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图像化传播是图像时代的应然之举,为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感知、领悟、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开辟了新路径。有效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图像化传播,应高度重视内容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时代发展成就为底色,以日常生活世界为源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资源库;要加强主体塑造,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突出、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图像化传播人才队伍;要创新方法手段,对外寻求融合发展,对内驱动转型升级;要健全监管机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等多种手段加大对各类图像信息的审查力度。
关键词: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文化资源;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1)04-0024-08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论述”(19JZD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泽云(1985-),女,广东潮州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韩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的战略性工程,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当今世界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意识形态传播格局。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传播手段和传播能力直接影响到思想的传播和话语权的掌握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解决“说什么”的同时也要解决“对谁说”和“怎么说”,“对谁说”是对象,“怎么说”是方法和策略,核心是可接受性。视觉图像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具有渗透力强、可接受性强、传播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在全球化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中,在新时代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中,在强信心、聚民心、筑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中,彰显了自身优势。当代信息技术不仅催生了现代技术下的图像景观,更催生了人的图像化存在,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因此,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图像化手段创新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升意识形态传播效能,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成为当下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强调指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1],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2]。这些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实践路径创新的指导原则。为此,应继续转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的传播理念,创新传播的内容体系、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等,提升传播队伍的政治觉悟、业务水平以及媒介素养,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全力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工作的守正创新。
一、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的内容建设
身处信息过载的网络时代,大众对优质内容的渴望不断强化,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工作,首先需要打造强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资源库,而这离不开广大图像化传播工作者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时代发展成就的深刻体悟以及对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世界的真切观照。
(一)中华文化是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资源库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在2016年“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我国文化自信的三个方面,它们共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本土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体系,就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善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阐发。
1.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强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资源库,善于从我国古代社会的图像育德实践中发掘当代意识形态的图像逻辑和图像资源;善于从中华创世神话谱系、儒释道伦理內容体系、民俗文化体系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认真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从中提炼出具有生长性和包容性的图像元素,通过巧妙编织人物、时间、空间等图像结构,形成易于传达和理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本内容;善于从中华诗词、文学著作、音乐舞蹈、书法戏曲、绘画雕塑等传统文艺中借鉴其话语表达方式,以形成自己的构图和叙事话语;善于对历史文化意蕴丰富、影响深远的传统经典进行解读阐释、重述重构,从而创造出符合当代人心理认知和接受习惯的图像艺术作品。
2.充分挖掘中国革命文化资源。打造强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资源库,要注重对革命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工作,讲好中国故事、革命故事。首先,善于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运用画报、壁画、墙画、年画、版画、漫画、油画、照片等各种图像形式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经验,并从中发掘当代意识形态的图像逻辑和图像资源。其次,注重革命精神的当代化书写,在继承革命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赋予革命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其内容价值,增强其时代感召力。最后,善于挖掘、阐发、整合我国丰富的“红色经典”IP资源,做好“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工作,将“红色经典”的文学文本通过电影、动漫、连环画等图像媒介形式进行“跨媒介”再传播,既保留红色经典的精神内核,又凸显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创造出符合当代人心理认知和接受习惯的红色影视作品[3]。
