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 鹏 许明武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从《马可·波罗游记》《大地》,再到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的“中国三部曲”,外国人书写中国的历史由来已久。西方一向对中国故事充满兴趣,他们对中国形象的理解也随这些作品不断变化。《马可·波罗游记》让西方世界对中国心生向往,但书中塑造的富庶的中国实际上带有东方神秘色彩。赛珍珠因《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她笔下的中国仍是落后的农业国家。“赛珍珠否定中国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与对现代性的追求,她想象中的中国永远定格在儒家文化统治下的封建中国。”[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间,正值美苏冷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意识形态对峙,因此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报道多有不实甚至恶意扭曲,加深了如“落后”“野蛮”等刻板印象。[2]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国相继派遣记者驻华。他们近距离观察和客观报道重建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有些记者将他们观察中国的文字汇编成书并在西方出版畅销,如彼得·海斯勒、张彤禾等。对这些作品进行翻译,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也能从“他者”视角审视我国的发展现状。这种特殊的翻译现象——将外文创作的中国叙事作品译回中文——被称为“文化回译”(即以B语言叙写A国家的作品被翻译回A语言的过程)[3]4,如上述《马可·波罗游记》和《大地》等的中译。
2009年策划出版《末日危机》后,上海译文出版社启动了非虚构作品系列译介项目,并于2013年创立子品牌书系——“译文纪实”,为国内首套非虚构作品的开放性丛书。截至2020年11月,该系列共引进47部国外非虚构文学作品,其中“外国人记录中国”系列9部,其中8部是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中国故事(见表1)。这些作品避开宏大叙事,关注中国社会的“小人物”,以特殊的视角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表1 “外国人记录中国”系列作品
“译文纪实”的选书标准是“用故事,进入真实”。其选材顺应当时国内兴起的非虚构文学诗学背景,且翻译质量上乘,故该系列丛书口碑不俗,本本畅销(出版最晚的《鱼翅与花椒》也已再版了4次)。《寻路中国》在2011年登上新浪中国好书榜“十大好书”榜首引发“何伟热”。“译文纪实”责任编辑张吉人表示:“《寻路中国》到现在为止销量达到了三四十万,这是没有预料到的。它似乎成了当年‘非虚构热’的代名词。”[4]2何伟的《江城》也大受欢迎,其热度之高以至于2016年导演陆川开始与好莱坞合作,计划将其拍成电影。①
“外国人记录中国”书系因其“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外来者”的新鲜视角,启发中国读者重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更深刻地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变化。柴静评价何伟:“他笔下的中国具体而细微。”[5]《南方人物周刊》写道:“何伟的笔下是真中国,是连一些生活在中国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绝认识的中国。”[6]再如《长乐路》,李公明认为该书对“中国读者来说恐怕也有特殊的意义:了解一位‘老外’如何观察我们、描述我们固然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看他如何提醒我们不应忘记过去,以及如何触摸我们的‘天花板’——从历史到现实的‘天花板’”[7]。该系列书籍在中国畅销说明国人对外国人叙述中国的关注。那么,这些“他者”眼中的中国是什么形象?文化回译又如何构建这些形象?
