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美的教育燃灯者

2021-04-27 21:44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他们是“心怀热忱,甘当炬火”的燃灯者,为学生点亮梦想、照亮前程;他们是“潜心育人,甘当人梯”的引路人,让学生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遇见更好的自己;他们还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大先生,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在第三十七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2021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和202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荣获表彰的21位个人和团体,涵盖了高教、职教、中小学、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他们中既有用文艺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领域教师,也有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职教教师;既有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乡村教师和支教教师代表,也有致力于攻克“卡脖子”难题的领军人才教师典型……他们是祖国大地上1700多万名人民教师的缩影。

在本期“素材精粹”栏目中,我们将为大家带来他们的动人事迹,以期大家能从他们身上感悟到教育的重量、生命的质量、热忱的力量及担当的分量,从而思考自己的生命之河该流向何处。与此同时,在时政作文已成为高考作文重要命题方向的当下,他们的事迹也是绝佳的写作素材,希望大家能够仔细阅读、合理使用。

“最美教师”篇

肖向荣:用艺术讲好国家故事

素材点拨 “唯有热爱,才能坚守。”对舞蹈,对教师职业,肖向荣都是如此。因而,他也乐意接受生活充满戏剧性的挑战,抛开一切俗套陈规,走在自己选择的大路上。成为大学教师以来,肖向荣始终冲在教学一线,秉持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北京师范大学校训精神,用情怀、担当与责任燃烧着心中的那束教育之光。

他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安门广场活动总导演,他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群众游行活动总导演,他还是一名大学教师——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荣获2021年“最美教师”称号,从幕后走向台前,肖向荣表示:“做老师必须要有时间的积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時代、和学生共同成长。这真的是一个非常神圣、崇高的职业,超越了所有的功利和现实。”

在肖向荣的课堂上,舞蹈是舞蹈,李白的诗是舞蹈,鲁迅的《呐喊》也是舞蹈。对此,肖向荣表示:“一方面培养学生对身体的敏感、空间的敏感、基本形体的协调;另一方面,让更多人通过这个平台知道舞蹈很有趣,舞蹈没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里面。”

十多年间,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到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再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安门广场活动,在用艺术讲好国家故事的同时,每一个重要的节点也都影响着肖向荣的创作理念,丰富着他的教学实践。“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每次接到国家任务或者一些大型活动任务,出去创作一段时间再回到校园,都会让我的课堂更加充实。通过课堂跟活力满满的学生们互动,也能激发出一些新的想法。”肖向荣说。

万步炎:海上课堂,讲出中国深度

素材点拨 在万步炎的学生眼里,他既是勇攀高峰的科学家,也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家。他常说要带着问题在实践中探寻答案,要求学生做工人型学者,兼备理论和动手能力。20年来,万步炎秉持着“国家需要、国家信任”的初心,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着我国深海勘探事业,传递着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诠释着开拓创新的真谛。

万步炎是湖南科技大学海洋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海牛号”项目负责人。1992年,万步炎赴日本工作学习,当时一位日本同事对他说:“你很优秀,可惜你们国家海洋技术研究整体实力不行。”为什么不行?凭什么不行?万步炎心中不服,于是下决心投入到深海资源开发技术的研究中。

为解决我国深海资源勘探装备“卡脖子”问题,万步炎团队几乎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2003年万步炎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钻机钻探深度才0.7米,2010年钻探深度就达到了20米——可以说,每深入1米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万步炎意识到,这个领域既缺技术,更缺人才。2010年,万步炎进入湖南科技大学,将他的海洋梦融入教育中。海洋地质勘探是一个特殊的专业,万步炎用20多年海上经验编写了第一份教案,走进海洋是他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节专业课,吃苦耐劳是他给学生们上的第一堂必修课。经过11年的奋战,2021年4月,万步炎团队迎来了“海牛Ⅱ号”刷新世界纪录、深海钻探达到231米的骄人成绩。

