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扶贫,点亮小康梦

2021-04-28 14:43李辉荣
老区建设 2021年5期
关键词:刺绣旅游

2021年立春后,天气依旧寒冷,山野间,几株不知名的小花在寒风中悄然开放,迎接着风风尘仆仆的文化扶贫队伍。该文化扶贫队自2018年成立以来,每年都会到黄石镇大洲塘、大雅坪村等组织扶贫慰问活动。

近年来,宁都县文广新旅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全力实施文化扶贫,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该局共投入资金1200万元,用于建设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4个,复盖率100%,村级(社区)文化服务中心33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7个;筹资495万元,用于文物修缮、保护和利用;送戏下乡600多场、送书1万余册、送电影下乡15300余场;开办各种文艺培训班,培训各种文艺人才2000多人。为助力脱贫攻坚,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揮了重要作用。

—座座拔地而起的文化站综合楼、一个个宽敞明亮图书室、一座座富丽堂煌的戏台、一个个歌舞翩翩的文化广场,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宁都这片红土地上。

文艺扶贫红似火

日落西山,明月东升。每天傍晚,固村镇的人民广场就会准时响起悠扬的音乐。吃过晚饭,广场舞队的妇女们便会不约而同来到广场上,排成整齐队伍,在领队人员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打起腰鼓、跳起欢乐的广场舞。

近年来,为让群众乐有队伍、演有平台,宁都县采用“民间筹、财政补”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让每个村都能建起百姓舞台,并引导各村成立舞蹈队、腰鼓队、龙灯队、茶篮灯队、花扇队、民乐队、戏剧队等表演队伍,目前已成立200多支队伍,仅固村镇便有各种文艺队伍7支。农村的文艺团体遍地开花,一支支队伍如一盆盆烈火,把山乡闹得红红火火,生机勃勃。

2020年7月,钓峰乡源尾村广场上人头攒动,一场戏剧盛宴正在热闹上演。台下人群鼎沸,不时被精彩节目打动,爆发出一阵阵欢笑声与掌声。这个剧团便是小布红星剧团。

红星剧团又名蓝衫团,苏区期间就非常活跃,以张贴布告、标语、演讲、教唱革命歌曲、演话剧、活报剧、歌舞等形式为主。1934年10月,红军北上后,剧团解散。现在的红星剧团是在2012年,由78岁的李彬在小布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重新组织的。成立以来,剧团扎根小布,辐射周边,以歌颂党的富民政策、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为己任,创作编写出一批反映本地革命历史、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的节目,如反映当地革命烈士王瑗事迹的革命历史大戏《星火燎原》;反映新农村建设的表演唱《父女逛新村》《爱心传递》《幸福来敲门》《和谐社会》;反映茶乡生活的《茶女情》《梦塑》;反映扶贫工作的《雪夜炭火》等。为百姓送去许多喜闻乐见的好戏,也“俘获”了大批“农民粉丝”。

“党的政策暖人心,精准扶贫进山村;阳光雨露来沐浴,山村处处气象新....”—曲宁都道情《扶贫赞歌》,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歌颂了党的扶贫政策,展现了人民群众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这是赖村镇卫东文宣队“脱贫攻坚”专场演出。

卫东文宣队曾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队”,也曾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四部门联合授予的“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50多年来,卫东文宣队始终坚持农民演戏,演农民戏,为农民演戏。他们先后创作了反映苏区振兴的《赣南崛起有希望》 《请来老区瞧一瞧》;反映农村脱贫生活的《社区变样颂“三民”》《说说我们桃源村》《喜看农村大变样》;歌颂村扶贫第一书记的《我们村的好书记》等,并带着这些节目到各地巡回演出。

赖村镇桃源村的—位观众看了表演唱《说说我们桃源村》后,高兴地说:“今年我们村脱贫了,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今天晚上看这个表演很激动,现在我们的路修好了,房子也盖好了,我们很开心、很快乐、很幸福,节目演出了我们的心声。”在竹笮乡,竹笮中学的崔俊辉看完劝人戒赌的方言表演唱《三把皮就医》后,感慨地说:“三人都因为赌博伤害了自己和家庭,这样的悲剧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有的人想走赌博捷径脱贫致富,这是做梦。只有勤劳才能脱贫,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让他们远离赌博,走勤劳致富之路。”

“门外飞雪舞长空,门内炉火暖心胸。脱贫攻坚心连心,滚滚寒流化春风。”随着最后合唱曲的结束,扶贫小戏《风雪除夕夜》落下了帷幕。紧接着,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掌声过后,观众们还沉浸在感人剧情中,久久不肯离去……