“译文纪实”中的“他者”是媒体从业人员(何伟、张彤禾、史明智)、旅行作家(马修·波利、梅英东)、自由撰稿人和美食作家(邓扶霞)。他们久居中国,记录下不同城市的人和事。何伟、梅英东和史明智在上世纪90年代以“和平队”志愿者身份来中国当外教,之后相继在不同的城市做驻华记者。何伟在北京生活了十余年,他在三岔村和魏子奇一家同住的六七年间,观察记录下这一家人由农转商的历程。梅英东是中国女婿,在北京居住10年,且在胡同租住过3年左右,见证了北京的胡同生活和在城市现代化中胡同被拆的景象。史明智自2010年起,作为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的驻沪经济记者携家人安家于上海长乐路,在此居住的7年间他与这条街上3户人家交往颇深,并把他们写入其作品当中,这些人的故事就是中国城市发展与困境的缩影。张彤禾是美籍华裔,曾作为《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在中国生活10年。她以东莞为窗口观察中国工业化人口的迁徙,记录下东莞打工女孩的故事。1992年21岁的马修·波利从普林斯顿大学休学来中国学武,在河南少林寺学艺两年,《少林很忙》向西方社会呈现了一个真实复杂的少林。邓扶霞原为剑桥大学文学系研究生,1994年只身来到四川成都,在四川大学学习少数民族历史时对中国饮食产生兴趣,用了三个月学习川菜烹饪,随后一直研究中国烹饪和饮食文化,成为美食作家。《鱼翅与花椒》被认为是舌尖上的“寻路中国”。
他们记录的中国故事跨越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涉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关键词:户口、体制、拆迁、城市化、关系,等等,万花筒般展现中国人民、中国企业和中国政府的形象。
作者们在华旅居多年,与当地人近距离生活相处,融入中国社会。因此,他们能够突破西方给中国人贴上“东方主义”印象标签的惯例,呈现出立体、多元、真实的中国人民形象。
书中的人物,既带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创业热情,又有勤劳灵活的品质和追求梦想的坚韧精神。《长乐路》里的赵女士20年前从山东农村来上海打拼,后在长乐路经营一家花店,多年努力后终于在上海立足,并把两个儿子接来上海。CK原先从事手风琴销售行业,但他的梦想是开家餐厅。他用积蓄在长乐路开了家西式餐厅。前几年生意惨淡,入不敷出,他不断调整经营策略,终于开始盈利。《寻路中国》中的三岔村位于长城附近,魏子琪抓住旅游业的商机,最终完成了从农民到商人的转型。
中国人善良友好。梅英东在《再会,老北京》中描绘了胡同的人情底色,街坊邻里彼此关照。房东经常给他送饺子,亲切地称呼他“小梅”。胡同里的小孩和家长称他“梅老师”。何伟在《江城》也记叙了当地人的热情招待。乡下农民见到他会撇下正事和他闲聊,还邀他一起吃饭。何伟参加长跑比赛获得冠军后,当地报纸还撰文呼吁大家向他学习,增强锻炼。
中国学生害羞但聪明。《江城》中,何伟本以为中国学生思维僵化,但渐渐发现他们也具有批判性思维,在作文中常常对时事发表独到的看法。虽然学生们平时比较害羞,但在排练莎翁剧时,他们饱含热情,且准确到位地表现了人物性格。他们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也是美国学生所不能及的。
书中亦展示了中国社会的一些“阴暗面”或“潜规则”,对人物的记述褒贬共存。《寻路中国》中何伟带魏嘉到城市医院看病,医生对农民很是轻视;地方官员在酒桌上不断劝酒,哪怕何伟事先已经表示自己还要开车;交通事故发生时总有人凑热闹围观;《长乐路》中史明智常见人们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少林很忙》作者拜师学艺前给方丈塞了红包等。
书中展示了生机勃勃、灵活发展的中国企业和工厂形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就是企业(工厂)。何伟行驶在浙江高速公路上,发现村与村的界限可以通过路边的广告牌区分,因为每个村庄就相当于一个工厂,固定生产某种产品,如链条、日光灯管、水龙头等。而在十年前,这里还仅是一片农田。何伟采访了一些工厂主,他们都是抓住改革开放政策的先机创业成功,并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在行业竞争愈来愈激烈时,这些企业(工厂)灵活发展,或转型涉猎其他产品,或提高技术水平,或拓展市场,有的甚至建立起海外市场。
对企业(工厂)环境,海外媒体多负面报道,而《寻路中国》和《打工女孩》的作者通过观察和调查,还原了中国企业及工厂的真实面貌。正如张彤禾提到:“海外媒体,包括我就职的《华尔街日报》已经发表了一些关于中国工厂条件恶劣的稿子。他们倾向于将外出打工描绘成一种绝望的行动,工人们所得了了。我怀疑事情不至于此,也许情况并不是这么黑白分明。”[8]近距离接触东莞的打工女孩后,张彤禾发现工厂为她们提供全新生活,她们感到快乐和自由。她们还能学习英语和礼仪等,有机会改变命运。
《寻路中国》里亦提到,南方城市的经济开发区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外出打工的农民并非内心绝望、毫无出路,工作环境亦非一成不变、死气沉沉。在何伟看来,工业园区是个“富有生机的社区”。他观察到一个经济开发区在九个月时间内建成,随后工厂陆续迁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此工作。白天工厂发出稳定有节奏的声音,何伟称其为“生产线奏出的颂歌”。晚上则能听到年轻人们开心的“休闲娱乐的声音”[9]310。
书中记录最多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变化。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生活水平。以《寻路中国》中的丽水市为例。何伟第一次考察时,它的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在全省排名最低。当地政府建设工业园区吸引沿海投资者,新建道路以缩短到温州的车程。几年之内该市经济稳步增长,路上私家车增多,农民家里也安装了电器。
政府推崇可持续发展,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温州地区的仿皮加工厂需要使用二甲基甲酰胺,这种溶剂的过量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温州市政府发现这一问题后对该产业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在仿皮加工厂迁往丽水市时,环保局对这些加工厂进行长期严密的观察。经济开发区的王主任也告诉何伟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会把加工厂数量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除发展工业外,丽水市政府利用当地环境优势启动了文化项目——“古堰画乡”,采用优惠政策吸引艺术公司和画家来此创作,发展绿色产业。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央政府一直调整政策,规避错误。比如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以“碰运气”的心态,借用巨额贷款建设经济开发区,一旦无法吸引投资者,必然产生泡沫经济危机。中央政府意识到这一体系的巨大风险后,出台政策放缓发展速度。[9]311