“国家受制于人的地方就是我努力的方向,海洋梦就是我的中国梦。作为一代‘海牛人’,我会和学生们一起在蔚蓝的大海中潜得更深、钻得更深,为国家海洋事业奋斗终身。”万步炎说。同时,他还表示,“最美教师”这份荣誉既是肯定,更是鞭策,他会始终以奋进者的姿态,将忠诚洒进万顷碧波。

林占熺:钻研菌草种植,坚持科学扶贫

素材点拨 对林占熺而言,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做事,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子里,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是他数十年来坚守的信条和不变的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无数像林占熺一样的共产党员和知识分子的实践和担当。

林占熺,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联合国菌草技术项目首席顾问、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导师,菌草技术发明人和学术带头人。林占熺很认同恩格斯说过的一句话:“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而菌草技术正是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

20世纪80年代,食用菌成为福建山区贫困地区农户增加收入的短平快项目,但由于香菇、木耳、灵芝等食、药用菌的传统生产方法是以木材为原料,大规模发展以后,菌业生产与林业生态平衡之间便产生了“菌林矛盾”。为解决这一难题,1983年,林占熺开展了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的研究,克服了种种困难,发明了菌草技术,攻克了这一难题。通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现在菌草技术已经发展成为菌与草交叉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并经援外与国际合作,传播到世界106个国家。2017年,菌草技术被联合国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向全球推广,为世界减贫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万荣春:培养大国工匠的“80后”博士

素材点拨 职业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将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但对于9年前的万荣春或像他一样的名校博士生来说,做出入职职业院校的选择,却是一件需要勇气、魄力和担当的事。9年来,万荣春时刻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坚守教学一线,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成为“大国工匠之师”已然成为他毕生追求的事业。

万荣春是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材料工程系副教授。2012年,31岁的万榮春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毕业后,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成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的一名教师。名校博士去职业院校当老师?对于他的这个选择,亲戚朋友有些不理解。然而,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也曾辉煌过:葫芦岛是我国老牌工业基地,也是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是一所以培养船舶工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学院。“我觉得职业院校也应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我希望能给职业教育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万荣春说。

万荣春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水平,还推出了高职PRP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至今已有6届学生参与这个项目,并取得优异成绩。“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工匠精神,让他们意识到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他们毕业以后将主要面向工业的核心部分——装备制造业,不少人会参与到大国重器的建造中,他们的未来同样可期。”万荣春说。如今,万荣春培养出的学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海洋、航天航空等多个领域的不同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他这名“80后”博士还将在职业院校教师的岗位上,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大国工匠贡献力量。

张莎莎:扎根家乡投身教育的公费师范生

素材点拨 在张莎莎眼里,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需要老师用细心去寻找他们的花心,用爱心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用耐心去引导他们盛开的方向,用真心去陪伴他们身心的成长。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像张莎莎那样,以心灵滋润心灵,用爱唤醒爱,用感恩启发感恩,用无悔铸就人生。

“我就是在贫困地区长大的,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教师!”10年前,大学毕业的张莎莎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扎根在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陕西省安康中学。10年里,她先后被授予省、市“教学能手”称号,获得“模范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张莎莎自幼家境贫寒,“每每最艰难的时刻,都是老师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再次找到坚持下去的勇气”。高考结束后,她做出了自己人生的重要抉择——报考国家公费师范生。2008年7月,被陕西师范大学顺利录取的张莎莎踏上了公费师范生的求学之路。大学毕业时,成绩优异屡获奖学金的张莎莎受到了多所学校的青睐,但她从未动摇:“哪里都不去,就等安康的学校来招!教师是我的‘贵人’,我要给更多的穷孩子当‘贵人’。”

2012年7月,张莎莎如愿回到母校安康中学任教。10年里,她用过硬的教学水平和育人初心,得到了同事、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而她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培养所教的每一个孩子成才,“尤其是那些身处困境的学生,要让他们在今后更好地做人,更有尊严地做事”。

