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
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
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1949年就义,时年29岁
江竹筠(1920-1949),四川自贡市人。中国共产党地下时期重庆地区组织的重要人物。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这首广为传唱的红色经典歌曲《红梅赞》,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曲,自1964年问世以来,以其独有的生命力,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传颂至今。江姐的人物原型,便是在全国即将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杀害的江竹筠。
“要革命还怕什么!”
1948年1月16日,时任中共重庆市委领导人彭咏梧在下川东武装起义中,率部与敌人遭遇,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砍下悬挂在城楼上示众。妻子江竹筠得知他身首异处,泪水夺眶而出。
为了不让战友们过多地担心,江竹筠努力让自己保持镇定,坚强地继续工作和生活。组织上考虑到江竹筠经受了巨大打击,再三要求她留在重庆工作,照顾年幼的儿子彭云,但她拒绝了。她坚持要奔赴下川东地区。她考虑到自己对下川东地区的工作很熟悉,不愿让其他同志以身犯险;同时,那里也是彭咏梧战斗、牺牲的地方,她想要陪在爱人身边,不愿离开。
1939年入党之时,介绍人曾问江竹筠:入党后会遇到各种艰难困苦,也可能牺牲,你是否认真考虑过这些问题?江竹筠早已在心中作出了决定:“要革命还怕什么!革命本身就不是安乐与享受。我决定入党,就是决定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江竹筠提出“坚持学习、锻炼身体、迎接解放”
1948年6月,由于叛徒出卖,江竹筠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国民党反动派知道她是彭咏梧之妻,长时间充当彭咏梧的助手,手中掌握着许多重要的秘密关系,便妄想从她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
国民党保密局西南特区区长兼西南长官公署二处处长徐远举审讯江竹筠,百般威吓利诱,江竹筠丝毫不为所动。
徐远举一无所获,企图用严刑拷打来摧毁她的意志,给她戴重镣、坐老虎凳、电刑……甚至残酷地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江竹筠疼痛难忍,多次昏死过去,但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幸存的狱友回忆,江竹筠由于受刑重,为了忍受疼痛,她只有咬被子,被子的一角都被她咬破了,棉花漏在外面。
江竹筠的坚贞不屈和英勇斗争,激励了渣滓洞监狱的难友,使全体难友更加坚定了革命意志,凝聚力也空前增强。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彻底的胜利,江竹筠和她的战友虽身陷囹圄,但也意识到新中国马上就要诞生。他们既为革命胜利而欢欣鼓舞,又担心因为长时间的牢狱生活导致体质和工作能力下降,即使能够出狱也很可能会落后掉队,成为党的包袱。为鼓舞狱中战友的斗志,她提出“坚持学习、锻炼身体、迎接解放”的口号。
但是渣滓洞里既没有书本又没有笔墨,如何学习?江竹筠考虑到被关押的战友有几百人,每个人都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都学过许多知识,如果每个人将自己学过的知识写出来,就可以成为大家的学习材料和书籍。江竹筠凭着记忆写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大纲,并与战友的记忆互相补充完善,其他战友又默写出了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甚至还有《中国通史简编》《中国文学》,还有化学、物理、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课本。
战友们发明了笔和墨:把吃饭时偷偷藏起来的筷子磨成了笔,用烂棉絮烧成灰跟水调制成墨水。为了写字,战友们把如厕用的毛边纸节省下来,于是各种各样的书就凭着大家的记忆一本又一本地被默写出来了。
为了学习的权利,战友们与敌人斗智斗勇,居然把渣滓洞变成课堂,把牢房变成教室,仿佛大家不是被关押在监狱随时可能遇难的囚徒,而是一群在大学里如饥似渴学习知识的莘莘学子。
为了迎接革命的胜利,为了迎接新中国的曙光,战友们黎明即起,锻炼身体。所有牢房的战友形成了良好的生活规律:早晨健身,夜晚监狱灯光微弱,不适宜学习,也变成健身的好时光;白天上午和下午,则是各牢房战友抓紧学习的黄金时段。
“孩子们绝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1949年8月,解放军胜利的消息不断传来。江竹筠隐约预感到国民党会在失败前进行疯狂大屠杀,此时,江竹筠最担心的是年幼的儿子彭云。她在狱友帮助下,拖着受刑后还未完全康复的右手写下一封托孤信。
1949年10月,江竹筠通过狱方同情革命的人,辗转将托孤遗书送到重庆市育才小学,交给彭咏梧前妻的弟弟谭竹安。她在信中写道:
竹安弟:
友人告知我你的近况,我感到非常难受。么(幺)姐及两个孩子给你的负担的确是太重了,尤其是现在的物价情况下,以你仅有的收入,不知把你拖成甚(什)么个样子。除了伤心而外,就只有恨了……我想你决不会抱怨孩子的爸爸和我吧?苦難的日子快完了,除了这希望的日子快点到来而外,我甚(什)么都不能兑现。安弟!的确太辛苦你了。
我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狱日起我就下了两年坐牢的决心,现在时局变化的情况,年底有出牢的可能。我们在牢里也不白坐,我们一直是不断地在学习。希望我俩见面时你更有惊人的进步。话又得说回来,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
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孩子们绝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么(幺)姐是否仍在重庆?若在,云儿可以不必送托儿所,可节省一笔费用。你以为如何?就这样吧。愿我们早日见面。握别。愿你们都健康。
竹姐
八月二十六日
最后的时刻即将到来,江竹筠毫无惧色,她从容地把身上的囚服换成自己的蓝布旗袍,又把那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套在旗袍外面,拍拍身上的灰尘,理理旗袍上的折痕,擦掉鞋上的泥污,还在镜子前梳理了头发,好像要去参加隆重典礼那样庄重从容。
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壮烈牺牲于歌乐山电台岚垭刑场,年仅29岁。
(责编/黄梦怡 责校/陈小婷 来源/《走近江竹筠 感受红岩魂——“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陈国洲/文,《人民日报》2016年6月20日;《江竹筠 坚贞不屈的巾帼英雄》,李玲/文,《中华儿女》2019年第19期;《说不尽的江竹筠》,杨宏/文,《红岩春秋》2016年第3期;《江竹筠:碧血丹心铸丰碑》,匡丽娜/文,《重庆日报》2019年10月16日;《江竹筠:红梅傲雪红岩上》,林沫言/文,《晚晴》2019年第8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