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立夏
过去人们喜欢用“象牙塔”这个美妙文雅的词语来形容大学校园,在人们的心目中,这里是一方没有世俗杂质所污染的乐土,学子们可以安心、单纯地“安居乐业”。然而情况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同样有七情六欲的天之骄子们有着各种情感困惑和苦闷;如今的象牙塔也并非像平静的港湾,社会多元化价值体系的形成将学生抛入市场激烈竞争的行列。社会变化的不适应、理想与现实碰撞之后的困惑、竞争失利带来的失落,这一切犹如汹涌的浪潮,一次比一次更为猛烈地撞击着学子们的心灵堤岸,侵蚀着心理健康的大门。于是一种叫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东西正在这里蔓延。
青春不能承受之重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多严重?这是一个必须提前交代的问题,如果对这个问题能够做一个精确的回答,而不是一个主观的猜想,我们就掌握了解决心理问题最基本的前提。根据这个前提,我们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和措施。据2020年9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一次对全国12.6万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疾患率高达12.9%,且呈现日趋增长的态势。某大学教授表示,某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的学生认为人生活着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当然,有极端想法并不代表必然会有极端行为,但警醒我们要加强针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并及时进行预警,否则就有可能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这样的例子不少,在此不一一列举。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画上了漆黑的句号,在沉痛中给无数的亲人留下心灵的伤痛,而这当中,其实多半是因为深受心理困扰而得不到排解时,才选择极端行为。
极端行为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心理问题发生于个体,却不能仅从个体找原因,应该综括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统筹考虑、全面分析。从许多心理问题尤其极端心理事件看,社会情绪对个体影响无所不在,比如功利浮躁,使得此心不安,太过精致要求下的加压增压,导致心理负荷不断加强,而人文关怀一时半会儿又难以到位,郁积的心理问题终有爆发之时。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使孩子从小缺乏与同辈人交流,缺乏最基本的人际交往的训练。更为重要的是,父母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以致得了“成才焦虑症”,很多父母总是千方百计为孩子遮风挡雨,剥夺了孩子失败和受挫折的机会,不会犯错误也不懂得改正错误,一旦遇到真正的困难,就会怀疑人生。
从社会性情绪进行引导,是进行普及性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又比如,每个心理问题,都折射出一个家庭问题,像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孤寡病残等,早早地都给孩子的心灵埋下了问题的种子,一俟条件成熟或碰到什么引爆点,问题就出现了,有针对性地对家庭问题带来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是精准开展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
心理及精神疾病是造成学生极端行为的内在根源,这一结论也已被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青少年学生处于青春期,易冲动,因为长辈的打骂导致对抗情绪激烈,往往在负面情绪无法宣泄时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采取“以死抗争”的极端方式报复家长。从以往学生极端行为的案例中,不难看出,与家人发生矛盾冲突后直接实施极端行为的案例较多。大学生面对情感纠纷心态执拗,调整不及时,特别是一旦恋爱受挫就产生“生无可恋”的想法。
就我们教育的自身问题而言,智有余、德缺失、体美短、劳不足,人格方面的教育严重短板,一方面孩子似乎太优秀、啥都懂,一方面啥都不懂、不中用,有人谓之“半人教育”,不改革没出路,所以我们提出要培养情智双全、知行合一的人,这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治本之举。尽管这方面有了不少探索,但远远不够,无论重视程度还是社会共识,都有太多太多的事要做。当然,心理问题最终的解决,还是问题的主体,钥匙在心理问题者手上,所以最终的效果导向不是没问题,而是问题越来越少,不出大问题。还有,受西方崇尚自由文化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学生认为身体自由、精神自由,这会大大增加自杀率。
由此可见,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因素,有家庭因素,更重要的是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對心理障碍的态度,而心理上的障碍只有用心灵的感化才能治愈。
守住心灵的栅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加强心理疏导,注重人文关怀”,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遵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提高认识,把握规律,明确任务,把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抓紧抓实抓好,这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命题,也是我们现实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工作难点。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结合工作的实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思考值得引起我们关注并给予积极的响应及应对。