中央政府深得人心,人们认同国家的核心体制。但有些地方政府没能很好地落实中央政策,招致人民的不满。“山高皇帝远”是何伟在很多偏远地区听到的说法。他的作品中也记载了个别地方政府的负面形象,如拆迁过程中的补偿不到位,某市市长贪污入狱等。
文化回译对中国形象的构建受译入语语境影响。首先,出版社基于审查制度选择性地译介“外国人记录中国”的作品。如对何伟的三部曲只译介了《寻路中国》和《江城》,而《甲骨文》仍没有中文简体版,出版社和作者都认为“目前不是出版的合适时机”[10]。选定作品后,在翻译过程中,译介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原作进行着操控。“‘回译’行为者的任务所在,是确保相关‘中国叙事’如何回到中国语境,而不被批评为偏离或背离了‘中国叙事’书写者所刻画的形象,或偏离或背离了‘中国叙事’始发地(即中国语境)所期望得到刻画的形象。”[3]6换言之,在译入语语境中对中国形象建构存在两种回译模式:“形象还原”——保持原作所刻画的形象,“形象重构”——对原作进行删改以符合目标语语境的形象期待。
该类“外国人记录中国”的纪实作品能出版证明我国变得越来越自信和包容。在上海译文出版社之前,何伟曾因担心政治和商业问题以及中国的审查制度数次回绝国内出版社出版其作品。张吉人同何伟的版权代理联系时意识到“这次合作与否,钱不是问题,对作品和作者的尊重才是关键”,并且写信给何伟表示希望“更多城市青年读到他笔下的中国”,最终获得《寻路中国》的中文版权。但这对作者和出版社而言“意味着某种改变和冒险”[11]。《寻路中国》在中国的成功出版和热销让张吉人有了信心,对于何伟作品删节的内容也越来越少,“《寻路中国》400多页,出版商一共删了差不多5页内容;一年之后的《江城》,一共只删了两页;又一年后的《奇石》,只删了20句话,只相当于一张剪报的大小”[12]。对于自己的作品能在中国畅销,何伟表示中国人“有一种新的信心……他们认识到他们自己的文化中所包含的复杂性”[13]。“译文纪实”系列丛书译作忠实地还原了原文中所展现的中国形象,以《寻路中国》的回译为例:
1.还原人们的真实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亦得到极大的改善。在《寻路中国》的作者眼中,马路上日益增长的汽车是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的体现。
例1:By the summer of 2001,when I applied to the Beijing Public Safety Traffic Bureau,I had lived in China for five years.During that time I had traveled passively by bus and plane,boat and train;I dozed across provinces and slept through towns.That was happening everywhere:in Beijing alone,almost a thousand new drivers registered on average each day,the pioneers of a nationwide auto boom.Most of them came from the growing middle class,for whom a car represented mobility,prosperity,modernity.[14]6
译文:到2001年夏季为止,即我向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提出申请时,我在中国已经居住了五年。之前的那段时间,我出门旅行都是迫于无奈地坐汽车、飞机、轮船或是火车。穿州过省,踏县过镇时,我都在沉沉昏睡中。但如果是驾车出行,一路上人都会脑清目明。这样的情形到处可见:仅在北京,每天差不多就有一千人拿到驾照,他们因此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大发展的先锋队。这些人多来自新兴的中产阶级。在他们看来,汽车代表着出行方便、家境宽裕,还有一点赶时髦。[9]3
作者何伟在中国生活期间见证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拥有汽车的人数暴增(nationwide auto boom),这也代表着中产阶级人口的增多。译文将“mobility,prosperity,modernity”翻译为“出行方便、家境宽裕,还有一点赶时髦”,很好地还原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即汽车所代表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得到提升。
例2:In China,the transition has been so abrupt that many traffic patterns come directly from pedestrian life—people drive the way they walk.They like to move in packs,and they tailgate whenever possible.They rarely use turn signals.Instead they rely on automobile body language:if a car edges to the left,you can guess that he’s about to make a turn.And they are brilliant at improvising.They convert sidewalks into passing lanes,and they’ll approach a round-about in reverse direction if it seems faster.If they miss an exit on a highway,they simply pull onto the shoulder,shift into reverse,and get it right the second time.[14]28
译文:在中国,这个转型期来得太快,很多驾驶员使用道路的方式直接沿用行人使用道路的方式——人们怎么走路,就怎么开车。他们喜欢扎堆前行,只要有可能,总是紧紧跟在别的车辆后面。他们不大使用转向灯。相反,喜欢依赖汽车之间的身体语言:如果一辆车贴着左侧行驶,那么你可以推测得出,它即将进行左转弯。此外,他们还长于即兴发挥。他们可以把人行道作为超车道使用,如果能够快那么一点点的话,他们可以在环岛交叉路口逆向行驶。如果在高速公路上开过了出口,他们会直接开到路肩上,往后倒,然后立马右转下道。[9]26
