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驻守边防,是为了守护更多的家庭圆满喜乐,
我们为国尽忠,是为了给更多老人孩子一片平安乐土。
尽忠到极致,那也是一种孝道”
祁发宝(1979- ),甘肃武威人。1997年高中毕业后报名参军,后在乌鲁木齐陆军学院学习,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南疆军区军事课目考试。入伍后,历任新疆军区札达边防营营长、兰州军区某边防营营长等职,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边防团团长。2021年2月,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
2021年2月19日以来,一段还原去年6月中印边境冲突现场的视频,在网络上刷屏。视频中,英雄团长祁发宝张开双臂,直面外军,高喊“你们破坏共识,要承担一切后果”,那坚定的背影让人泪目。
有人说,祁发宝张开的双臂背后,守护的是祖国的万家灯火。还有人将祁发宝的背影画成了漫画,并配文: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正如基辛格在《論中国》里写的:“中国总是被他们当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半年没有弟弟的消息,哥哥“猜到了他可能在前线”
祁发宝,1979年出生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哈溪镇河沿村,在兄弟三人中排行第三,小名三喜。
从2020年初开始,常与弟弟保持联系的二哥祁发贵,直到6月都没有弟弟的消息。6月18日,他在手机上看到了中印双方在加勒万河谷对峙的视频,“我知道加勒万河谷跟我弟弟驻扎的地方不远,当时猜到了他可能在前线”。
但是,祁发贵没想到弟弟会受重伤。“6月20日,有人告诉我们祁发宝在前线受了伤。但因为涉军信息需要保密,我当时不知道他的伤有多重。”“当时心里特别着急,因为没法了解具体情况。这个消息我也没敢告诉78岁的老母亲。”
直到7月19日早上,祁发贵才在重庆某医院见到了头部受重伤的弟弟。兄弟俩见面后,“什么都没说,只是紧紧拥抱在一起”。
祁发宝在2021年春节前伤愈出院。春节期间,祁发贵与武威市和河沿村的干部一起到祁发宝位于乌鲁木齐的家中看望他。当时,祁发宝头上的伤痕还清晰可见。他的颅骨上面有较大面积的缺损。
祁发贵的内心既高兴,又心疼。他说,“在母亲眼里,祁发宝‘穿军装,领工资,一直是让她骄傲的小儿子”,而在光鲜的背后,军营里的艰苦,祁发宝却很少跟家里人说起。
祁发宝戍边的地方叫阿里。在阿里,氧气含量不及内地的一半,方圆几十里见不到人烟,只有贫瘠到寸草不生的荒漠和雪山,“在前哨睡觉,所有人都要戴着棉帽头套,穿着毛衣毛裤、棉衣棉裤,盖两床被子,身上还要压上大衣。可还是经常冷得整夜睡不着觉……冬天阿里封山,长时可达20多天,没有物资补寄,我们挖野菜、吃冻肉,十多年就这样过来了”。
2016年,央视某节目组曾到阿里,跟访了时任营长的祁发宝。在那次跟访中,记者感慨道:“当我们跟着祁发宝踏上边关巡逻路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人迹罕至,什么叫用生命戍边。”海拔4620米的营区,地处偏远,战士们需要的食材和生活用品只能靠外界补给。补给线多是山路,物资需要人和马一起运送。
有一次,祁发宝带队骑马巡逻,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波涛汹涌的象泉河,途经一段不足50厘米宽的陡峭马道时,军马突失前蹄、摔下悬崖,瞬间被河水吞噬。祁发宝感觉马一沉的时候,把马一推,借助反作用力摔在了悬崖边上,昏了过去,醒来时发现后背被划出六七道口子,鲜血直流。