陈明青:用思政为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窗

素材点拨 新时代,学生并不缺乏接受信息的渠道。外界的信息是海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引导他们,给予他们思辨的能力,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像陈明青这样的思政课教师任重而道远。从教以来,陈明青不断超越自我,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用生命点燃生命成为她执着的追求。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思政课教师陈明青,曾让毕业班学生在小纸条上写下对思政课的感受,其中一张纸条上写着“用生命点燃生命”。“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说,他说我的思政课为他推开了一扇窗,一扇朝向外部世界的窗。这让我想到,思政课其实是带给学生一种方法,一种如何朝向世界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他们的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时间的,更是他们生命发展所需要的。”陈明青说。

学生们通过思政这扇窗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而陈明青则看到了属于自我、属于思政教育的新可能。她一改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用小组课题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用主人翁的姿态去思考、调查、发现各种社会问题。她常带领学生走访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和政策制定发源地。讲改革开放时,她就让学生用绘画展示历史成就;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她就带着学生找到人大代表,研究解决学校周边的噪音问题。陈明青坚持为每个班级设计专属教案,还创造性地提出以思政老师主导、各科老师参与的联合备课模式。用“大思政课”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真正让思政课成为照亮学生们思想的指路明灯。

赖勋忠: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素材点拨 赖勋忠扎根教学一线二十余载,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培养,从指导学生重树自信心,到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带徒传技,带领学生开展技能攻关,再到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将他们培养成了感恩社会、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他的学生说,是他帮自己树立了自信;他的同事说,他是职业院校教师的榜样,关爱学生、一丝不苟;他自己却说,只是做了些微不足道的事,希望人人皆可成才……他就是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专职教师、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金牌教练赖勋忠。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有的是没考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有的学习基础差、家庭困难。赖勋忠认为,让学生重树自信心,建立起“人人皆可成才”的意识最为紧要。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许多同学战胜挫折、重拾信心,获得了各种技能大赛奖项。自1997年从教至今,赖勋忠的学生中不仅有世界技能大赛冠军,还有800余名应用型技术人才——他们成为行业的技术骨干,为电气装置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教育教学方面,赖勋忠在校内建立了电气装置技能工作室,将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电工技术专业的先进经验引入自己的课堂。他倡导以行动导向法设计课堂,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发展方面,赖勋忠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路径,他认为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就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次仁拉姆:为特殊儿童构建完整的世界

素材点拨 托起残缺的花蕾,抚平心灵的伤痕。8年来,次仁拉姆用爱和温暖照亮了一个又一个特殊孩子的梦想,用耐心和关爱陪伴了近200名孩子成长。在这个平凡又特殊的岗位上,她努力融化孩子们心中的坚冰,帮助他们重获生活的勇气,挖掘自身的潜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013年,西藏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正式成立。从教19年的次仁拉姆,从那曲市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岗位上调整到这里来当校长。从事特殊教育行业8年来,次仁拉姆为近200名牧区聋哑、失明、智力障碍孩子,营造了一个自信、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构建起寓教于乐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带领孩子们走进了有声有色的多彩世界。

为了和聋哑学生交流,次仁拉姆自学手语;为了走进盲人学生的内心,她和学生一起感知这个世界;为了帮助那些无法入校读书的重度残疾儿童,她还利用寒暑假开展送教上门工作。次仁拉姆说:“当特教教师后,我找到了清澈如藏北山泉般的美好。这种美好,就是我身边这一群孩子。他们听不到我的声音,看不到我的身影,更认不得、记不得我,但是他们依然是我心中的最美。”

特殊教育毕业学生如何自食其力和实现就业,是次仁拉姆特别关注的领域。她立足那曲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传授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职业技能,学校先后开设了编织、裁缝、陶艺等专业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次仁拉姆的指导下,已有30名学生走进社会实现了就业。次仁拉姆说:“收获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来自孩子们点滴的进步,从不自信到自信,能够自食其力地走进社会,能够就业,能够创业,我们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幸福。”