何伟在中国驾车发现,虽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道路系统日益完善,路上汽车数量亦急速增加,但驾驶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作者幽默地将司机们的驾驶陋习展现出来,译者保留了原文略带戏谑的口吻,如将automobile body language翻译为“汽车之间的身体语言”,move in packs翻译为“扎堆前行”等,形象还原了中国人常见的违规驾驶行为。
2.还原企业(工厂)的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的转型。何伟在他的作品中讨论了中国企业或工厂的发展模式。
例3:Development zones had already been functioning for twenty years in other parts of China,and new ones constantly cropped up.Their basic strategy was the same everywhere:prepare infrastucture,sell land-use rights at cut rates to factory owners,and grant tax breaks for initial years of production.Occasionally the local government discovered some major industry that was ripe for exploitation-this happened in Wuhu,the city in Anhui Province that decided to produce Chery cars.[14]248
译文:在中国的其他地方,经济开发区已经存在并运行了二十多年,而新的开发区还在不断地冒出来。他们的基本策略都是一样的: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向工厂老板优价出售土地使用权,然后在投产后的头几年时间里给予税收减免。偶尔,有些地方政府找准了主导产业。这些产业已经十分成熟,可以大加利用——安徽省的芜湖市就是这种情形,因此,它决定生产奇瑞轿车。[9]292
何伟认为中国政府创新采用经济开发区模式是成功的,政府不仅做好了基础设施建设,而且给予优惠政策,吸引工厂老板来开发区建厂。同时当地政府根据本地优势扶植主导产业,如作者提及的芜湖市政府成立的奇瑞公司。开发区的建设以及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能刺激企业(工厂)的发展活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例4:All across China the people of Wenzhou are famous for their entrepreneur skill.In a nation where millions have made the transition from countryside to city,from farming to business,the natives of southern Zhejiang are the prototypical peasant-entrepreneurs.Back in the 1980s,when China’s private economy took its first tentative steps,the Wenzhou people responded so quickly tha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egan to praise the“Wenzhou model”of rural development...Often Wenzhou entrepreneurs follow new roads,which was part of the plan for the Jinliwen Expressway:it was designed to transport factory goods to the coast,but it would also allow businessmen to travel into the interior.Wenzhou businessmen often came to village,started a few factories,and then locals picked up on the idea.Many of the one-product towns began in this manner,and it had contributed to the overall success of Zhejiang province.Despite having been relatively poor in the 1970s,Zhejiang now has the highest per capita urban and rural incomes of any province.[14]236
译文:在中国,温州人以创业能力著称。在这个国家,几百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农业向商界进军,而温州人则是农民创业者的原型。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私有经济迈出实验性的步子,温州人的反应非常迅速,连中央政府都赞扬那是农村发展中的“温州模式”……温州商人一般是沿着新修建的道路走出去,那条道路属于金丽温高速公路的一部分。这条高速公路当初是为了把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输送到沿海地带而设计的,不过它也为商人们进入内地创造了条件。通常的情形是,温州商人来到某个村子,开起几家工厂,然后当地人就跟着这个思路干了起来。就这样,很多生产单一产品的小镇冒了出来,带来了浙江省成功的全面发展。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处于相对贫穷的状态,浙江省现在的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所有省份,名列榜首。[9]277
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私有经济发展,作者何伟举了“温州模式”这一例子。20世纪80年代,温州商人率先开始创业,在浙江农村办厂生产单一产品。作者还提到中国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高速公路便于将农村生产的成品运送至沿海地带,浙江制造的商品也进一步远销海外。译文增译了“通常的情形是”,还原了原文总结的温州成功模式,带动了全省的经济发展。
3.还原政府的改革政策