“这样的戏我们爱看,这样的干群关系我们喜欢。”肖田乡的观众们纷纷表达自己观后感。

梅花绽放浮暗香,文化扶贫情谊长。近年来,宁都釆茶戏保护传承中心以“决战脱贫决胜小康”为主题,创作展演了一批反映宁都县在脱贫攻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剧节目。这批作品亮点突出,有反映帮扶干部事迹的采茶小戏曲《桃花扶贫》《风雪除夕夜》;有反映乡风文明的《移风易俗树新风》;有敬亲孝老的小戏曲《县官下乡》;有揭露农村买卖婚姻的话剧小品《卖女》;有赞颂脱贫致富的小戏曲《茶树坳风情》等。

一台台内容丰富的节目,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表演,给群众送去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精湛的演绎,让群众如痴如醉。舞台上,演员们投入演出;舞台下,观众不时拿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歌声传递心声,掌声伴着笑语,演出现场汇聚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大家纷纷地说:“这些节目不仅传递了党和政府的心声,更展现了群众的精神风貌。”

民俗扶贫闯新路

宁都是客家祖地之一,是中原先民南迁的早期居住地和集散中心,是赣闽粤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宁都境内客家遗存十分丰富,特别是“民俗艺术”,种类繁多,千姿百态。仅“灯彩”一项,按物种分类有人物灯、水族灯、珍禽灯、名兽灯、佳果灯、名花灯等,细数达百种之多,它如夜空熠熠闪烁的星辰,点亮着宁都客家人的生活。2010 年,宁都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这些人文资源,将特色文化转化为特色经济,把这些客家人文景观遗产开发利用,让人们观赏、学习,是振兴宁都经济,扩大宁都影响,让客家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宁都县的宣传文化旅游部门打客家牌、民俗牌,先后编写了《客家千年古村东龙》《宁都采茶戏音乐》《节日的家乡》《人文宁都丛书》等,介绍宣传客家民俗,客家人物。同时,以客家民俗为载体,创办了民俗文化产业。

其中最成功的是刘鹏飞创建的飞天灯具厂。刘鹏飞,宁都县田头镇人,1983年出生, 2007年毕业于九江学院商学院金融学专业,大学毕业后拿着5元钱到义乌闯天下。他发现义乌市场有孔明灯卖,而且生意不错。“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客家人过节时爱放孔明灯,他的家乡田头镇也很盛行。每年中秋之夜,客家人要放孔明灯祈福,祈求上天保佑来年的日子幸福美满,生活蒸蒸日上。漫天飘飞的孔明灯如浮动的星辰,承载着客家人的美好意愿飘向远方……这一民俗活动从古至今绵延不断,深受客家人喜爱,而且通过华人海外移民,传遍了世界。由于孔明灯制作很筒单,于是刘鹏飞灵感萌发,抓住商机创办了飞天灯具厂,其生产的孔明灯通过电子商务卖向了世界,并连续四年全球产销量第一,被称为“孔明灯大王”。

2008年,刘鹏飞回到家乡宁都,将飞天孔明灯厂也迁到宁都县田头镇,成立了宁都飞天工艺品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孔明灯、纸灯笼等文化产品。采用“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将公司的大量产品放置到当地村民家中生产,采用计件取酬的薪酬方式,解决了当地大量老人和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此后,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由飞天麦光集团打造的电子商务集群化项目——宁都县电子商务产业园正式开园。

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刘鹏飞依托电子商务建设麦光电商服务站,帮助农民在网上代购工业品,同时也销售农特产品。迄今为止,麦光农村电商服务站已经在宁都的对坊、黄石、青塘、固厚、固村、小源村、安福乡等二十几个乡村内设点,每月帮助村民代购金额超过50万元,代销金额超过20万元,帮助300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受惠农民高兴地说:“真想不到,民俗文化产业还能带领我们致富”。

另一个成功典型是田埠东龙村创办的“宁都县田埠乡东龙莲荷刺绣加工厂”。

客家刺绣源远流长,客家人对刺绣情有独钟。旧时代,每个客家妇女都要学刺绣。客家人追求美,过去,儿童书包、客厅太师椅布贴、神桌飘带、涎围(脖围)、肚搭、肚兜、儿童花帽、钩髻鞋、帖鞋、行嫁鞋、行嫁裙、木屐鞋垫等生活用品,无不绣着各色各样的花鸟动物图案,让本来无色彩的衣着饰物,—下子变得五彩缤纷。刺绣为客家人的生活增添了瑰丽色彩。