马建国:那颗照进学生心里最亮的“北极星”

素材点拨 “不惧冰雪,我有热血。既然选择了乡村教育,我就会就义无反顾地去追求,践行教育初心,点燃乡村希望。”马建国的言行令人感动。他坚守边疆教育24年,犹如最亮的北极星,高高悬挂在這个偏僻的小山村,用热血融化冰雪,照亮每一位学生的前路。

从山东菏泽到黑龙江漠河,2700多公里;从毛头小伙到鬓角斑白,24年——这是马建国从教的时空印迹。他所在的北极镇中心学校,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地处我国版图最北端,被称为“最北学校”。

初到北极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让马建国高兴不起来,更令他忧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为了让这些学生的成绩赶上来,马建国除了上课教,还会利用放学后的时间给学生们“开小灶”。地理、语文、化学、生物、数学……这些年来,学校缺啥科目的老师,马建国就“客串”啥。他说,由于师资不够,教师兼授不同科目是学校里的常态。

在马建国看来,当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他经常在报纸刊物上摘录一些优秀人物的事迹,利用零碎时间讲给学生听,给他们带来启发。“看着孩子们有变化、有成长,我就非常激动。”马建国说。由于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学校来的不少老师一个接一个地调离。自2002年以来,不少领导和校长找到马建国,想调他去更好的学校。但他始终没有动摇,依然坚守在北极村。因为在他心里,这里的孩子更需要他。2013年起,马建国开始担任学校校长。近年来,得益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不仅本乡镇生源没有流失,每年都还有外地学生来校就读。

王隽枫:幼教世家,传承美好

素材点拨 王隽枫在幼儿教育事业中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将幼教世家踏实勤恳、大爱无私、勇于创新的精神很好地传承了下来。当年母亲在台灯下伏案工作的背影,让王隽枫感受到了最切实可感的教育的力量,而如今她也接过了这盏台灯,试图为每一个年幼的孩子找到隐形的翅膀,呵护着他们蹚过人生最初的河流。

王隽枫是广州市番禺区北城幼儿园的一名教师。她出身于“三代幼教世家”,她的外婆、母亲和姨妈都是幼教工作者。而她,至今已从教27年,当了16年班主任,同时兼任了11年级长、15年教研组长,如今在保教主任岗位上做了6年。

王隽枫的母亲1971年正式成为湖北幼教队伍中的一员,从事幼教工作33年。“母亲爱思考,爱钻研,特别心灵手巧,经常自制各种教具,用棉花做成贴绒教具,用布缝成手偶……”王隽枫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能制作这样的创意教具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每次做好之后,母亲都会让王隽枫做第一个学生来试教试玩,还会征求外婆的意见,这在王隽枫幼小的心灵中投下了幼儿教师的光辉形象,播下了长大也要当幼师的种子。

1991年,王隽枫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北省武昌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她带着“把幼师当作一辈子要做好的事业”的初心南下广州,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这些年来,王隽枫紧跟幼教改革创新步伐,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新思路、新方法,尤其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实施中全课程发展幼儿素质,及开发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育人上有深入研究,深得同行、家长的信赖和孩子们的喜爱。王隽枫还远赴西藏林芝和贵州赫章开展学前教育经验交流,帮助边远地区教师提高课程意识及开发能力。

滇西支教团队:汇聚彩云之南,照亮滇西教育之光

素材点拨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同饮一江水,我们心连心!”这是开学第一课上,第十轮江苏海安宁蒗支教团领队、云南宁蒗民族中学副校长陶长江给学生们讲的第一句话,而这也是滇西支教团队久久为功背后的内心写照和深远动力。支教老师们把知识和爱心播撒在了滇西贫瘠的土地上,培育出了一棵棵参天大树,也让当地的面貌焕然一新。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作为我国边境县和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云南滇西片区底子薄,扶贫扶智对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一步跨千年”的背后,一批批优秀的支教团队来到滇西,改变了当地的教育面貌。从连续33年支援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团队,到教育部2020年9月启动的怒江教育帮扶团队,支教老师们为滇西边远地区的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改变了许多贫困学子的命运。