第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给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带来的新定位。我们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由此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为我们带来的焦虑与困惑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大时代给个体的压迫感越来越强烈,加上人类进化过程中与生俱来的缺陷,还有社会竞争所带来的冲击,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空前增多,给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定位。命运共同体理念越来越成为共识的同时,个体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丰富,更高质量和水平的心理教育和咨询需求更加旺盛。如何站在新的起点上,更好地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满足不确定条件下健康教育功能的发挥和价值的体现,时代是出题人,我们是答题人,一定要交出满意答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更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现有的状态不仅理念,而且机制、方法、体系和队伍都不相适应,要统筹谋划、科学定位,加强顶层设计、满足基层需求。我们既要注意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工作,在工作机构的健全、人员的配备、队伍素质的提升、工作平台的搭建、工作内容的丰富拓展等形成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又要认真细致地做好个体化心理疏导工作。
第二,疫情常态化给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带来的新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灾难抗争史。从2003年SARS、2008年汶川地震到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不仅改变了社会,也改变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社会充满了困惑与焦虑,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带来了新要求。伴随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心理问题的变化以及产生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渐显现,渗透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一方面感慨线上教育的便捷,一方面又无奈虚拟世界的空泛;一方面改变传统生活的习惯,一方面又抱怨文明生活的单一;一方面感叹现代治理的精准,一方面又疏于人际交往的匮乏,这些都给心理带来了压力、增加了障碍、导致了问题,有的还产生了极端事件。新冠疫情防控常态下心理问题的不断出现和日趋严重,尽管有认识、有应对、有措施、有效果,但还是缺乏有力的破局之举,心理问题高发态势估计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交往之门开幅趋于减小,生活秩序的调整变化加大,心理之门如何更加包容开放、践行之道如何更加扎实有效,常态化不能走常规路,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在心坎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我们要努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积极应对因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伤痛。
第三,科技发展导致的科技伦理的新变化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新挑战。新媒体、大数据、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突破和发展,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最能追踪和引领时尚、跟上科技炫目发展的青少年,其价值嬗变、学习改变、思维多变、行为应变,都迫切呼唤新的科技伦理的发展和指导。手机成为人不可缺少的伴侣,似乎正主宰着年轻一代的生活和未来,而新的科技伦理又难以及时跟进,科技的双刃剑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心理的自我修复和自愈作用,越来越多地在面临挑战中得到显现,超前进行哲学思考,一时半会也许于实际问题解决并无明显作用,但网络新时代、科技新时代呼唤新的科技伦理,探索构建新的道德价值体系是时代呼唤、心理教育革命的需要。
第四,方法手段多样化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凡事都是相生相克,既然心理出了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也期待着大智慧。完备的心理健康档案是基础,全面的心理问题筛查是导向,普及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常态,精准的心理健康咨询是重点,超前的心理问题预警是机制,及时的介入诊断治疗是良方,充分的网络技术运用是手段,大数据的个性分析是精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大势,凡此种种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舞台。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虚拟现实带来了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智能便捷的技术手段,为提升心理素质、增强抗压能力、培養情智双全、促进健康成长,都创造了新机遇,促进了新创造,带动了新发展。
第五,遵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心理教育带来的新任务。心理问题不单纯是心理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是一个教育问题。新时代教育的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育人育才的应有之义,要在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功能的拓展上,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功能的拓展,不仅传授健康向上的心学,而且养护美好健全的心灵,还要治愈成长发展的心病,更好预防可能产生的心患,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理想教育、品德教育、养成教育、人格教育以及网络伦理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很重、要求很高。当前的关键就是要狠抓落实,在全员覆盖上下功夫,在完善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在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上下功夫,促进工作真正产生实效。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这是新时代我们必须要面临的新任务。◆(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