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丹丹
上海中建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0
项目位于花溪大学城东南侧,地块北邻南环高速,西邻花燕路,东侧及南侧均为优良的自然植被。地块南北长约950m,东西长约1500m。用地内地形复杂,整体呈现出中间高周边低,从北到南逐渐变低的地势风貌。地块内部有两座自然山体。一期已建地上建筑包括教学科研综合楼、学生宿舍、图书馆等(图1)。二期规划范围为自然山体东南侧。
本次贵州城市职业学院新校区设计为委托优化项目,在原二期规划上进行创新优化。
图1 本项目用地现状图
图2 原规划总平面图
原规划中(图2)未有效利用自然山体,建筑与环境的联系较薄弱;建筑布局模式化、建筑形态较单一,建筑与场地的关系较为生硬;道路系统单一。
场地为山地地形,且内部存在两座自然山体。地块内两座山体将用地切成了东西两个片区,以西存在已建建筑,并且从沿花燕路主入口的方向来看,两座山体基本遮挡住了基地以东的范围,会造成校园范围的前端局限性。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环境共生”的设计思路。
规划优化中根据地形变化,通过组织建筑的布局形态,创造出层次多变又舒适自然的空间环境,对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引导性,吸引学生与环境发生互动,做到以人为本环境共生的规划格局,从这一层面也满足了本项目的办学需求及其未来发展。
规划优化中保留原有两座自然山体,通过建筑依山就势的布局,从主入口进来一路到达场地的最高点,即保留山体处,彼时通过人工打造的长达800米的樱花大道长廊,很自然的衔接了保留山体,用借景的手法将山景秀色纳入了校园空间,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空间意蕴[1]。整体规划设计显著的呈现出地域特色,空间组织别具风格。
二期优化设计中,突破原规划方常规方正的布局方式,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将山地校园景观在整体空间布局结构中与自然环境互相适应[2],并延续山地建筑的场地特征,以架空、穿插等手法突破传统山地建筑的空间模式,顺势而为,错层叠落的建筑布局与环境有机融合,共同构成自然生长,与环境共生的校园格局。
通过组织校园景观系统打破原有规划中单调乏味、秩序化的传统布局。
为突出校园的生态特色,以场地内的保留山体所具有的自然引导性,设计了“樱花大道”(图3),天然和人工景观两者共同形成了校园的核心绿肺,延长了原规划中校园的横向轴线,并成为校园的标志性主题空间。樱花大道长约800米,场地高差约60米,竖向设计上由西至东逐渐降低,大体分为四个节点,分别由四个广场承担学生与环境产生互动的聚集性场所,形成富有韵律与节奏感的空间界面。从主入口进来,穿过自然山体,一气呵成的景观大道令人心旷神怡,更是为学生提供了隐形的学习课堂。
图3 本项目樱花大道平面及剖面分析图
根据一期已建区域的功能分区,为了方便学生的生活以及教学需求。本次二期规划优化中,场地北侧将公共教学类单体(实训楼、图书馆、教学楼、校史馆、后勤服务楼等)结合场地高差优势,沿南环高速由西至东顺势布局,建筑单体均满足距离相邻主干道同侧路边的距离大于80米的规范要求。图书馆、校史馆分别位于空间规划的两条次轴线上,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空间序列,打破了南环高速过长带来的视觉疲劳,并且城市与校园空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丰富的城市天际线。场地南侧围绕保留山体顺势布局宿舍楼、校医楼、食堂等生活功能,强化了原规划中的空间主轴线(图4)。
图4 本项目优化后总平面图
图5 本项目教学楼布局
(1)改善原有常规的教学楼布局:U型布局灵活组合
教学楼建筑群充分利用场地高差,顺应地势逐渐降低布局(图5),每组单体的下一层分别联系紧邻单体的上一层,三组整体呈“U”字形以不同方向的开口灵活组合的布局方式,对外形成高低错落富有节奏感的立面效果,对内形成尺度宜人、舒适自然的山地院落,不同单体之间通过台阶联系,屋顶遵循贵州当地多雨的气候特征,采用四坡顶继续延伸建筑群的高低错落感,为学生打造了层次丰富的教学活动空间。
(2)调节原有宿舍楼与保留山体的布局关系:顺应山体环绕布局
宿舍楼延续一期宿舍楼,顺应南侧保护山体的形态布局,但因高差较大,尽可能减少挖方填方,宿舍楼的布局中,北侧一排一层用连廊的方式连接南侧一排的二层,整个宿舍建筑群呈现出自然生长的格局(图6),与山地地形协调统一的同时,内部围合空间形成了局部架空错层空间(图8),高差和连廊的组合方式也为宿舍建筑群锦上添花。
图6 本项目宿舍楼布局
图7 本项目学生生活中心布局
(3)增加功能如学生生活中心:设计空中共享空间
学生生活中心位于二期体育场北侧的北侧,由五栋体量较小的两层建筑组成,结合地形的高差由西至东,由北向南,分别降低一层,地面层通过组织踏步互相联系,不同层高以连廊方式有机结合,二层架空的圆形玻璃环廊形成空中的共享圈层(图7),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叠落通透的空间形式与樱花大道互相渗透,共同打造丰富的空间感受。
图8 本项目宿舍楼剖面图
山地建筑中,良好的交通系统能够有效地促进校园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联系以及提高校园室内外空间的使用效率[3]。本项目在道路系统的优化设计中,遵循山地地形风貌,有效避免了过大的填方挖方工程量。为了保证地形的流畅度,坡度尽量保证在5%以内,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原则,科学合理的规划出良好的道路系统。
由于山地地形高差的原因,山地建筑中步行是主要的交通方式。本项目中多用踏步、台阶的方式,联系不同高程的功能区,并在步行空间中,合理设计景观间,打造了多元化的步行体验。由于场地北侧为高速路,南侧与东侧均为规划道路,而西侧是校园唯一的形象展示面,结合功能需求,场地沿花燕路增设了人行入口,在设计中为了削弱大尺度空间的枯燥体验,在宽度长达42米的入口空间中,采用踏步—景观—踏步微型空间序列,并用借景的设计手法,使得入口空间与场地内部自然山体互相呼应,有效地提升了校园南侧临街展示面的景观形象(图9)。同样在樱花大道的设计中,景观空间的组织方式采用踏步,层层递进的关系,进一步强化了场地的山地特征(图10)。
图9 本项目沿花燕路人行入口
图10 本项目樱花大道台阶布局
为更好地满足人行安全和车行便捷的需求,平面空间上,车行系统采用多环的布局方式,车行系统设于校园主要活动区外侧,一则减缓坡度,二则延长车行动线,人行系统设于内部各个功能区之间,为内部的学习生活空间提供安静安全的氛围。立体上,单体如宿舍楼、学生生活中心采用空中连廊的方式,丰富校园空间层次,也解决了垂直方向的交通分流。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贵州城市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设计的优化应用研究中,一则充分利用天然的环境优势,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山体,使其成为校园的景观文化。二则适应山地地形特点,在总体布局中采用因地制宜,与环境共生的布局方式;在单体布局中,采用架空、穿插等布局方式,力求打造出建筑形态丰富、有机生长、错落有致、交通便捷的校园格局。通过此项目的思考与实践,总结出的优化手法可为日后其他此类院校设计提供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