1987年秋,时任宁蒗县委书记阿苏大岭率团到海安学习考察,深感于两地教育水准的差距。此时,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位于东海之滨的海安县缺乏建设用木材,一份“以木材换人才”的支教协议就此签订。1988年8月,首批35名支教教师拖家带口来到几千里外的小凉山地区,参与建设以宁蒗、海安两县县名第一个字命名的“宁海初级中学”。

33年来,先后有10批次、285人次,共216名海安老师来到宁蒗支教。海安支教老师让一批批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累计培养两万多名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输送1万多名大、中专生,其中还有9名市高考状元和6名市中考状元。在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口中,海安支教老师也从“江苏佬”变成了“海安舅舅”。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篇

张万波:坚守乡村中学24年

素材点拨 张万波挚爱着乡村教育事业,用爱滋养着每一个乡村的孩子。“专注一事是情深,守望一生是信念。”24年来,张万波将当年那颗朴实的心系家乡教育的种子悄然浇灌成了参天大树,让一批批山里娃顺着家乡的溪流奔腾入海。

1997年,张万波以辽宁省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回到家乡的一所乡村学校任教,2006年随之并入本溪县第五中学。张万波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担任初三毕业班班主任时,妻子刚怀孕不久。但他还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单程骑车11公里,风雨无阻。当时班上有一个叫刘政楠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是由于父母离异,产生了辍学的念头。为此张万波专门到他家里,看到两间泥土房和屋里乱七八糟的摆设,立刻生火為他做了一顿香喷喷的饭菜。那一夜张万波住在了刘政楠家,并对他说:“以后所有的一切,都有老师呢!”尽管当时的工资不多,但张万波每月都会资助刘政楠一定的生活费。就这样,刘正楠不但没辍学,还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县重点高中。

多年来,张万波对学生始终如一。后来,担任副校长后,他依然教一个班的课,依然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尽管有条件更优越、待遇更好的县城学校伸出橄榄枝,但他仍然选择坚守。

郭文艳:家园共育的探路者

素材点拨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郭文艳9年的坚守和奋斗,似乎只做了一件事——献身乡村教育,担当育人使命。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历程中,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郭文艳带领自己的团队用青春和热血,开发了属于山里孩子的课堂,谱写了乡村教育的美丽篇章。乡村振兴需要教育力量的助推和凸显,更需要“郭文艳们”的坚守与支撑。

2002年,郭文艳从河南省新乡市第一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2012年,得知新乡市辉县市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需要教师,在市区幼儿园工作的郭文艳背起行囊就来到了这所位于山区的幼儿园。

山区村庄人烟稀少,留守儿童居多,许多人对教育认知的欠缺是郭文艳面临的重要难题。她请专家把脉,带领老师们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因地制宜,探索开发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和资源。在她的带领下,园里的老师明白了,大自然就是“活教材”:一片片原本枯黄的玉米皮,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拖鞋、靠垫、盛开的花朵等,这是“玉米皮”课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用野菊花、枯树枝、玻璃瓶等进行各具特色的花艺创作,这是“插花”课程。这些“自然课程”提升了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留守儿童问题是老大难,“药方”还在家长身上。郭文艳带领团队成立了以幼儿园为依托的乡村社区大学。慢慢地,村里吵架声、麻将声少了,读书声、歌声多了,孩子们也成长得越来越好。截至目前,参加社区大学的学员有600余人,辐射周边15个村庄。

强巴次仁:学子未成才我寝食难安

素材点拨 古人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起航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正处于关键的塑形期。强巴次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学生,用爱心换取学生的真心,用尊重、理解和宽容去感化学生、引导学生,让其发自内心地“亲其师,信其道”。

