术当天于裂隙灯下坐位行眼球水平位标记;术前0.5 h给予复方托吡卡胺眼液滴眼3次进行散瞳,术前5 min给予4 g·L-1盐酸奥布卡因眼液滴眼3次进行表面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开睑器开睑;颞侧(9点或3点钟位)行3.0 mm透明角膜切口,采用垂直入刀、角膜切线方向潜行、向前房内突破的三段式角膜切口方式。推注器内注入平衡盐溶液,将ICL置入推注器。前房注入平衡盐溶液至合适深度,将推注器迅速阻塞切口,保持推注头和切口紧密接触,避免前房液体溢出,保持合适的前房深度。将ICL缓慢推入前房,确保展开方向正确。推注过程中调整推注器俯仰角度,保持ICL注入方向为房角方向,避免其摩擦角膜内皮和晶状体。待ICL自然展开后,ICL前注入黏弹剂至合适前房深度。用调位钩将ICL襻置于虹膜后睫状沟,调整ICL光学区居中。散光型ICL根据散光轴调整旋转角度。平衡盐溶液冲洗前房置换出ICL前黏弹剂,观察切口自闭后结膜囊涂抗生素眼膏,术毕遮盖术眼。
1.5 术后随访和用药术后2 h揭开敷料,测量术眼非接触性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术眼拱高、ICL位置及前房反应情况,无特殊情况下给予敷料遮盖术眼。术后1 d给予5 g·L-1左氧氟沙星眼液、1 g·L-1氟米龙眼液、3 g·L-1玻璃酸钠眼液及1 g·L-1双氯芬酸钠眼液滴术眼,均为每天4次,每次1滴,共用14 d。玻璃酸钠眼液也可按患者的要求适量应用。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术眼,评估UCVA、BCVA、屈光度、眼压并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时行Pentacam检查测量患者拱高(垂直于ICL中央区后表面到自身晶状体前表面的距离)。计算手术的有效性指数和安全性指数,有效性指数=术后UCVA/术前BCVA,安全性指数=术后BCVA/术前BCVA。观察并记录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主要症状。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不同时间点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1 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视力比较术前BCVA为(0.011±0.045)logMAR,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UCVA分别为(-0.038±0.066)logMAR、(-0.054±0.038)logMAR、(-0.052±0.058)logMAR、(-0.087±0.050)logMAR。术后1周 UCVA≤0 logMAR的有46眼(90.2%),术后1个月、3个月均有48眼(94.1%)UCVA≤0 logMAR。术后1周、1个月、3个月U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41,P=0.518)。患者术前BCVA及最后一次随访时UCVA<0 logMAR、UCVA=0 logMAR及UCVA>0 logMAR分别有2眼(3.9%)和28眼(54.9%)、43眼(84.3%)和20眼(39.2%)、6眼(11.8%)和3眼(5.9%)。最后一次随访UCVA达到术前BCVA有49眼(96.1%)。手术的有效性指数为1.142±0.176。
2.2 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BCVA比较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BCVA分别为(-0.045±0.070)logMAR、(-0.068±0.050)logMAR、(-0.069±0.052)logMAR、(-0.088±0.064)logMAR。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患者BCVA为(-0.042±0.066)logMAR。术前与术后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609,P=0.000),其中超过术前BCVA 1行的有22眼(43.9%),超过术前BCVA≥2行的有6眼(11.8%),未见比术前BCVA下降者。手术的安全性指数为1.150±0.165。
2.3 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球镜度、柱镜度、SE比较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的球镜度、柱镜度及SE比较见表1。最后一次随访SE为(-0.16±0.45)D,在±0.50 D和±1.00 D内分别有38眼(74.5%)、47眼(92.2%)。最后一次随访时球镜度为(0.06±0.41)D,柱镜度为(-0.45±0.47)D,39眼(76.5%)患者的球镜度在±0.50 D之内。手术计划矫正SE与实际矫正SE具有高度相关性(r=0.981,P=0.000),49眼(96.1%)设计矫正屈光度SE与实际矫正SE在±1.00 D内。
表1 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的SE、球镜度、柱镜度
2.4 术后不同时间拱高比较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患者拱高分别为(495.47±250.72)μm、(482.27±229.14)μm、(402.62±201.48)μm,术后各时间点拱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77,P=0.562)。术后随访终点拱高为130.0~1145.0(465.85±238.23)μm,拱高为250~750 μm的共有30眼(63.8%)。