在《寻路中国》这本非虚构的纪实文学作品中,作者不仅描写了其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国家和人民所带来的变化,而且也深刻讨论了政策本身。书中论及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土地政策、户籍政策、经济政策等,以土地政策为例,作者指出了农村土地政策和城市土地政策的特点。
例5:After Deng Xiaoping came to power in 1978,he and other reformers wanted to grant some type of landownership to individuals.Officials developed something called the“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Farmers contracted land from the village commune,agreeing to pay a certain amount annually in either cash or harvest quotas,and they were allowed to keep any surplus.The policy was adopted nationwide,and it became the next best thing to private ownership.Individual motivation returned to the fields,and from 1979 to 1984,the average net income for rural people increased by 11 percent.[14]151
译文:1978年,邓小平主政后,他和其他一些改革家希望以某种形式将土地所有权赋予个人。官员们发明了一种东西,叫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们跟村委会签约,获得土地所有权,条件是每年上缴一定的现金或者收成。然后,农民便可以留存所有的盈余。这项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很快就证明了它的好处。每个人的热情又回到了田地里,1979年至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百分之十一。[9]179
农村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译文将“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回译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名词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是非常熟悉的。作者用数据说明这项政策的成功:5年时间农民的收入便增长了11%。
例6:But the nation still had a dual economy-rules were different for urban and rurual regions.In the mid-1980s,government policies began to favor urban development,because leaders wanted to build the export economy.They improved city infrastructure,and they built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places like Shenzhen.Most important,in the 1990s they reformed laws about the use of urban land.In Chinese cities,all land still technically belonged to the government,but private individuals were given the right to buy and sell dwellings.They couldn’t own the land,but they could own the building or apartment atop the land;they were free to sell it,or lease it,or apply for a mortgage.This change had an immediate effect-it helped spur the growth of the new middle class.Nowadays in Chinese cities,a person’s most valuable possession is typically his apartment.[14]151
译文:不过,全国仍然是一种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和城市的政策制度各不相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制定了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政策,因为领导人想发展出口型经济。他们改善了城市里的基础设施,建起了像深圳这样的经济特区。最重要的是,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修改了城市使用土地的有关法律法规。在城市里,所有的土地从技术层面来说都属于政府,但个人被赋予了买卖住宅的权利。他们不能拥有土地,却可以拥有附着在上面的楼房;他们可以把楼房或者房子自由出售、出租,或者用于抵押等。这一变化很快就收到了效果——它有助于刺激新兴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目前,在中国的城市里,每个人最值钱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住房。[9]179
中国政府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了城市和农村不同的土地政策,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中国城市得到快速发展,既建立了像深圳这样的经济特区,又刺激了中产阶级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由此可见,《寻路中国》的回译还原了作者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客观描述,相关的土地政策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翻译过程中,出版社和译者受文化政治和自我审查的影响,存在少部分改写和删除的情况,以重构原作中的形象,使读者“想象”中的本国“国家/民族/文化‘共同体’及其成员的形象,与其期望值保持一致”[3]8。重构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