2000年,强巴次仁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西藏萨嘎县加加镇热嘎教学点任教,2002年调整到萨嘎县昌果乡完小任教。由于长期在海拔4759米的地区工作,太阳在他脸上“烙”出了块块鲜红的印痕,仿佛一朵朵红艳的雪莲花。

强巴次仁曾说:“学子未成才我寝食难安。”对成绩较差的学生,他采取“定人定科”的辅导计划,开展耐心细致的辅导;对家庭较贫困的学生,他给他们送医、送鞋、送衣,把爱传递给每一位学子。学生嘎玛旺姆因身体原因无法在校就读,强巴次仁便每周到距离学校50多公里的嘎玛旺姆家里给他补课。冬天,寒风呼呼刮着,学生石曲次仁却还穿着破旧的单衣,强巴次仁便为他买来新棉衣,并鼓励他努力学习。学生扎吉由于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曾面临辍学。为了让扎吉能够继续上学,强巴次仁到他家中讲解《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向他的家长讲述身边人因为读书而改变命运的实际案例。在做了5个小时的思想工作后,家长终于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扎吉送回了学校。如今,扎吉也成了一名教师。“我现在还记得强巴次仁老师的言传身教!”扎吉说。

李红波:让孩子们看见远方最美的风景

素材点拨 李红波说:“到台江扶贫,实现了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不管有多苦,都是值得的!”对她这样一个两次受癌症折磨、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的人而言,不顾一切地追着梦想奔跑,是人生最大的意义;而对于她帮扶过的孩子来说,知道用知识改变命运,学会用爱心鼓励自己前行,进而看见远方最美的风景,才是对李红波最好的感恩和回馈。

2019年初,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安排部署帮扶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事宜。李红波一直不是帮扶队伍的备选人,因为她在2015年、2018年分别做过甲状腺癌手术和宫颈癌手术,需要随时复诊。但她却主动请缨,因为扶贫一直是她的梦想,她认为扶贫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2020年5月,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开学了,但上学期零流失率的护理专业的报到率却只有85%。担任护理专业部部长的李红波和班主任们焦急万分,走村串户做保学控辍工作。在一次次家访的过程中,李红波切身感受到了贫困学生家庭的实际困难。她当即通过组织私人捐赠和学院补助筹集到了5.4万元,让因贫辍学的护理专业的孩子们重新回到教室。为了让孩子们生活得好一点,李红波每天都会煮几个鸡蛋,悄悄塞进学生书包里。同时,她还会带领护理专业部的老师们每天晚上辅导、督促孩子们学习。

在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李红波还带出了一支“不走的扶贫队”。帮扶两年间,学校护理专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16名教师、18名学生获得了国家级、省级的各类奖項。“如果可以,我希望将一生都献给这些孩子们,让他们都能看见远方最美的风景。”李红波说。

李红霞:奋斗永远在路上

素材点拨 教育托举明天的希望,教师托举教育的希望。21.32万公里送教下乡路,17.75万课时教育培训,54623个山区家庭受益……一个个亮眼的数字,标注出李红霞7年教育扶贫的实践与担当。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多一些像李红霞一样满怀热忱、用专业技能去扶贫扶智的人,那么在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就会走得更加坚实且自信。

2014年,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与石家庄市的平山、行唐、灵寿、赞皇、井陉、元氏等6个山区县的12所中小学结对,开展教育助力精准扶贫。作为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李红霞冲在了教育扶贫一线,担起了山区教育帮扶工作的重任。

李红霞把培养高素质校长队伍作为教育帮扶的首要任务,把培养一支山区教育情怀深、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作为教育扶贫的先手棋。为此,她带队组织山区学校校长到全国各地考察共150人次,组织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优秀教师采用“集中培训”“百名种子教师培养”“日常同步教学”等形式来提升山区教师的综合素养。李红霞常说:“创新不止,奋斗永远在路上。”7年多来,李红霞带领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教师送教下乡,累计行程21.32万公里,惠及54623个家庭;山区学校教师培训累计达17.75万课时,被帮扶的12所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帮扶效果还吸引了全省甚至全国各地山区学校主动赶来,请求结对帮扶。

