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辉 连兴容 陈欣怡 王蕾 汤建伟
摘 要:为探索黄河流域工业布局的优化模式,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在调研黄河流域9个省(区)工业布局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绘制了黄河流域重点工业分布图,分析了黄河流域工业布局的现状及对流域的影响;探讨了增长极开发、点轴开发和网络开发三种工业布局模式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适用性,提出了匹配黄河上游、中游、下游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布局方案,并对优化方案实施后的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扩大现有增长极的工业圈辐射范围和开发新增长极,加强工业轴线的带动能力和开发新轴线,进行绿色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是匹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工业布局模式。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工业布局模式;增长极;黄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F124;F427;TV88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1.04.004
引用格式:赵金辉,连兴容,陈欣怡,等.匹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布局模式研究[J].人民黄河,2021,43(4):18-23.
Abstract: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layou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of considerable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i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investigating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layout of the nine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is paper depicted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key industri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layou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its impact on the Yellow River.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ree industrial layout models, including the growth pole development, point-axis development and network developmen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 industrial layout optimization match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was proposed and the expected effect of this optimizations implementation was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ive industrial layout models match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re expanding the industrial circle radiation range of existing growth poles and developing new growth poles, strengthening the driving ability to exist industrial axes and developing new shafts, as well as carrying out green and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green development; industrial layout model; growth pole; Yellow River Basin
黃河横跨我国9个省(区),其工业布局模式对区域经济开发和生态保护有着重要影响。目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集中在“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关系”等方面,对黄河流域工业布局的研究文献较少[1]。2018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的生产总值为23.9万亿元,占全国的26.5%,其经济增速落后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归咎于其滞后的工业布局模式。此外,粗放型的工业布局模式给脆弱的黄河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为重大国家战略[2]。而黄河流域工业布局现状并不能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匹配,因此迫切需要一套匹配黄河流域自身特点的工业布局模式,从而推动黄河流域工业绿色高质量快速发展。
1 工业布局模式及适用性
流域工业布局模式主要有增长极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增长极开发模式指经济增长通常先出现在增长点上,再逐渐扩散,影响整个流域经济的发展[3]。该模式下先通过城市配置发展壮大工业综合体,以其为中心点引导区域内的工业建设。中心点的建设往往需要汲取开发范围内有限的优势资源进行自身先行发展,因而增长极开发模式具有不均衡性。该模式通常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区域开发的初期阶段。
增长极开发模式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点轴开发模式。随着工业的发展,增长极逐渐增多,工业综合体壮大,各增长极间需要交通线路等进行联系,这些线路就构成轴线。轴线形成后会吸引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形成工业轴线带,呈现出工业布局中的点轴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相比于增长极开发模式,极化效应减弱、扩散效应增强,工业发展逐渐均衡。该模式适用于人口经济较密集地区和区域开发的中期阶段。