1.修正话语方式
例7:It is indisputable that beginning in 1990,Beijing’s courtyard-linedhutonghave systematically been razed under a municipal redevelopment plan.From its start until 2003,the government admits to evicting over five hundred thousand residents from the city center.[15]5
译文:然而,毫无疑问的是,从1990年开始,在以全市为规模开展的新城市发展规划下,北京开始系统地拆除带有四合院的胡同。政府的官方数据显示,从那时起到2003年,有超过五十万的居民被迁出市中心。[16]5
《再会,老北京》中涉及不少政府拆迁的描写,但作者梅英东并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评价政府对老北京的改造、对胡同的拆除是好是坏,而是通过自己在胡同居住的经历客观描写了胡同的居住环境,以及记录了人们对拆迁的看法。梅英东发现,虽然胡同生活“接地气”,但是有诸多不便:只有公共厕所、缺乏隐私、存在安全隐患等。对北京进行新城市发展规划,政府必须对胡同进行系统地拆除,并且安置四合院内的居民。原文作者对拆迁的态度虽较为客观,但有些英文用词不够恰当,译者回译过程中会对相关话语方式进行修正。如此例中原文英文单词“evict”有“驱逐、驱赶”的意思,暗含强制之意,但中国读者明白,政府在拆迁过程中会为居民提供安置住房并且提供补偿。译者将原文主动句变为被动句,改写为“被迁出”,话语方式的修正重构了客观事实。
2.弱化感情色彩
例8:We walked to the rubble,past office towers named Investment Plaza and Corporate Square.I closed and opened my eyes,remarking that if I had just arrived,it would be hard to guess what city I was in.Mr Yang laughed,“No,you would look around and see how ugly it is.That’s how you would know you could only be in Beijing.”[15]15
译文:我们缓缓走过工地高高的石堆,走过名叫“投资广场”和“国际企业大厦”的写字楼。我闭上眼睛,又睁开,对杨先生说,要是我初来乍到这片区域,应该很难猜测自己是在哪座城市吧。杨先生笑了起来,“不,你环顾四周,会发现光鲜外表下丑陋的角落。你就会知道,这里只能是北京。”[16]18
如上所述,《再会,老北京》中记录了胡同居民对新北京建设的态度。作者梅英东了解到,年轻人趋向于离开胡同,更愿意搬进现代化的公寓居住,而许多老年人对胡同生活十分留恋,不愿离开街坊邻居相熟的生活环境。作者采访了一位刚搬离胡同的杨先生,杨先生居住的四合院被拆除,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地方,因而对拆迁表达不满,语气也较为强烈。原文杨先生说的是“周围一切都是丑陋的”,译文改写为“丑陋的角落”。北京的新城市发展是现代生活的大势所趋,而且政府在城市规划中亦十分注重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如对胡同并非全部进行拆除,译文的改写弱化了说话者的负面感情基调。
3.规避意识冲突
“译文纪实”系列丛书是外国人从自身视角观察描写中国的作品,其中难免包含作者的主观论断,而且有的观点与中国的意识形态相异。在回译的过程中,出版社和译者对相关内容进行删改,从而规避意识形态的冲突。如《寻路中国》中描写了作者到内蒙古参观成吉思汗陵园,当他看到展览中的一句汉文介绍“在中国历史上,成吉思汗是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时,他发表了如下论述:
例9:In China,people often speak of Genghis Khan as if he were Chinese,at least in cultural sense,because he founded a dynasty that ruled China.And from the Chinese perspective,Mongolia was a natural part of the empire-it had been ruled by the Qing dynasty until their collapse in 1912.The Chinese have also occupied the history just as efficiently.[14]85
英文原文中透露出作者的观点,即不认同将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历史归于中国的历史,这部分内容在回译成中文出版时被删除,因为作者的主观性评论罔顾我国的元朝历史,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客观事实和意识形态不符。
中国题材外语文学作品的中译是中国主体对西方他者眼中的“中国”进行再次描述、塑造的过程。也就是说,与一般的外译中描述他者不同的是,中国题材外语文学作品的中译是描述自我,是对民族自我形象(即中国形象)的一种自我建构或重新建构。[17]“译文纪实”系列中“外国人记录中国”丛书通过出版社和译者的努力回到中国的叙事语境,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该系列书籍的译介深化了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本国发展现状的认知。如上讨论,该译丛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情境,但在此进程中亦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有待解决。文化回译过程中对原文删节较少,如实还原了原作所反映的问题。对此类作品的接受表明中国人对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我形象有客观的认识,心平气和地接受外界的肯定与批评,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变得越来越开放和自信。
注释:
①参看中外媒体报道:https://www.1905.com/news/20160328/998615.shtml;https://www.imdb.com/news/ni59616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