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识、获、构、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2021-04-28 12:45闫成云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教学模式

闫成云

[摘   要]高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化学意识、化学能力和化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基于此,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中的渗透与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氯气的性质”教学为例,通过“识、获、构、用”教学四部曲,尝试探索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以落实新课标理念,让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地。

[关键词]高中化学;识、获、构、用;教学模式;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1-0075-02

新课标背景下,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备受关注,它不仅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探究发现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并适应社会发展。高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化学意识、化学能力和化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基于此,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中的渗透与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识、获、构、用”教学模式,尝试探索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为高效课堂的构建贡献力量。

一、构架分析,建构“识、获、构、用”教学模式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无论哪个维度,都需要拥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才能够掌握。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笔者设计建构了“识、获、构、用”教学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该教学模式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例教学理论、多元智能教学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和合作教学理论等多种教学理论,力求从“识、获、构、用”四个环节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习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了解常识、从学法指导中获取经验、从学习目标中完成理论构建、从能力培养中学会实践应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阅读、观察、猜想、推理和分类归纳,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具体化、高效化,从而将素养培养渗透到一个个知识点、一道道練习题和一个个实验中,使每一项素养都能够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二、课堂应用,实践“识、获、构、用”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研究“识、获、构、用”教学模式,笔者在汇报课、示范课、优质课等教学活动中开展实践应用,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复的讨论、修正和完善。下面就以“氯气的性质”教学为例,阐述“识、获、构、用”教学模式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运用。

1.识:了解常识,激发兴趣

“识”就是了解、认识常识。在教学中,常识的再现往往借助于情境,让学生从熟悉、具体、可感知的情境中发现认识点,并结合“看一看”“读一读”“做一做”等环节促进学生对事物的变化特点或规律进行探究总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知识逐步被学生所了解、接受、内化、吸收,进而确保新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

例如,在“氯气的性质”的新课导入中,笔者播放江苏淮安发生的液氯泄漏事件,让学生真实地看到人畜中毒的情况,进而提出问题:当我们遇到氯气泄漏的情况时,该如何避免伤害?

问题使学生内心产生了情感共鸣,自然会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索中。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氯气,明白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此时,学生的内心早已迫不及待了,他们主动探寻相关知识,阅读资料,积极思考,有效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2.获:方法指导,获得经验

“获”就是通过方法指导获取分析事物的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将精力集中到化学学习上,并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合作交流、分类归纳、科学探究等方式向学生渗透科学的方法和技能,使学生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思维方向,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学生的一思一考中,真正实现知识向能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例如,学生在探究氯气的性质时,对“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成分是什么”这一问题产生了争议,谁也不服谁。对此,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小组中各个成员的猜想和解决方案进行归纳整理、互评辨析,并拿出最佳方案进行全班讨论。最终,学生通过“对比”设计了探究性实验。

实验设计:(1)将干燥的氯气通入盛有干燥红色纸花的广口瓶中;(2)将干燥的氯气通入盛有红色鲜花的广口瓶中。

两个实验的先后对比,让学生很快明白了起漂白作用的是次氯酸而不是氯气。这样的课堂,不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趣,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愉悦的合作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具体细致地对问题进行探究发现和创新解决,使学科素养的培养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3.构:理论构建,实现目标

“构”就是知识的构建,科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在教学中,知识的构建不是简单的传递与转移,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知识构建中所发挥出来的潜能和收获的方法,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经验的过程。一个章节或一节课的学习之后,学生收获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知识碎片,不免会让学生觉得化学知识过于凌乱与复杂。若要掌握知识并能够熟练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必须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科学、严谨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迅速汇聚知识,形成攻克问题的合力。

例如,在学习了“氯气的性质”之后,笔者与学生共同对氯气的性质进行二次讨论,并将各个知识点进行串并联,得出相关的思维导图(如图2)。

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差异性,针对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进行点拨与引导,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以使思维导图的呈现更多元化,实现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有效培养。

4.用:实践应用,提升能力

“用”就是实践应用,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现,也是学生能力养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问题、习题练习来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学会信息处理、理性思考、建立模型、分类归纳等,让学生在讨论中不断进行思维碰撞、知识交融,让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循环流转并得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例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到新课导入时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氯气的性质来解决“如何避免氯气伤害人畜”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渠道进行分析讨论,得出更为全面具体的答案:(1)氯气泄漏时,应该向高处跑;(2)氯气泄漏时,应该逆风跑,迅速躲过氯气区域;(3)氯气泄漏时,可用肥皂水捂住口鼻;(4)氯气泄漏时,应该在周围喷洒石灰水。

在实践应用中,学生得出了很多相应措施,这都不是随意猜想的,而是结合氯气性质的“对症下药”。这一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价值,无形中渗透了“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核心思想,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又迈进了一步。

三、归纳反思,辨析“识、获、构、用”教学模式

在反复的实践教学中不难发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渗透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一个个细小的知识点切入,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学习中进行吸收、消化和提升。为此,我们应做到如下三点。首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故“以生为本”是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激发出自身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吸收养分、努力成长。其次,教与学一定要和谐统一。教师一定要适当调节课堂的节奏,使学生能够紧跟课堂的节拍,并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获取学习的快乐与幸福。最后,注重素养,培养能力。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一定要落实到每一个细小的化学问题中,借助学科载体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主动由知识积累向能力提升转化。总之,化学学习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更需要学生的创新融入,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看到更为高远的化学天空,获取别样的精彩人生。

(责任编辑 罗 艳)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