3.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打造强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资源库,要立足当下,加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的挖掘和阐发,讲好当代中国故事,传播好当代中国声音。首先,认识、把握好中国社会当前发展形势,将其作为开掘题材、塑造角色、传递价值的主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强起来”的新时代,我们应“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4]。其次,加强对时代精神的提炼总结,将其作为图像创作的重要价值取向。“每个时代孕育着每个时代的精神,每种时代精神表征着当代人最崇高的价值追求。[5]” 4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推进,时代精神的内涵也不断丰富,我们必须对这些新的时代精神加以研究,及时总结和提炼,将之上升到经验和理论的高度,使之成为滋养图像文化作品的文化土壤以及提升作品精神境界的重要路径。最后,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将记录、书写、讴歌时代作为图像创作的重要使命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大国崛起、民族崛起的新时代,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这就要求当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体系必须能够承载新时代精神,展示大国形象、反映强国之意,助推新时代前行,助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二)时代发展成就是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资源库的现实基础
“文便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向来与社会发展相联系,与时代变迁共频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为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体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现实素材。
一方面,我们可将体现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领域发展成就的各种具体数据进行整合、挖掘、可视化分析,通过各种具象的柱状图、线形图、折线图、气泡图、饼图、散点图、雷达图等丰富多彩的图表形式展示庞杂、单调的数据,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和规律,从而达到叙说改革开放丰功伟绩的作用。如2015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通过运用大数据及可视化技术,将贸易、投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海量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为观众构建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全新图景,获得良好传播效果[6]。另一方面,我们可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政治理念、施政思路通过系列漫画、卡通、动画等图像形式进行传播,这种活泼的表现形式、清新的报道风格能够让政治宣传报道更为感性幽默、更为亲民有效。如2013年,一个名为“复兴路上工作室”的制作单位,在网络上推出一部《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的动漫短片,国家领导人首次以动漫卡通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令人耳目一新,两天时间的点击量就超过了 100 万次[7]。2014年,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的“千龙网”,发布了“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系列漫画,引发舆论热捧。2015年,南京纪委率全国之先推出首部专题解读“八项规定”的动漫片,以“案例重现+党纪解读”形式,将官员干部在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而又拿捏不准的五个违纪“高发点”梳理出来并进行权威解读、清晰标注。
(三)日常生活世界是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资源库的生活源泉
“不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 [8]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体系,同样离不开对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真切观照,离不开对他们喜怒哀乐真情实感的生动反映。
要打造强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资源库,就必须走进民众日常生活世界的实践深处,观察人民生活,倾听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人民、图绘人民。首先,走进民众日常生活空间,挖掘丰富的生活素材。深入市场街区、机场码头、商业街区、地铁公交、影院剧场甚至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等日常生活空间,感受家庭的酸甜苦辣、百姓的欢乐忧伤,从各种平凡的日常生活实践场景中精心提炼出最具生长性和包容性的“瞬间”画面,巧妙编织人物、时间、空间等图像结构,形成易于传达和理解的图像象征寓意。其次,聚焦平民英雄,发挥典型形象的典型示范作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身边涌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平民英雄”,他们是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们,是始终坚守岗位的环卫工人、社区干部、片区民警以及值守志愿者等,他们在战“疫”中尽职恪守,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我们要不断发现身边这些可亲可敬可爱的平民英雄,通过简洁而温暖的镜头语言为其绘图造像。最后,关注日常消费,实现主流价值观念的日常渗透。通过国画、漫画、年画、农民画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图像形式,将主流价值观念渗入到服装、行李箱、儿童玩具、厨房用品、茶具、酒杯等各种小商品的形象设计当中;重视影视衍生产品尤其是动漫、游戏衍生产品的价值导向作用,在满足消费者消费欲望和消费心理需要的同时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的主体塑造
传统的图像传播主体一般都是机构化、集团化的组织,包括电视、电影制作机构、图片生产机构(如各报社负责图片报道的部门、画报画刊社)、广告公司等。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图像生产、传播媒介不断普及化与便利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图像传播主体向个人化、非职业化转变。图像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带来的是图像传播人员构成的复杂化,无论是新闻、出版、电影、电视等各种类别的宣传文化工作者,还是各种新的非职业化图像文化群体(如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数字画师、自由美术工作者等),都可以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的实践主体。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工作,离不开对这些图像传播实践主体的塑造,而当务之急则是要努力锻炼和打造一支满足新时代需要,政治过硬、业务突出、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图像化传播人才队伍。