网络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的结果,即由轴线发展进阶为域面发展。在点轴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增长极和工业轴线带的影响范围, 开发新增长极和新轴线,增强“点”“轴”在布局中的带动能力,新旧点轴交织,形成网络布局模式。流域工业布局模式从增长极开发到点轴开发再到网络开发,实现了工业发展的逐步均衡。该模式适用于经济发达地区。
上述3种工业布局模式的特点以及适用范围见表1。
2 黄河流域工业布局现状
2.1 黄河流域重点工业分布总览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的数据,整理出黄河流域各省(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及其占比(见表2),绘制黄河流域重点工业分布示意图(见图1)。由表2和图1可知,黄河流域各省(区)的重点工业数量相差较大,工业分布集中性较强。
黄河流域的工业发展具有很强的不均衡性。黄河上游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比约为23%,中游占比约为11%,而下游占比约为66%,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在工业分布方面,黄河上游围绕各省(区)中心城市呈现出增长极开发布局;中游沿着渭河、汾河两大支流已有点轴开发的工业带;下游呈现出网络开发布局,体现在以郑州-洛阳和黄河三角洲为中心的圈层分布。
2.2 黄河流域各区域工业布局现状
2.2.1 黄河上游区
黄河上游区工业布局主要呈现增长极开发模式。由图1可见,大部分省(区)的增长极都有其优势产业。西宁和兰州主要是发电、石油天然气等产业;银川体现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产业;呼包鄂(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则是煤炭、发电、钢铁等产业的聚集区。上游区部分省(区)还呈现沿黄发展工业带的趋势,青海沿黄附近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生物工程、新能源、水利水电等工业基地[4],宁夏工业布局也逐渐呈现沿黄发展工业带的特点[5]。可见,黄河上游区工业布局正向点轴开发模式发展。
对于上游区的四川段,一方面因黄河仅流经四川边界,离川内重点工业基地过远,四川工业布局情况无法体现在黄河流域整体工业布局图上;另一方面,该段既是高海拔生态脆弱区又是黄河的重要“蓄水池”[6],其生态保护对保障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7]。经分析,黄河四川段暂不适合工业布局建设,生态治理才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2.2.2 黄河中游区
黄河中游区工业布局主要呈现点轴开发模式。由图1可见,陕西沿着渭河已有渭南-西安-咸阳-宝鸡点轴开发段,呈現出煤炭、发电、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的工业轴线带;山西的工业开发轴沿着汾河展开,煤炭、化工、钢铁等产业呈现出以太原为中心的太原-阳泉-晋中-临汾-运城的点轴开发模式。但是,黄河中游区西边的陕北地区重点工业分布几近空白。目前,黄河中游区正处于完善点轴开发模式阶段,并向网络布局模式发展。
2.2.3 黄河下游区
黄河下游区工业布局主要呈现网络开发模式。河南既有京广、陇海、焦枝沿线工业轴线带,也发展了一些轻工业的新格局[8]。由图1可见,河南东侧重点工业分布较少,西侧聚集着大量化工、煤炭和石化等重工业,呈现出“东疏西密、东轻西重”的特点。山东的重点工业基本聚集在京沪线以东、兖石线以北的大范围区域,特别是以胶济线为轴线形成了一条“工业走廊”[9]。山东的重要增长极——黄河三角洲是化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的聚集区,工业圈辐射范围较大。目前,黄河下游区正处于完善网络开发模式阶段。
黄河流域主要省(区)工业布局模式现状及发展方向见表3。
3 黄河流域工业布局现存问题及影响
纵览黄河流域工业布局现状,其整体协调发展意识较差,主要存在区域差异大、区域间分工协作程度低的问题。
3.1 工业布局的整体性不强,联系不够紧密
黄河流域工业布局呈现以中心城市为聚集点进行发展的格局,省(区)间发展悬殊,地理联系率较低。各省(区)现有增长极的带动能力不足,与周围城市形成的工业区规模较小,尚不具备引领辐射整个省(区)工业迅速发展的实力。这种格局不利于黄河流域工业协调发展,对全流域经济增速造成阻碍。
3.2 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布局趋同严重
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形成了很多资源型工业区,但是长期在资源富集区进行过度开采导致部分省份出现了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山西省“一煤独大”的不合理产业结构尤为突出,过分倚重高耗能的高收益造成山西工业经济严重失衡的局面,制约着全省的可持续发展[14]。另外,历史工业布局欠妥、地区利益和部门利益间的投资冲动和产业政策不合理等因素导致了黄河下游工业布局趋同严重[8]。这些产业发展问题对黄河流域资源合理利用和产业利益有效提升、多样化产业创新发展等造成负面影响。
3.3 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发展格局
黄河流域工业发展偏重于重工业,粗放型的开采利用技术和存量众多的高耗水高污染工业基地给黄河流域造成了极大的生态负担。黄河上游区在2017年的工业能源消耗高达43 998.3万t标准煤,占5个省(区)总能源消耗的70%以上。全流域段能源化工有色(包括黑色)金属工业污染源有279个,其中重大污染源28个,其排污量占调查污染源的81%[15]。在2015年仅黄河下游区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就达到了31.53亿t,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5.8%。可见,黄河流域节能环保型工业格局尚未形成,不利于黄河流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匹配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流域工业布局模式优化
匹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布局优化方案应坚持点轴开发原则和比较优势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加强现有增长极、轴线和适当开发新增长极、轴线,新旧点轴建设,搭建合理的黄河流域工业布局框架。同时明确产业建设是提高黄河流域经济实力的关键,结合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各流域段的优势产业链和开发区域特色产业,注重产业的技术创新,进行黄河流域绿色可持续的工业发展。
