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冬梅
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浙江 杭州 311200
当前中职学校钳工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特别是数字化、智能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作为传统的教学科目,教学条件受限、教学方式陈旧、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与现代化的教育发展存在较大的落差,问题的产生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钳制。
(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缺乏学习兴趣。随着科技不断进行和革新,不断涌现出各种数控机床,大大提升了加工的精度和效率,而这种依靠钳工加工的产品数量不断减少,在生产加工中,极少使用到钳工。因此,在这些因素影响下片面认为钳工在企业的使用逐渐降低,其重要性不断减弱。因此,学生认为钳工实训可有可无,还有一些观念认为,钳工实训的时间较长,见效比较慢,短时间内很难看见效果。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之间知识分散。《钳工技术》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是依据教材确定的,按学科需求构建专业知识结构,被割裂成独立的知识体系,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教材有明显差别,在实际教学中,每门课都强调自身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忽略了整体教学的融合性。如果将钳工技术与其它专业课剥离,会出现知识单薄且重复、概念有偏差、不能融汇贯通、学以致用。
(三)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反馈不够全面具体。以往的钳工实训教学通常以个人平时成绩+期中考核+期末考核按一定比例评定出总分,片面的成绩不能与多个纬度相匹配,忽略了学习结果的不确定面,同时也会影响部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参与度,不利于后面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能单以定性或定量评价作为衡量学生的依据。
“一中心、两融合、三转变”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在实际教学中,理实一体,注重学科知识的衔接与融合,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关注学生素养的培育,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学思结合,在教学评价方式上,注重多元评价。以合作、探究、参与的形式将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主体,重实践、全方位考核学生、采用明辨性思维、客观理性地分析和评价反馈。
图1 “一中心、两融合、三转变”的内容
(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技术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归根到底,学习知识与技能不仅是技术的提升,更本质是能力与素养的培养。能力本位的导向教学法提出“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获取关键能力[1]”,教师在课题训练中适当穿插具有趣味性的训练内容,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进行教学,甚至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些小工艺品,即使学生技能水平尚达不到制作要求也没关系,反而能激发学生对钳工深度技能的训练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学习涉及的内容应用到技能实践中,使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很大程度提升学生学习技能的意愿,在掌握基本加工技能后,可以自行设计简单的个人作品。
钳工属于纯手工加工,在加工制造过程中,需要操作者除了具备下料找基准、划线、锯、锉、孔加工等基本技能,还需具有工艺分析和尺寸链计算的能力,例如燕尾的加工为了保证尺寸和角度的正确,必须夹芯棒检测,通过探讨、分析、计算,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图2 燕尾工序尺寸控制
(二)理论与实践融合,学科与学科融合,推动工学结合一体化
1.理论与实践融合,应知与应会相辅相成。“理实一体”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的钳工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技能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上,将学科知识串联在理论与实操之间,将实际操作嵌入到理论知识中,整合教学内容。学校适当在资料区提供专业的操作注意事项和相关专业书籍,这样,当学生在实践操作时遇见一些简单问题能够自行解决。这样的新型一体化教学场所可以实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理论知识讲解时做示范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学生实践操作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操作时的不足再次讲解相关知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完全融合,实现理论实践空间上的结合。
钳工技能孔加工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切削速度需要资料查表,根据前期工艺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自行推导,根据切削速度计算出转速,在钻床上进行调节,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理论知识推导至实际应用,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学以致用。
图3 孔加工理实一体流程
2.学科与学科融合,知识与技能双轮驱动。《钳工技术》这门课实质涵盖有《机械识图》、《钳工工艺》、《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等相关知识,如果没有与其它学科之间建立起联系,知识体系是薄弱的,知识与技能密切关联,学科之间也是普遍联系的,教材整合后学科融合,将促进各科目间相互渗透,提升学生的学习整合力,有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
钳工技能实训中,会遇到检测量具由于长期使用精度下降情况,此时应结合《零测》相关知识,及时分析误差,明确示值误差与校正值的关系,当示值误差为“+”时,校正值应为减去多出的误差值,反之,亦然。将其带入计算,见表1所示,否则会造成系统误差。
表1 示值误差与校正值关系
图4 千分尺零线错位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实践操作中会遇到的问题,而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将理论联系实际,整合学科内容,才会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三)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评价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引导学生递进式发展
1.学习内容上,知识课堂转变为素养课堂。“钳工素养”不仅指在学习钳工过程中所具有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规范、还包括团队意识、职业境界等相关要求,在校期间,我们教师更要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职业规范的培育,在教学过程中,不光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承与融合,更注重学生素养的提升。职业学校应该树立“以德立身、以技养身”的精神,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双重培育与提升。