(一)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9]20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10],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工作,关键在人。习近平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强调要“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4],殷切勉励宣传思想工作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4]。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1. 站稳政治立场,确保 “忠诚姓党”。政治坚定是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思想之魂。当前,国际局势日趋复杂,多元价值观交锋日趋激烈,西方所构筑的图像霸权“围城”日趋牢固,如果缺乏政治定力,必然会左右摇摆、无所适从。广大图像化传播工作者要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敢于交锋、敢于亮剑,从容应对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图像化传播的意识形态挑战[11]。首先,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其次,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出版观,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话精神,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学内容。最后,要把政治导向、政治要求体现到具体的新闻、电视节目“采编播”工作中去,体现到影视、广告和网络视听节目的生产、制作、传播工作中去,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2.锤炼业务能力,确保 “能打胜仗”。图像化传播工作是专门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业人员如果没有“几把刷子”,履职尽责就只能是一句空话。面对早已发生深刻变化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当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以及专业能力,才能够为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图像文化作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首先,要着力培养内容创作人才,大力提升创作人才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脚力,就是要走在路上、走进群众、走到基层,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营养;眼力,就是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辨别,练就洞察世事的基本功;脑力,就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练就拨云见日的真功夫;笔力,就是要善于将思考的结果转化为影像输出,增强图像语言的驾驭能力,提升图像编码能力。其次,要加速培养全媒体融合型人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全球性趋势,图像的制作流程、产品形态、传播渠道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无论是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改造,广播影视制作、传输、映播的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升级,还是网络视听新媒体的繁荣有序发展,都离不开图像化传播全媒体融合型人才的推动。加快培养图像化传播全媒型人才,就要勇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和媒体固有局限,培育互联网思维、强化融合意识,树立全新的图像化传播理念;就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克服“本领恐慌”,加快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学习现代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努力掌握新形势下从事图像化传播工作所必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
3. 狠抓作风建设,确保 “耐住考验”。首先,要培养百姓情怀,保持人民本色。人民至上,是习近平宣传思想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图像化传播工作队伍作风建设的精髓要义。广大图像化传播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其次,要坚守艺术理想,追求高尚情操。坚守艺术理想,离不开创作“三力”。一是强大的创作心力,即创作态度。习近平指出,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9]17。二是强劲的创作毅力。广大图像艺术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三是强健的创作定力。广大图像艺术工作者要德艺双馨,“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9]19。最后,要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建设对广大图像化传播人员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为此,要通过学习理论、举办培训、树立典范等形式加强图像化传播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要充分发挥道德委员会的作用,广泛实施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将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考核纳入媒体机构日常工作、人才选拔和奖惩机制中,加强图像化传播队伍行业自律。
(二)开展图像素养教育
图像素养是图像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图像化传播的重要依托。图像素养指的是个人对视觉图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主要包括图像认知、图像辨析和图像表达三大能力。图像素养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和文化熏陶才能得以提高。这是一项全民的素质教育工程,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久久为功。
1.提升大众的图像认知能力。首先,图像的解读始于形式的感知,提升大众的图像认知能力,就要培养大众对图像形式的敏感。图像是经过特殊编码处理的视觉语言,通过对色彩、线条、构图等各种形式要素的把握,对影视制作中的色彩、光影、构图、景别、场面调度、剪辑方式等视觉语言的学习,能更准确理解图像作品的外显涵义并进一步把握作品蕴含的深层涵义。其次,图像的解读重点在于内涵的把握,提升大众的图像认知能力,要着重培养大众对读图基本规律和方法的把握。图像观看是一种“从眼睛到心灵”的生理、心理与文化交集的复杂活动,具有主观阐释性、内在建构性以及整体把握性三大特征。从生理的角度来看,人对图像的认知是一个包含着眼、脑间复杂关系的展开过程;从心理的角度来看,人对图像的认知是一个由视觉感受、形式感知、内容理解再到观念接受(审美鉴赏)的分层加工过程;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人对图像的认知是一个受到观者知识、信念和需要影响的复杂文化行为。因此,大众在感知图像的形式、获知图像的内容之后,会结合自身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展开对图像的深度理解,进而把握图像的情感色彩和深层涵义。值得注意的是,读图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思维过程,也是一个审美过程,这是一种從感知到情感到理性的心理过程,更是一种从感性愉悦到情感愉悦到情理统一的心灵愉悦过程。