4.1 扩大现有增长极的工业圈辐射范围和开发新增长极
4.1.1 黄河上游区
黄河上游应继续增强西宁、兰州、银川、呼包鄂这些中心城市优势产业的发展,使上游现有增长极的工业综合体得到进一步壮大。同时,白银、中卫两市的有色金属和钢铁产业已有良好发展苗头,可将这兩市作为新增长极进行开发,增强宁甘两省(区)的工业布局联系。
4.1.2 黄河中游区
黄河中游应增强西安、太原、临汾这些现有增长极的工业发展,使他们引领和辐射附近城市成为新的增长极。陕西省增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的带动力,山西则继续增强以太原为中心的汾河地带的工业辐射能力。同时,黄河中游段的榆林、延安、大同等城市的煤炭、电解铝、发电等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可作为新增长极进行开发,加强晋陕蒙三省(区)的工业布局联系。
4.1.3 黄河下游区
黄河下游应进一步提高城市工业圈和黄河三角洲的工业带动力,以促进新增长极的形成。河南应加强郑州与洛阳工业圈一体化融合,以郑洛双中心同城化发展[16]带动周围三门峡、焦作、新乡等城市的工业建设。山东应加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建设,凭借东营依河靠海的优势打开黄河流域的对外工业贸易。开发下游段濮阳、菏泽、济宁等新增长极,可加强豫鲁两省工业布局的紧密性,共同提高下游段工业实力。
4.2 加强现有工业轴线的带动能力和开发新轴线
4.2.1 黄河上游区
黄河上游还处在工业轴线建设时期,可推行“以点为主,点轴建设”的布局模式。在增强西宁-兰州、银川-吴忠-石嘴山、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这些小短轴线的同时,通过交通线路的建设开发合适的黄河上游规模性开发轴。其中兰州地处上游中心位置,且作为4条铁路干线交会处,可作为开发轴枢纽,以达到加强上游各增长极的联系和增强自身经济扩散效应的目的。另外,通过开发白银、中卫这样的新增长极,可打造黄河上游西宁-兰州-白银-中卫-银川的开发轴。
4.2.2 黄河中游区
黄河中游应加强渭河、汾河现有开发轴的沿路带动作用,通过新增长极的开发和交通线路的联系来开发新轴线的建设,以改善晋陕两省内工业布局不均衡现象。可通过两省内的包北通道、陇海兰新铁路和陇海青藏铁路这些交通纽带加强省内外的工业轴线建设。通过新增长极的建设打造榆林-延安-西安和大同-朔州-太原的新轴线;打造横向联通甘陕晋地区、纵向联通蒙晋陕豫地区的工业轴带。以黄河中游区为主力发展新工业轴带以串联黄河流域各省(区),初步打造黄河流域纵向呼包鄂-大同-朔州-太原-晋中-临汾-运城-三门峡开发轴,通过工业轴线建设更好地实现黄河中游区及整个流域段的重点工业均衡分布。
4.2.3 黄河下游区
黄河下游在增强各轴线的联系和其带状辐射能力的基础上,可利用郑州“三中心一枢纽一门户”综合优势和三门峡、新乡、菏泽等新增长极的开发来建设下游段三门峡-洛阳-郑州-新乡-濮阳-菏泽-济宁-聊城-泰安-济南新轴线。三门峡位居陕晋豫三省交界处,可打造黄河中下游的西安-运城-三门峡圈层工业轴线。对于黄河横向省份,可参考“一廊、一轴、五核、多点”的总体格局[17],建设西宁-兰州-西安-洛阳-郑州-济南-淄博-滨州-东营工业轴线[18],增强黄河流域工业布局的协调发展能力。
黄河流域的现有工业轴线、圈层和可开发的新轴线见图2。
4.3 优化黄河流域产业结构
4.3.1 黄河上游区
针对黄河上游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19],首先要引导上游各省(区)特色产业的发展,依靠上游优势资源进行煤化工、冶金、新能源为主的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其次应注重以加工业推动上游区产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发展上游高质量产业链,如钢铁、化工、发电产业链和河套地区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最后上游区产业类型的选择,应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的战略。根据市场需要发展食品、纺织、家电等轻工业,因地制宜地开展太阳能发电和黄河阶梯水库等工程建设[20],从而达到黄河上游区工业从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化绿色发展的目的。
4.3.2 黄河中游区
黄河中游区应以发展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和开发区域特色产业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工作。山西要合理开发资源,积极引导煤炭多元化发展,可将煤炭与电力、化工、运输等产业相结合,打造煤炭全产业链[14]。陕西可以借助关中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优势,利用机械设备制造和发电等优势产业进行产业链建设。同时,挖掘陕北地区的特色产业来丰富中游区工业布局,既可利用陕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矿山、能源等相关产业,也可利用当地历史文化遗迹,发展黄河中游段生态旅游业。另外,黄河中游区应加大资源开采和废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黄河的生态环境负担。
4.3.3 黄河下游区
对于黄河下游工业布局趋同严重的现象,一方面要抓住各区域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及关联产业;另一方面要合理构筑产业体系,可通过积极引导产业区域转移以协调工业布局。挖掘下游新增长极的工业发展,如三门峡的水电和有色金属产业、新乡的机械设备制造、菏泽的化工产业等,同时完善河南省的化工产业链和山东省的石化产业链。在相关政策的调控下进行产业的合理转移[8],中心城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资源加工型产业向周围城市转移,促进黄河下游工业布局丰富化、协调化。另外,要通过提高产业排污净化技术和能源利用率来改善下游区水土污染严重和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实现黄河流域产业的生态化高质量发展。
匹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方案见表4。
4.4 发展绿色可持续的工业
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中游段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段泥沙淤积严重。针对各流域段的特点,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施策[21],有选择地进行工业建设和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在工业建设中,尽量放弃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资源开采和利用技术以合理利用黄河资源。在黄河流域工业发展中,以生态化工业建设为核心,实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布局模式。