由于长期劳累,李红霞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每次进山,颠簸的道路都会让她疼痛难忍,她只能用杯子、瓶子支撑着腰。虽然病情不断加深,但她从来没有耽误过一次山区帮扶工作,依然满腔热忱地奔走在山区教育帮扶道路上。

李龙梅:让每一个孩子挺起胸膛向前走

素材点拨 20年来,正是带着母爱出发、一路行走,李龙梅才能一如既往地给视障孩子黑暗的世界带去光明和温暖。她不仅帮助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尊严地活着,还让他们拥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李龙梅是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前身为重庆市盲童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2001年,37岁的李龙梅调任特殊教育中心担任副校长。与视障孩子沟通的难度之大,让她始料未及。她决定先从“妈妈”这个角色做起。学生寝室没有独立卫生间,她就和老师们分头带孩子到自己的寝室,为他们洗澡、理发;她还为进入青春期的女孩买来生理卫生用品,教她们生理卫生知识和自我保护常识。

有位名叫小林的学生经常尿床,而老师又长期无法与其家长取得联系。李龙梅便带领老师驱车200多公里到巫溪县大山深处进行家访,发现小林的母亲患有尿毒症,家徒四壁。李龙梅不仅请医生帮小林治病,还自掏腰包购买了小林过冬所需的衣物。接触中,李龙梅发现小林有惊人的音乐天赋,在她的帮助下,小林学会了9种乐器的演奏方式,并能登台演出。后来,小林被长春大学音乐学院录取,人生轨迹也因此改变。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李龙梅还很注重视障孩子的全面发展,先后组建了“扬帆”师生管乐团、盲人跳绳队、盲人啦啦操队等,在国际国内相关比赛中屡获殊荣。迄今为止,在李龙梅的带领和帮助下,320多名学生考入大学,700多个孩子走出校园,在人生道路上挺起胸膛向前走。

王丹凤:以爱心和匠心深耕职教沃土

素材点拨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一个好老师,应该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青春岁月的陪伴者,生命温度的传递者。王丹凤因高尚的师德成为学生的榜样,以高超的专业技艺滋养学生的匠心,以坚定的信念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奉献给学生,用真心赋予学生学习的能力、幸福的能力。她是当之无愧的育人楷模、师之大者!

飘逸的长发、挺拔的身姿、温润的声音……55岁的王丹凤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教师。在职教讲台上,她一站就是31年,其间20年的班主任经历,更是把她紧紧地系在了学生、家长的心坎上,成了他们的老师、朋友、亲人。

无论是考试成绩、学习能力,还是家庭环境,职业院校学生的一切都不容易被关注。王丹凤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在爱与陪伴中教育他们成长、成才。学生小牧父亲早逝,母亲病重在床,王丹凤了解情况后,经常在节假日带着生活用品前去探望。在王丹凤的鼓励下,小牧考上了本科,现在已成为一名优秀的检察官。学生小帅刚入校时,头上缠着纱布,询问他时,小帅毫不在乎地说:“打架打的。”王丹凤了解到他是单亲家庭,比较叛逆,便有意发掘他的优点,积极鼓励他。比如,小帅体育好就让他当体育委员,但要求他在班级发挥表率作用。放学时,王丹凤陪他走路回家,边走边谈心。慢慢地,小帅变得懂事守纪,最终在技能大赛中获奖。

在31年的教育生涯中,王丹凤有很多机会进入管理岗位,但她始终默默无闻地坚守在一线讲台,坚守在学生中间,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批具有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周义朋:扎根戈壁深处的“红柳”