2.提升大众的图像辨析能力。提升大众的图像辨析能力,练就一双“雾里看图的慧眼”,一要提升大众对图像媒介材料的认知能力。传统图像艺术注重再现,为了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再现的事物上,艺术家尽可能地突破媒介的限制,强调材料作为表意的中介性,使观赏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作品的叙述表达上来。现代视觉艺术则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多媒体数字技术为依托,极大凸显了材料的表现力,无需物质基础和生活原型,逐渐走向了纯形式的视觉表达。身处数字图像时代,倘若不具备对各种新媒体图像材料的语言规律和表现手法的一定认知能力,根本就无法透过图像的视觉表象来进行合理的价值定位。二要提升大众对图像文本的批判性建构能力。图像素养培养的不仅是大众了解和分析图像的能力,还有对图像的批判性建构能力。作为一种经过特殊编码处理的视觉语言,图像主要通过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来表征意义,读图者对其进行理解需要具备一定的解码能力;编码后的图像文本中潜藏着无数的意义空白和未定之域,读图者对这些空白进行填充需要具备一定的建构能力,而一个人的建构能力与自身的知识文化与生活经验息息相关,这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和文化熏陶才能提高。
3.提升大众的图像表达能力。一要培养大众的图像资源开发能力。选择收集有价值的图像资源,是进行图像创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图像资源开发能力,难以成就优秀的图像文化作品。二要培养大众的图像技能运用能力。图像技能的运用能力,就是对图像资源的技术转化能力。如何让看不见的被看见,让抽象的、不可见的信息具象化、可视化,这是一种编码能力,需要借助手工绘画和计算机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才能实现。一直以来,图像编码都是图像编辑、摄影师、视频技术师等专业人员的业务内容,但随着图像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图像编码能力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基本素养,这需要我们着重学习和掌握一些基础的图像处理软件和图像制作软件,如Photoshop、Flash和3D MAX等。三要培养大众的图像交流能力。大众可以自主选择生产和消费各种类型的图像文化产品,自由通过视觉图像进行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但是这种图像交流活动必须自觉在宪法和法律法规范围内开展,必须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和伦理规范进行,努力做到“通俗不能庸俗,尊重不能迎合,娱乐不能无度”[12],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图像社交环境。
三、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的方法手段
习近平高度重视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他强调,所谓手段创新,就是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方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1]。这一重要论述既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工作手段创新的内涵要求,也指明了手段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全面推进传统媒介和新兴图像媒介的深度融合发展
随着图像技术制作成本的降低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化,信息图像化成为当前传播的主流样态。为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传统媒体必须突破传统的内容呈现方式,充分利用短视频、动漫、网络直播等多种创新的图像表达方式,推进与新兴图像媒介的深度融合发展,方能不断提升传播效果。
1.坚持内容为王,努力以内容优势赢得融合优势。媒体融合发展,内容永远是根本。当前,一般化的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专业、深入、独家、权威的优质内容,才是无可替代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显然,在优质内容生产方面,传统主流媒体有着新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融合发展,把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在图像化传播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出来,是创新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一要加强对图像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加工,深耕信息内容、梳理和阐发好内容素材中蕴含的精神和道理,推出思想性强、观点鲜明、具有主流价值底色的信息内容。二要充分发挥技术在信息资源收集、数据挖掘处理、产品创作生产等方面的作用,将先进技术嵌入内容生产全过程,“积极运用多维动画、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形式,给予用户常新常变的欣赏体验”[13]14。三要围绕主题主线,强化微内容和互动性内容的生产,运用短视频、直播、3D立体画、动画等各种活泼新颖的可视化手段,全力打造一大批符合主流媒体品格气质、“接地气”“有人气”的融合精品。如围绕十九大报告,央视网通过习近平原声、水墨画、三维抠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推出时政微视频《习近平为你描绘“新时代”》,国际台推出图解产品《这五年,你我身边发生的那些变化》《十九大报告,这些举措将增加获得感》等;围绕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社采用了3D立体画、折纸动画等表现手段推出短视频《跃然纸上看报告》,中央广播电台则采用“文字动画”的形式,推出了H5作品《天空飘来几十个字儿,都是你的事儿》。
2.坚持移动优先、视频优先,完善媒体融合发展生态。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0年4月份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占网民总数99.2%,较2019年6月增长8555万人。这极大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移动端代替门户网站、搜索引擎,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端口,也成为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当下,推进传统主流媒介和图像媒介的深度融合发展,就要坚持移动优先、视频优先的融合思路。一要通过开发自有客户端和入驻聚合型客户端等方式,加快推进移动平台建设,实现内容传播移动化。二要精心运营社交媒体平台,开通频道、栏目、节目、主持人等多层次的微博、微信账号,形成集群化态势,实现内容传播社交化。三要在推动与快手、抖音、秒拍等短视频新媒体平台合作的基础上,探索自主发布平台,着力打造自主可控有影响力的短视频平台,实现内容传播可视化。
(二)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传统图像媒介传播方式
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的方法手段,对外寻求融合发展是必经之路,对内驱动转型升级同样刻不容缓。传统图像艺术包括岩画、中国画、油画、版画、漫画、插画、连环画等手工美術艺术,也包括摄影、电影等兴起于机械复制时期的影像艺术。传统图像媒介的转型升级,本质上即意味着用互联网对其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数字化转型。当今的互联网传播呈现出移动化、社交化、互动化的趋势,传统图像媒介必须顺应这个趋势,充分运用移动端、互联网站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才能使得经典图像作品更加便捷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1.创新美术传播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术主要通过开放性展示、艺术品市场和展览等方式进行直接传播,或依赖于报纸、期刊、图书、画册等传统纸质媒介进行间接传播。随着电影、电视媒体的广泛运用以及国内艺术品复制技术的更新进步,美术开始通过电影、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介进行大众传播,传播的范围得以极大拓展。然而,真正能让高雅美术艺术揭下面纱,走进千家万户和大众身边,主要依靠以移动端、互联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为适应新媒体移动化、社交化、互动化发展的趋势,美术传播应进一步拓展其数字化转型之路,一要重视互联网媒介的传播效力,积极开发和维护适合美术传播的各类互联网站,加强与腾讯、搜狐等综合类门户网站的战略合作。二要发挥移动端媒介的传播潜力,积极开通并精心运营适合美术传播的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主动进军快手、抖音等短视频新媒体平台以及直播软件平台,打造旗帜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微传播”矩阵。