东龙刺绣历史悠久,在著名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里—望”古建筑群内,便建有一排古风漾溢的绣楼。据省文化厅驻村第一书记尚军介绍,该绣楼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距今已有286年。作为客家妇女,手工刺绣是必不可少的女红,东龙妇女也一样。当时,为了便于女人们做女红,富甲一方的李仁方便建造了这座绣楼,供李氏家族的妇女们集中学习刺绣等女红。东龙村的古代绣女们便在绣楼里,飞针走线,绣织着自己的梦想。据说,绣女中最杰出的是李子薇,她绣出凤鸟、飞蝶、牡丹、鲤鱼、鳌鱼等各种吉祥物栩栩如生。可惜这个传统工艺随着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而消亡了。

为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就业扶贫工作,解决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难的问题,东龙村第一书记尚军决定发掘东龙村的客家刺绣工艺,让失传百年的“客家刺绣”重现光彩。经过省文化厅驻东龙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2018年 7月26日,东龙村成立了“宁都县田埠乡东龙莲荷刺绣加工厂”。该加工厂以复兴东龙失传已久的刺绣工艺为出发点,通过“客家刺绣”民间技艺的传承与脱贫创富增收的有机结合,让村民们增强“造血”功能,迈上致富之路。

为培养刺绣人才,东龙村选派了冒国芬、何红梅两人到南昌参加培训学习。同时,扶贫工作队还邀请到省内刺绣艺术大师陶卫华、周建华前来东龙村,为村中留守妇女传授刺绣技艺。经过两年磨砺,绣娘们的刺绣作品终于可以上市销售。

一绣娘高兴地说:“刺绣加工厂办在家门口,坐在家里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感谢扶贫工作队,为我们带来这样好的致富项目。”“我们既传承了刺绣技艺,又能赚到钞票,真是一举两得。”另一绣女说。

一根小小的绣花针,带来百姓致富新产业。在田埠东龙村,客家刺绣这个古老而传统的手工技艺,不但圆了村民们的致富梦,而且为富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旅游扶贫结硕果

宁都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全县共有国家级文保单位4个、省级15个、县市级78个。省级“非遗”项目10个、市级13个、县级55个。这些丰厚的资源,为脱贫攻坚典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宁都县投入近2亿元用于外塑“颜值”,内提“气质”,让百姓共享城市品质、乡村环境。宁都县围绕特色,突出亮点,以“乡村基底、文化旅游、特色产业”为切入点,重点打造出梅江运动小镇、石上奶香小镇及红色小布、古色东龙等为代表的特色村镇,形成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村舍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每年吸引百余万人次前来参观、体验和游玩。

“野兴随樵牧,行歌归渐昏。疏林争宿鸟,落日失孤村。客子犹闲立,农家早闭门。忽然山月吐,疑是在东屯。” 这是清代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的李腾蛟怀念家乡所作的诗句。诗中的东屯就是千年客家古村东龙。东龙,原名东屯,后因其“东南有一脉群山,蜿蜒起伏,形如卧龙”,改名东龙。东龙四面群山环抱,中间为平坦小盆地,故有“架上金盆”之称。东龙人文底蕴厚重,据谱谍记载,明清时期,村中先后建造祠堂100多座,民居120多处近千间,寺庙12座,池塘100多口。至今还留存祠堂48座、民宅120多处、寺庙7座、书院2处、义仓2座、古塔1座、石亭5座、石桥4座、寨堡4处、隘口7处、池塘93口,以“百座祠堂、百口池塘、百间大屋”名扬江西。著名人类学者、世界客家研究专家、哈佛大学博士劳格文3次来到东龙考察,对东龙古老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东龙,一个有着清新空气、古隘、宗祠和美丽小山的村庄。在我所走过的世界各地,像这么完整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十分罕见,在这里拍一部清代历史剧,可以不用布景。”

利用东龙丰富的古色资源,发展古村旅游成为宁都党政领导共识。近年来,在“旅游兴县”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宁都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东龙旅游开发列为全县重点旅游示范点,东龙古村旅游开发被列为全县重点保护工程。为此,国家投入1.03亿元来重塑古村形象。东龙古村建设和维修正在如火如茶进行,抢救性维修古建筑、宗祠、民房;拆除坑式厕所、猪牛栏;铺设游步道,新建停车场……实施硬化工程、绿化工程、亮化工程、土坯房改造工程,村容村貌整治一新;实施产业扶贫、文化扶贫、旅游扶贫、就业扶贫,资源整合扶贫,帮助75户321人脱贫。根据东龙旅游资源特征,市场定位设计出:以历史建筑与古祠堂、古庙、古塔等古迹串连为一体的古村古迹观光游;以田园、茶园、豆腐坊、美食等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古村文化体验游;以村域四寨、七隘、梯田、瀑布为主要景点、以登山游为主的古村山水绿园观光游;以东龙特有的生态环境、田园风光、架上金盆、洞天福地为主,品味其静谧、安详氛围的古村休闲度假游;以正月闹花灯、舞龙灯、搬桥梆灯、四月太公庙会、七月拔河、三坛醮会为主的古村节庆活动游。