2.5 术后不同时间眼压比较术后1周、2个月、3个月及6个月眼压分别为(15.36±3.12)mmHg、(15.09±3.09)mmHg、(14.51±2.44)mmHg、(15.12±1.80)mmHg,与术前眼压[(14.91±2.13)mmH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338,P=0.285)。有1例(1眼)患者术后1 d出现高眼压,应用降眼压药物后3 d眼压恢复正常,停药后未再出现眼压升高。
2.6 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晶状体损伤、人工晶状体破损等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角膜水肿10眼(19.6%),角膜水肿对视力影响在2行之内,且在术后1周复查时角膜水肿均消失;有6眼(11.8%)出现ICL表面色素颗粒附着,对视力无明显影响。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瞳孔阻滞、前囊膜混浊、白内障、角膜内皮失代偿、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
广大屈光医师及患者逐渐认可ICL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屈光手术,对手术的安全性、术后视觉质量及手术操作的简便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ICL植入术植入晶状体前需向前房注入黏弹剂,以维持前房深度并保护角膜内皮。但预先注入的黏弹剂在ICL下方,很难冲洗完全,残留的黏弹剂可阻塞小梁网或引起瞳孔阻滞,是导致术后早期急性眼压升高的主要原因,甚至可引起视神经损伤和视力不可逆下降[5]。既往也有应用无黏弹剂进行ICL植入术的报道,但患者眼压较使用黏弹剂手术者低[6]。无黏弹剂的ICL植入术需建立前房灌注,增加了手术步骤和手术时间;调整晶状体位置过程中调位钩操作幅度较大,会引起切口张开和前房液体流失,依靠灌注来维持前房的稳定性较困难,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手术难度大。
本研究中手术方式采用三段式角膜切口,可形成合适的切口隧道长度,有助于ICL推注过程中维持切口和推注器头的紧密接触,避免前房液体溢出,保持了推注过程中稳定的前房深度。合适的隧道长度也减少了切口引起的术源性散光。单一手术切口简化了手术步骤,不仅减少了手术切口,而且也降低了术源性散光[7],但需注意通过单一切口调整ICL位置时需调位钩移动范围较大,应小心操作,避免损伤角膜内皮及虹膜。
本研究中患者多为高度近视患者,术前11.8%患者BCVA不能达到1.0,ICL植入术后UCVA较术前BCVA显著提升, 94.1%患者术后3个月UCVA达到或超过术前的BCVA,54.9%患者提高1行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视力趋于稳定;手术的有效性指数为1.142±0.176,与既往报道相似[8],显示出良好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本研究结果显示,ICL植入术有良好的可预测性,术后观察终点74.5%患者SE在±0.50 D 以内。既往长期的研究也显示出良好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3]。
ICL植入术治疗近视同样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术后BCVA无较术前下降者,手术安全性指数为1.150±0.165,与既往报道结果一致[1]。既往报道ICL植入术后易出现的并发症是早期高眼压,与黏弹剂残留、前房炎性渗出等因素阻塞小梁网有关,或者与ICL拱高过高引起浅前房、房角关闭有关[9]。本研究简化了手术过程,植入ICL前未使用黏弹剂,术中黏弹剂用量少、集中在ICL前,黏弹剂易于清除,有效避免了术后黏弹剂残留及急性眼压升高的情况。本研究中仅有1眼出现暂时性眼压升高,术后眼压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以往报道情况类似[10]。本研究中在植入ICL时无黏弹剂,推注过程中应固定好眼位,控制好推注器头的俯仰角,保持ICL前端指向房角方向,避免对角膜内皮和晶状体的摩擦。本研究中能保持前房深度稳定,ICL有充分空间得以展开,晶状体前囊及角膜内皮并未受到过多扰动;且ICL材料柔软,与眼内组织一定程度的接触也不会造成明显的机械性损伤。术后虽然部分患者出现角膜水肿,但均未影响视力,且很快恢复,未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晶状体前囊膜混浊、白内障等并发症。本研究证实,植入ICL前无黏弹剂的手术方式既简化了手术过程,又降低了黏弹剂残留的可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拱高过高时ICL与虹膜后表面接触可引起炎症反应、房角狭窄、瞳孔阻滞等并发症,拱高过低则可能会接触晶状体前表面,影响周围房水循环,导致晶状体前囊下混浊[11]。有学者提出拱高合适范围是250~750 μm[12],也有报道提出拱高大于90 μm是安全距离[13]。本研究中患者拱高为(465.85±238.23) μm,未出现前囊下混浊等并发症。较高拱高的患者并未引起眼压升高,与既往报道结果类似[7]。
综上所述,ICL植入前不使用黏弹剂的手术方式易于清除黏弹剂,减少了黏弹剂残留的相关风险,并且使用单一手术切口,手术简单,且缩短了手术时间,患者术中体验更好。植入前免黏弹剂单切口的ICL植入术具有良好的有效性、稳定性、可预测性和安全性,可使患者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