2.创新电影传播方式。传统电影主要采用的是“点对面”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受众的选择空间不足,交流互动欠缺;新媒体语境中的电影传播采用的是“点对点”交互式传播模式,受众不仅可获得更为广泛的选择权利,还可以更具互动性、参与性地观看与解读电影,各种“电影评分网站如豆瓣、猫眼、淘票票,人际传播的微信和朋友圈等,在左右观众观影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4]。创新电影传播方式,在新媒体时代意味着对受众互动需求的高度重视,意味着将互动思维渗透到整个电影传播的链条当中。一是在选材方面,要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实际和群众呼声。二是在内容方面,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在垂直细分领域深耕,精细化打磨电影内容,增强故事书写的深度和情感倾诉的厚度。三是在叙事方面,要融合大众审美情趣,立足观众需求,改进电影主流叙事风格。四是在营销方面,要关注用户体验,打造“內容+社交”互动平台,通过“口碑”效应增强电影的火热度和曝光度。
四、健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的监管机制
相较于文字传播,图像传播渗透力强、互动性强、可接受性强,但监管难度大。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力,用好了造福国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带来难以预见的危害。”[15]为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工作顺畅进行,使传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里,切实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加大对各类图像信息的审查力度,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等多种手段,建立上下齐抓共管、多方共同参与的监管机制。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近年来,我国针对电影、电视等传统图像媒介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一批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规范发展秩序、加强阵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影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相较而言,针对新媒体信息传播活动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加上新媒体环境的虚拟性、多空间、低门槛等特点,对其进行监管难度较大。因此,亟需建立健全新媒体相关法律法规,整治行业乱象,使新媒体行业有法可依,为其健康、绿色、安全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保护。针对造成恶劣影响的媒体、个人,应进行相应的法律惩处,净化和维护网络空间,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图像化传播创造风清气正的新媒体传播平台。
(二)压实各方主体责任
维护清朗的图像传播空间,是大家共同的责任。政府、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从业者、用户要各负其责、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形成合力。一是各级广电行政管理部门要压紧压实行业管理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加强日常监督,坚持网上网下的导向要求、内容标准和管理尺度保持一致,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等环节的引导和管理。二是企业和平台要坚持依法依规经营,严格持证经营、安全播出等管理制度,要主动配强审核力量,坚决抵制虚无历史、泛娱乐化、泛物质化、“三俗”等突出问题,加强整治、果断惩处,对违法违规者形成有效震慑。三是广电、网络视听等行业协会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做好行业引领、组织和服务,持续深入开展行业自教自律。四是要利用多方面的力量推进从业者、用户的图像素养教育。
(三)建设智能化监管体系
电影、电视、网络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现代视觉图像是声光电技术、数字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对技术进步的依赖越来越强,对其实施监管,必须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一要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成果,以技术创新破解技术应用带来的安全隐患,加强对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的检测分析及风险评估,构建跨业务、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全天候”的智能化监测监管体系[13]15。二要加强对技术创新的价值观引导,让技术承载更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关怀,“在技术中立与社会责任感之间找到平衡,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快车”[16]。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指导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文章选[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3-4.
[2]习近平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 坚持军报姓党坚持强军为本坚持创新为要 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思想舆论支持[N].人民日报,2015-12-27(01).
[3]刘亭.新时代“红色经典”的电影改编[J].当代电影,2019(11)∶109.
[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8-23(01).
[5]刘金祥.反映时代精神是文艺创作的神圣使命[N].文艺报,2016-12-21(03).
[6]新华通讯社课题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240.
[7]杜玮.领导人漫画为何受欢迎[N].人民日报,2014-02-24(05).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78.
[9]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4.
[11]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2.
[12]李培林,李天语.拍客的“图谋”——泛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公民摄影现象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6(2)∶268.
[13]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9.
[14]尹鸿,李天语,孙俨斌.2018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J].电影艺术,2019(4)∶41.
[15]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前线,2019(4)∶6.
[16]骆郁廷,李勇图.抖出正能量:抖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9(2)∶88.
【责任编辑:张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