还有一次,祁发宝和战友们在巡逻途中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某达坂(高高的山口)时,巡逻车的4个轮子深陷在积雪中,茫茫大雪把路面都覆盖了。当时生病未愈、四肢无力的祁发宝二话没说,拿起铁锹开始挖雪,战士们一个个跟上。整整用了6个小时,他们生生打通了5公里的“生命线”。而祁发宝却突发肺水肿,抢救及时才保住生命。
2015年,祁发宝在接受采访时介绍:“18年来,我先后上千次带队组织巡逻执勤,80多次参加边境管控行动,23次带领执勤分队出色完成急难险重任务,40余次遭遇暴风雪和夏季雪融性泥石流,12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陪伴过我的军马有5匹受伤或牺牲。”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16人掉入冰河或雪坑遇险,2人在雪山长眠。
为了照顾战士们,每次站岗祁发宝都会选择最冷的第二、三班岗
提起战友,这个钢铁般的西北汉子忍不住落泪。
一次,在某前哨站,祁发宝带领5名战士在雪山上奋战了4个小时。下山途中,一名新兵因体力透支,不幸从300多米高的山上滚下,昏迷过去。祁发宝一边流泪,一边给他擦身体,嘴里不停念叨着:“你好点,不要吓唬我。”后来,在镜头前回忆起这一幕,祁发宝又一次忍不住哽咽:“他就光在那里喊‘我疼,我疼,我也不知道他哪里疼,只能干着急。”
在前线,战友们的情谊是祁发宝心中的宝藏。他曾说过:“这些战士十七八岁就离开温暖的家庭,来到这艰苦的地方,却从来没有喊苦喊累。所以这也是支撑我坚持这么多年的主要原因。”
祁发宝把军营当成了家,把战士们当成了家人。他所在团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对峙时干部站前头、战士站后头,吃饭时战士不打满、干部不端碗,野营时战士睡里头、干部睡风口。”巡逻途中路过一条冰河,祁发宝带头跳下水探路,几名战士也准备直接蹚河,却被祁发宝叫住了:“水很凉,我背你们!”本已过河的祁发宝蹚水回来,把战士背起来一步一晃往前走……
为了照顾战士们,每次站岗祁发宝都会选择最冷的第二、三班岗。一次,祁发宝带队在某前哨执勤,每天徒步巡逻距离达30公里以上。为了能在哨所里用上热水,让战士们在睡前洗个热水脚,祁发宝想尽办法改造取暖火炉,利用晚饭后到点名前的时间给大家烧洗脚水,又利用熄灯后的时间烧第二天喝的开水。连续5个多月,每晚忙到凌晨二三时,烧了6000多暖瓶的开水。
为了节约物资,战士们曾去山里打柴。祁发宝要求战士每次背柴不超过50斤,但他自己却背100多斤。“(背柴)快到哨所的时候,半步半步地往前挪,两条绳子勒到肩膀上,都勒到肉里边了。”蹲点干部问:“营长你这是干啥?”他说:“我背多一点,我的兄弟们就少背一点,我多背一点,可能就多烧一天。”
祁发宝说:“现在80后、90后的青年官兵大都是独生子女,没有经过艰苦生活和艰巨任务的考验,要想让他们在雪域高原安下心、扎下根、戍好边、守好防,就必须把战士当兄弟看,把营连当家建,带着大家一起苦一起干,这样才能越苦亲情越浓,越苦感情越真,越苦战斗力越强!”
在边关,失去战友是最让祁发宝痛心的事,可更让他欣慰的是,尽管环境艰险至此,每年老兵复员时,战士们仍纷纷申请留队;每年新兵下连,也纷纷争取上前哨守防。祁发宝曾自豪地说:“我们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只要我们在,祖国的边关就无人可以撼动。”“在我们的心中,站在没有边界线的国土上,我们就是祖国移动的界碑!”
