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王宝钏》里的武家坡到底在哪

2021-04-28 17:06周允中
文史博览·文史 2021年2期
关键词:牧人窑洞馒头

周允中

京剧《红鬃烈马》,又名《王宝钏》(由《彩配楼》《寒窑降马》《武家坡》等20来出折子戏组成,讲述的是唐朝丞相女儿王宝钏下嫁贫寒子弟薛平贵的故事),其原作《汾河湾》反映的是薛仁贵和柳英环的戏剧故事,据说戏班子在某次堂会演出以后,引起了当家老太太对女主角柳英环病死结局的不满,于是,经过好事者改编成《王宝钏》,才有了夫妻团圆,夫荣妻贵的美满大结局。

其实,这出戏最早见于秦腔《烈女传》,乾隆年间进京,后来的京剧采用了原作的故事情节,并加以改编、增饰,便有了《王宝钏》这脍炙人口的戏剧。只是京剧里提到的武家坡,从未见诸任何史书,是好事者将《秋胡戏妻》和《汾河湾》两出折子戏合拢编纂而成的。

当然,武家坡这个地名并非空穴来风。这地方过去一直流传着薛平贵与王宝钏结婚以后在此安身立命、苦度光阴的故事。陕西地处黄土高坡,当地人都挖窑洞居住,这些洞窟也叫作寒窑,王宝钏的寒窑原型,确实在西安市南郊大雁塔的附近,曲江池以东。唐朝时,此处紧靠城墙,并且建有水闸,管理水闸的房子一列为伍,官家的房屋俗称殿或典(掌管之意),靠近水的地方称为陂,所以最早叫伍殿(典)陂,后来时间一长,居住的人一多,就改称武家坡了。

寒窑距离武家坡尚有二里之遥,所以薛平贵唱词曰:“这大嫂说话太迟慢,武家坡站的我两腿酸”是有一定根据的,也是符合事实的。

据说,明清时期武家坡曾经立有王宝钏的祀庙,供奉有王宝钏的塑像。当地人之所以如此敬奉王宝钏,是因为她为薛平贵守节18年。

不过,当地老人口口相传的王宝钏的故事,却与京剧《王宝钏》的情节大相径庭。据说王宝钏被逐出相府后,与丈夫薛平贵栖身寒窑,受尽寒苦,后来因为附近湖中出现了一匹红鬃烈马,不断伤害当地的居民,薛平贵闻讯,前去降服了烈马,从而获得官职,后从军出征平定西凉。

王宝钏自打薛平贵出征后,无以谋生,每天去武家坡挖野菜卖以维持生计,虽然度日艰难,但始终告诫自己一定要守住贞洁盼夫归来。然而,野菜价格低廉,所得资费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口食之需,尤其一到冬天,连野菜都无处可寻。

当地有一位年轻的牧人,怜悯王宝钏孤苦伶仃,于是每天趁放羊出牧的时候,给她携带少量面食、馒头糊口。但两人始终以礼相待,相敬如宾。

18年之后,在一个滴水成冰、天寒地冻的冬日,这位牧人又来给王宝钏送馒头,他怕馒头冷却变硬,就将刚刚蒸熟的饅头放在贴身的衣衫中,没想到等他到达寒窑后,馒头竟然和胸前的皮肉粘合在一起了。王宝钏心疼得抱着牧人痛哭流涕,回想牧人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自己却无以回报,而薛平贵又音讯杳然,终于投桃报李,委身牧人。事后,王宝钏又觉得愧对薛平贵,竟然在一个深夜自缢于寒窑中。而薛平贵投军以后,也没有再返回过寒窑。这个民间传说的故事,记载在民国的杂志中,言之凿凿。

今天寒窑的遗址已经建设成中国第一个爱情主题文化公园。窑洞外有一匹红鬃烈马,昂首长嘶,窑洞分上下两层,窑外建殿,殿上设阁。殿内依靠山崖凿出窑洞,内设王宝钏的塑像,门楣书写“寒窑”两个大字。进入大殿内,能够见到王宝钏和薛平贵的塑像分列两旁,游客不断。

(责任编辑:楚文)

猜你喜欢
牧人窑洞馒头
牧人毁铜钵
鹰、穴鸟和牧人
一抹绿
陕北窑洞民居
《厉害的馒头仔》
《厉害的馒头仔》
买馒头
野山羊和牧人
大西北的窑洞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