素材点拨 周义朋像一棵红柳一样扎根边疆,不畏艰险,坚守核能开发研究,投身国防科技教育事业。这份责任和坚守源于他心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舍小家为国家”的家国情怀。让人欣慰的是,不少学生冲着核能事业报考了他的研究生。也希望更多的青年学生以周义朋老师为榜样,弘扬核军工精神,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为了国家的核能事业,从2006年起,东华理工大学教授周义朋在新疆戈壁荒滩扎根了15载。为了研发绿色高效的铀矿采冶技术,他像候鸟一样“逐矿床而居”。在戈壁滩,住“地窝子”和铁皮寝车,没有淡水,夏季地表温度高达80多度,春秋两季沙尘暴肆虐;乌孙山下,他经历过几十年不遇的暴风雪和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为了保证试验全天候连续进行,周义朋每年要在野外工作9个月以上,最长连续工作11个多月没回家。

除了身体上的劳累,周义朋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一次凌晨3点多,试验现场突然停电,周义朋和电工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雪地里巡線排查故障,半个小时内系统得以恢复,而他却在巡线途中掉进井坑磕伤了小腿。十几年来,只要现场工作不停,周义朋就全年无休。但尽管再忙,他对学生总是能挤出时间。在野外项目基地,他把课堂搬进矿山现场,除了手把手向学生传授理论和实践知识,还开展专题讲座和系列技术培训100多场次。周义朋培养了一大批本科生、研究生和企业技术人才,他们都已成为核能领域的技术骨干。毕业多年的学生电话联系他时,第一句总是“周老师,您还在新疆吗”,答复也总是“是的,还在”。

叶海辉:从军营到校园的“游戏大王”

素材点拨 教师是一种良心职业,成为教师也是一件让人快乐幸福的事情。寓教于乐,侧重的是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寓乐于教,侧重的是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像叶海辉一样多年积极拓宽教学方式,让教学跟上“潮流”的老师,必然深受学生们喜爱,其自身也必然幸福感爆棚。

他扎根海岛教育27年,从高中毕业后担任体育代课教师,到参军退伍后重返三尺讲台,再到浙江省特级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熟悉他的人都叫他“游戏大王”。他就是浙江省玉环市坎门海都小学体育教师叶海辉。

坚守体育教育事业27年来,当老师对叶海辉而言早已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为了将体育游戏更好地引入课堂教学,叶海辉拜师学习、创编游戏,还购买了近200本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游戏图书,从中汲取新知,并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整理创编了热身游戏、体能游戏、放松游戏等各类体育游戏近2000例。连最简单的“石头剪刀布”,都被他开发出了30多种新玩法。同时,叶海辉还自制了80余种4200多件体育器材,为学校节省了近4万元经费,其中还有8项器材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叶海辉制作了40多节中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指南课程,打造了6节“居家锻炼、战疫必胜”课程,其课程的网络播放总量高达700多万次。

工作之余,叶海辉还热心公益,参加了湖南、西藏和青海等站的“红粉笔”支教活动。一边要做好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一边还要四处奔波开展公益活动,叶海辉却始终元气满满,他笑着说:“这叫有教无‘累’。”

郝跃: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素材点拨 “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意味着:干一行,爱一行;不计个人利益,以大局为重。郝跃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以身作则、正己化人;他用扎实的专业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科学的教学方法,打牢育人基础;他淡泊名利,以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感染、激励着学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郝跃,年少时曾立下誓言,要做一颗祖国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40年里,他主攻第三代半导体器件与材料研究方向,带领团队成员摸爬滚打,用10年冷板凳换来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从核心设备、材料到器件的重大创新,并使我国氮化物第三代半导体电子器件步入国际领先行列。

郝跃深知,要实现我国集成电路事业的全面突破,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为行业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他身体力行,长期奋斗在人才培养第一线,构建了“理论课程—实践能力—创新素质”三位一体的集成电路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多所高校推广应用,为我国关键技术领域培养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19年,郝跃荣获“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并得到200万元奖金,他选择全部捐给学校并设立奖教基金。这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这种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师生。

“螺丝钉虽看似普通,但它对整台机器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郝跃说,“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想要在微电子材料和器件领域有一番作为,就需要发扬‘螺丝钉’无私奉献的精神。”郝跃心甘情愿做这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