“祁发宝从小就想当兵”
位于武威市天祝县的哈西镇河沿村,是一个以当兵为荣的村落。河沿村党支部书记吕光祥说,祁发宝所在的村民小组一共200人左右,其中当过兵的就有27人,整个村子里退役和现役军人共有36人。
“祁發宝从小就想当兵。小时候在电视里看到军人,他就特别兴奋,会情不自禁地模仿;在路边碰见穿军装或警察制服的人,他都要走上前敬个礼,再围着人家仔细打量一番。他的房子里墙上贴的都是军事画报。”祁发宝的发小任生鹏说。
在二嫂崔小梅那里,保存着一张祁发宝在学校里端着木头枪“站岗”的照片。照片里,少年模样的祁发宝身着深蓝色的中山装,双手握枪,目视前方,笔挺地站在教室前面“放哨”。那年,祁发宝15岁。“他爱打篮球、爱玩枪,小时候经常拿着一个用木头做的玩具枪玩,有时候睡觉都拿在手里。”
崔小梅说,祁发宝自幼想当兵,其实是受家里人的影响,“当年,他的父亲是村里的民兵,大哥也是在新疆当兵的军人”。
“有一年祁发宝和大哥祁发福在地里赶着牛犁地,听到村里来了征兵的,祁发福把鞭子插进地里,放下裤腿就报名参军去了。哥哥扔下鞭子参军入伍的几年后,刚到参军年龄的祁发宝也急吼吼地报名当兵去。”吕生是河沿村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和村子里的其他人一样,都知道祁发宝,也都知道他从小就想当兵。
高中时,祁发宝的学习成绩不错,高中班主任袁龙曾建议他努力考取大学。因为家中贫穷,祁发宝没有选择高考。
1997年,祁发宝入伍参军。后来他常说:“如果没有当兵,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如果没有部队,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带着满腔感恩之心和一股子敢打敢拼的韧劲,祁发宝在乌鲁木齐陆军学院学习期间严格自律、刻苦训练,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南疆军区军事课目考试。
首长问祁发宝:“以后想到哪个部队去服役?”年轻的祁发宝回答道:“苦一点累一点我不怕,我希望能去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有一名高水平的主官,能跟他学到真本事。”多年后提到当初的选择,祁发宝依旧说:“即使在部队,我也不会忘记,我是农民的儿子。或许没什么大本事,可吃苦我是不怕的。”就这样,年轻的祁发宝进驻到西藏阿里地区。
毕业7年的祁发宝突然来看高中班主任,给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说起祁发宝,袁龙显得有点儿兴奋:“我觉得祁发宝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是理所当然的。”
从1994年到1997年,祁发宝一直都是袁龙班上的班长。袁龙说:“做祁发宝的班主任,特别轻松。”每次学校组织大扫除,祁发宝都会把同学们的任务安排妥当。他还会对袁龙说:“袁老师您先批改作业吧,我来组织同学们打扫卫生。”
每一次,祁发宝都会带领同学们出色地完成任务,以至于后来学校的后勤部门总是把最难打扫的任务交给袁龙的班级。后勤老师跟袁龙说:“你有祁发宝这么个班长,真是太轻松了。祁发宝确实是个好娃娃。”
吃苦耐劳、默默奉献、乐于助人早就是祁发宝的人生信条。
祁发宝的初中班主任孙有喜说,冬天教室里生炉子,祁发宝是第一个从家里背柴到校的学生,等其他同学入校时,他已经把火炉子里的火弄旺了,教室也暖和了。学校女老师和年龄比较大的老师提水不方便,祁发宝早晨到校后书包一放,就到离学校200米的哈溪河里帮老师提水。
同学任生鹏说:“上小学那会儿,从学校到家的路是土石路,坑坑洼洼,天气晴好时都不好走,雨天就更难走了,祁发宝就喊我们几个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用铲子平整路面。秋收时节,山坡种庄稼的地到村口的土路因大雨冲刷不好走,他与父亲以及哥哥把路铲平,这样,架子车就好走多了,我都跟着他们铲过好几回。”
发小裴金寿回忆:“春天时,哈溪河水暴涨,淹没了桥梁,河水冰冷刺骨。但是,这是许多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面对这种情况,祁发宝自发地一个一个把学生背过河,下午放学后再一个一个背过来。”因为这件事,校长在全校大会上表扬了祁发宝。
“他挺有号召力的,我们年龄相仿的几个都跟着他转,他说干啥我们就干啥。初中毕业时他啥农活都会干,父亲经常说‘你看人家祁发宝啥活都会干,你咋就不会呢?更让人佩服的是,干完农活,第二天上学祁发宝的头发和衣服仍然干干净净。”发小崔德荣说,“即便是小时候,他对自己的要求就很严格”。
“有一次在视频上看到他巡逻时嘴唇裂开了个大口子,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真的很心疼。他参军入伍后我们为数不多的几次见面,他谈得最多的是理想、生活和人生规划,有一次他说戍边20多年,10多次与死神擦肩,他说:‘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我的选择,但我无怨无悔!”
上了高中之后,祁发宝开始主动向党组织靠拢。袁龙回忆道:“有天中午,祁发宝来到我办公室跟我说:‘袁老师我要入党。当时我很感动,但并不意外。我对他说:‘你好好努力,我相信你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高二那年,他成为天祝三中唯一一个学生党员。”
2004年的某天,袁龙正在家里做饭,毕业7年的祁发宝突然来到他家看望他。袁龙至今记得,那天祁发宝进门站得笔挺,然后给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那个瞬间,我的心里特别感动、自豪。”当时,袁龙上小学的女儿盯着祁发宝看了半天,然后悄悄地说:“爸爸,你这个学生真是太帅了!”