东龙古村所焕发的独特魅力及蕴含的广博文化,吸引着大批游客和海内外学者纷至沓来。人们荡漾在那些尚存的古建筑与依然活跃的民俗里,寻觅并感悟它逝去的繁华旧梦。同时,旅游业的兴旺也为东龙村带来经济的繁荣,民宿、美食等产业成为东龙村民一条新的致富路。

“三色小布,七彩人生”。红色是小布最重要的一张名片。小布镇、镇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曾创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五个第一:在这里成立了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创建了红军的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诞生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参考消息》;成立了第一支无线电通信队;召开了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军民誓师大会。全镇18个红色遗址中,有12个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列入全囯文物保护单位。

小布镇很小也很偏辟,离宁都县城60多公里,全镇总面积152平方公里,人口仅1.5万余人,是宁都县西北部最边远的一个山乡小镇。高高的大山隔断了小布人致富的梦。

2013年,小布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党中央、国务院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制定了《小布镇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以红、绿、古三色游为龙头,打造特色小镇独特的旅游文化景观,将小布建成集红色风情体验、民俗文化休闲、山水观光运动、田园养生度假为一体的红色风情小镇。近年来,总投资1.23亿元,完成建设大小项目近80个。大土楼新村、鱼行里新村、小布敬老院、小布中小学校等,一排排新房沐浴着灿烂阳光;昌宁高速、建吉高速如两条巨龙穿境而过,把小布与世界相连;陂下大桥、小布大桥、下河屋大桥、周江下大桥如一道道绚丽的彩虹,让天堑变通途;还建造了誓师广场、红军广场、炉下广场,革命烈士紀念塔、修复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旧址龚氏家庙;修缮了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旧址暨毛泽东同志旧居龚氏宗祠等等。这些改变使小布镇面貌日新月异。

小布这个藏在深山中的佳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人,也拉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红军宾馆、大土楼酒店等数十家餐饮业(店)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小布镇这里先后举办了“采茶旅游嘉年华”“宁都首届露营音乐节”“港京拉力赛32周年纪念行”“新华社融媒体直播活动”“三色小布爱河漫步”单身青年派对等活动。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小布,体验着“红、绿、古”的神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梅江镇长木村人来说,有更深的体会。

长木村位于宁都县梅江镇东南部,四面环山,中为狭长盆地。长木河穿村而过,山林葱茏,古木参天,涧溪长流,鸟语花香。但是,这个距县城仅6.5公里城郊小村,过去却因重峦迭嶂的包围,始终不能摆脱贫困。但从搭上农旅融合之路的旅游快车后,长木村人的致富道路越走越宽阔。

“依山之畔,芳草萋萋,隐约中的鸡犬相闻。远山落日清溪,如墨般的田园画卷。生活恬静,放飞心灵拥抱诗和远方。”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宣传语,是长木村民宿店主张明亮在微信中发的宣传美篇。他描绘了长木村美轮美奂的桃源美景,惬意而诗意般的田园生活。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去让人讨厌的大山,如今成了游客眼中的好风景,村民心中的聚财盆。2018年,赣州市中萍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看中了长木坑的高山流水,奇峰秀木,计划投资5000万元,将其打造成旅游佳地——长木欢乐园。目前投入运营的项目有5D旋索玻璃桥、七彩滑道、时空隧道、欢乐旋转、极速卡丁车、网红喊泉等。

2019年元旦,长木欢乐园正式开园迎客,欢乐的游客如潮水般涌入园内。人们兴奋地踏上玻璃栈道,体验着俯瞰山岭翠谷的喜悦;滑行七彩滑道,感受山野乡间的泥土气息;漫步竹林小径,观赏舞姿婆娑的竹影;走进农家餐馆,品尝原汁原味的土菜佳肴;攀上高高的观景台,观看风起云涌的群峰丘壑……

“这里设施齐全,我们可登高望远,运动健身,体验农忙,山野探趣,不愧是集户外运动、休闲娱乐、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度假景区。”游客们高兴地说。

村民赖和生更感慨地说道:“开发旅游,我是最直接的受益人。我患有心脏病,2012年做了心脏支架手术,花了不少钱,干不了重活,生活拮据。现在在景区做保安,每月能挣2600元。解决了我家的燃眉之急。”

“真想不到,我们村民也能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享受到旅游开发带来的红利。”村民们纷纷说。

旅游开发,点亮了长木村人的小康梦。

作者简介:李辉荣,江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刺绣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男子刺绣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小A去旅游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旅游
华美刺绣
刺绣新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