5 优化工业布局方案实施后的预期效果分析
经优化后的黄河流域工业布局,对其生态环境保护和工业经济增速都有积极作用,可有效促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优化后的黄河流域工业布局可达到以下预期效果。
(1)黃河上游区形成“以点为主、点轴建设”的工业布局。一是西宁、兰州、银川、呼包鄂等原有增长极的工业实力有所增强;二是打造的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宁-兰州-白银-中卫-银川工业轴线有所发展,既加强各工业节点的联系以促进彼此发展,又带动沿路中小城市的工业建设。在加强黄河四川段生态治理工作以保障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点轴贯通的工业布局建设,使黄河上游区的工业经济得到绿色高质量发展。
(2)黄河中游区的点轴开发将有所完善。一是原有增长极和渭河、汾河工业轴线的带动能力都有所增强;二是以西安、太原为带动点建设的新轴线可带动沿线地区的工业建设,填补中游段重点工业分布的空白区域,改善中游地区重点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现状。增长极和工业轴线的优化建设使黄河中游段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加强黄河上中下游的工业布局联系。
(3)黄河下游区的网络开发布局将有所完善。一是郑州-洛阳工业圈和黄河三角洲的工业辐射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二是通过增设新增长极和新轴线,强化各“点”“轴”在网络开发中的辐射功能,加强下游段工业布局联系,进一步缩小区域差异。黄河下游段的工业实力得到提高,对整个黄河流域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4)黄河流域工业布局更紧密,各地区协调发展。通过建设黄河流域横向和纵向大规模工业轴线,加强各省(区)工业布局的联系,协调黄河流域的工业发展,使工业布局更具有整体性和均衡性。在黄河流域各增长极和开发轴的工业实力增强、辐射范围扩展的基础上,大型横纵轴线逐步壮大,最后形成繁荣的工业布局网络。
(5)黄河流域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一是各流域段的特色产业将有所发展,优势产业的相关产业链得到壮大;二是节能环保型产业得到大力发展,绿色发展的要求倒逼企业把技术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以产业的多元化绿色发展解决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单一和工业布局趋同问题,减少对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黄河流域的工业布局更丰富,生态环境得到维护,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高质量工业发展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文合,张弘芬.黄河流域的工业布局及战略设想[J].当代经济科学,1991(1):72-78.
[2]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4-11.
[3] 孙霞.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44-62.
[4] 王永红.青海省工业布局现状、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2016(29):84-86.
[5] 杨丽艳.宁夏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9):478-479.
[6] 齐天乐,曾勇.推动四川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之路[J].四川省情,2020(4):41-43.
[7] 赵希锦,王庆安,方自力,等.四川黄河流域区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及对策[J].四川环境,2003(4):8-12.
[8] 刘文桂.优化河南工业布局研究[J].开放导报,2011(3):82-85.
[9] 徐晓鹰,曹灵芝,王翠玲.山东省工业发展的区域特征[J].华东经济管理,2007(6):19-24.
[10] 杨瑞.营建甘肃“西线东面”工业布局的构想[J].开发研究,2000(6):55-56.
[11] 孟千金.内蒙古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物流体系构建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财经大学,2012:22-29.
[12] 陕西省工业结构调整课题组.陕西工业区域布局结构调整调研报告[R]//陕西工业结构调整研究报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163-177.
[13] 马芳芳.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模式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55-63.
[14] 史丹.山西省资源型产业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8:29-39.
[15] 高玉玲,张军献,崔树彬.流域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工业与黄河水质研究[J].人民黄河,2002,24(7):21-23.
[16] 李琳,刘振清,刘战国.构建沿黄河南省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的设想与建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9,37(6):15-25.
[17] 徐宗学,李文家,韩宇平,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家谈[J].人民黄河,2019,41(11):165-171.
[18] 苗长虹.强化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和城市支撑[N].河南日报,2020-01-15(11).
[19] 丁翠英.青海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路径选择及产业布局优化[J].甘肃科技,2018,34(24):97-100.
[20] 王晓宇.黄河流域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规则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2-24.
[21] 左其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框架[J].人民黄河,2019,41(11):1-6,16.
【责任编辑 赵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