“尽忠到极致,那也是一种孝道”
家人对祁发宝充满理解。“家里人都为弟弟的英雄事迹感到自豪。但我也知道,面对外敌不退半步,是他作为一名军人的职责。”祁发贵坚定地说道。
三弟为国家作了多大贡献,坦言不识字的崔小梅不大明白,“我只是从家人和村里人那里听说‘小弟现在是英雄,家里有这样的英雄,我当然高兴,也希望他能早日好起来,继续为国家多做好事”。
侄子祁卿儒说,得知小叔的英雄事迹后感到无比自豪,小叔为人民戍边,为祖国守防,铁骨铮铮,赤胆忠心,是他一生追随的榜样。
踏入军营,最让祁发宝挂念的还是家人。身在前线部队,祁发宝常因信号问题无法跟家里通话。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尽量给家里打个电话,或者在微信上问个好。实在不行,他会给家里写信。
祁发宝从小就深受父亲的影响,但2009年父亲去世时,他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吕光祥回忆,祁发宝的父亲以前是村里的大队书记,是个雷厉风行的“直脾气”。农业学大寨时,他的父亲带领大家劳动。“他心里有什么想法都会直接说出来,从不拐弯抹角。”
任生鹏回忆,祁发宝和他父亲的脾气差不多,是个正直且“厉害”的人,对待孩子比较严厉。“小时候他父亲时常教他干农活,干不好的话立马就批评他。说实话,小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对他父亲都有一点害怕,因为他父亲不光会严格要求祁发宝,偶尔也会严格要求我们,教我们做人要堂堂正正,要走正道,不能说谎。”
父亲去世时,祁发宝正在外带兵,大哥给他打了电话,但始终没有打通。等到祁发宝接到噩耗赶回家,父亲已经快下葬了。这成为祁发宝一生的遗憾,直到多年后和朋友聊起此事,他仍忍不住伤心。但他说:“我们驻守边防,是为了守护更多的家庭圆满喜乐,我们为国尽忠,是为了给更多老人孩子一片平安乐土。尽忠到极致,那也是一种孝道。”
在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后,祁发宝也留下了不少遗憾。2010年5月,儿子刚出生,他就因为工作要提前歸队。妻子拖着虚弱的身子既要做家务、带小孩,还要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后来,组织上有意调他到乌鲁木齐工作,妻子高兴得不得了,“但想到留下我青春年华的阿里边防,想到一起坚守高原的几百名官兵,最后还是放弃了”。
由于任务需要,祁发宝曾8个多月没给家人打过一个电话,直到任务结束才向家人报平安。电话那头的妻子泣不成声:“你还活着呀?我还以为你不要我和孩子了呢!”
祁发宝曾说:“假如我能活到60岁,那么前20年我献给了学校,我在那里学习与成长;中间20年我献给了祖国,哪里需要我,哪里就是我必须坚守的阵地;未来20年,我要献给家庭,尽最大努力去补偿妻儿为我受过的委屈、流过的眼泪。”
他也说:“亲人的感情债可以慢慢还,戍边大事耽误不起。”
多年来,他一直珍藏着一位边防军人写给妻子的小诗:
热腾腾的饺子你刚盛出锅
一同盛出的还有合家团聚的欢乐
也许,此刻
飘香的美酒你刚摆上桌
耳畔萦绕着春节晚会的欢歌
正是万家团圆的日子
战士们却顶风冒雪在巡逻
千里边关
留下一行深深的脚窝
苦吗?苦。但苦得值得!
看那缤纷的礼花,不夜的灯火
累吗?累。但累得欣慰!
因为身后守护的是我亲爱的祖国!
(责编/陈小婷 责校/闻立 来源/《英雄团长祁发宝,18年戍边不退半步》,隋坤/文,《环球人物》2021年第5期;《亲友眼中的祁发宝:从小就想当兵 一直品学兼优》,武永明/文,《兰州晨报》2021年2月22日;《英雄祁发宝:“假如我能活到60岁……”》,高珊珊/文,《北京日报》2021年2月20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