在钳工初级实训中,基本技能是通过勤学多练获得的,规范的姿势和动作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将会事半功倍。之前实训时锉削姿势及力矩平衡的检测是通过眼睛观察来判断,现在改为锉削前,使用水准器(底部带磁吸)对工件和锉刀进行找水平,不仅提高了平直度校正误差,还克服了锉刀不易端平的现象,提升了锉削质量。
图5 锉削前的准备工作
现代职业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需注重职业的规范化和个人职业素养的塑造,钳工基本素养包含工量具的正确使用、设备的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在平时训练中关注学生的操作细节,设备使用的规范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今后职业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图6 钳工职业规范化管理
2.学习方法上,从重学轻思转变为学思结合。光动手不用脑已经不能学好钳工技能,我们教师应该将实训场室变为“问号课堂”,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在讲解示范环节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才会产生有效课堂,帮助学生形成认知模型、发展高阶思维、提升关键能力。虽然我们过去也强调能力培养,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们通过大量的习题锻炼,获得了“解题能力”,却很少拥有“解决问题能力”。在“ABC(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时代”,必须回归教育本源,大力“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于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实践”[2]。积极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传播沟通能力,构建起师生学习和成长的共同体。
问题式——学生在锯割训练时,经常会出现锯路倾斜问题,以至于后期无法借正,这种情况,应该提醒学生早期采取措施,防范于未然,确定最佳方案,根据前期讲解的锯割工艺知识小组讨论,起锯采用远起锯,压力小、速度慢、行程短,起锯较为方便,在后续锯割时如发生锯路倾斜锯弓应同向借正,最佳方案是采取近起锯引锯以避免锯缝跑偏,如图7所示。
图7 锯路平直度控制
探究式——学生在孔加工时经常遇到孔的边距发生偏移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譬如划线环节、打样冲环节、检查环节、不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应及时记录下来,探析原因,找到借正的方向和大小,以便及时补救,需要进行设x进行分析计算,通过公式带入,得出数值,对原有孔位进行修整达到借正的目的,如图8所示。
图8 计算孔的借正量
3.评价方式上,从单一评价转变为多元评价。我们的学生学习经历不同、层次不同、基础不同、理解方式、能力不同,甚至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升学意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对象,做到因材施教。我们可以分段、分层、分组安排,制定个性化的技能训练目标。分层教学,及时反馈我们要区分层次,根据学生的体能、素质的不同,制订不同的训练考核标准,实施分层次教学,既让体力充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又让体力不足、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吃得了”,调动和维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要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作出评价,无论是单项技能操作练习,还是综合操作技能训练,在每次实习时都要建立一个评级标准,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引导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可持续发展。
图9 多元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因材施教,适当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差异化教学。针对高层学生,教师应加强其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实习中引入先进的钳工技术,帮助高层学生获得更高水平的知识;中层学生可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实习,同时教师可准备一些比中层学生水平稍高的实习内容和任务,以提升学生的研究积极性;低层学生则应以基础技能为主,并添加相关体力训练,提升低层学生的体力水平。另外,学生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学生能力的变化而转变,教师可酌情加以调整。通过这一分层化实习模式,针对不同基本情况的学生开展“导—教—学—做—拓—创”实习教学,使其达到最近发展区,提升学生整体钳工实习水平。
图10 分层教学、梯度评价
通过“一、二、三”策略实施,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己任,将各学科之间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在教学实施中采用理实一体,学科互融、师生全面互动、直观多元、合理有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多方位、全面提升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终身发展能力、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持续提升实践能力和思考力。实施后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潜能被挖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尊重个体、允许差异的存在,对于不同学生的发展用欣赏、鼓励的教育态度,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自律性、增强了学习效果,强化了团队凝聚力,进一步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问卷星,调查结果见表2所示。
表2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分析表
调查结果显示,通过策略的实施,学生学习钳工的主观意识明显增强,自主学习的意愿和学习潜能逐步提升,思考问题的方式日趋成熟。
2.优化教学资源,学生创造力得到有效提升。学生主动积极掌握课程专业知识,实现专业教学质的飞跃,在教学中,利用学校和校企单位一切资源,创设有利条件,做到有教无类,使每位学生的创造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策略实施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宽度和深度都得到有效拓展,学生的创造力有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思维方式转变,心智技能提高。教师在教学上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的思维也一样,既可以是发散的,也可以是收敛的,思考问题可以是常规正向,也可以逆向和转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养成求异的习惯,学会变通,在策略实施后,大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尝试寻找多种解决的方法或路径,思维方式转变有助于心智技能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且互相促进的,心智技能是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
(2)弘扬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品质。创造力教育与工匠精神并行不悖,二者具有互相促进与体现的关系。以工匠精神的品质需求为内驱力,以学生创造力的教育为推手,促进二者的相互统一。当今职业教育,更多需要的是传承、融合与创新,切勿浅尝辄止、在工作中能够秉承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国家需要将制造转型为智造,工匠精神是坚定、踏实、严谨、专注、坚持、卓越......的代名词,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是提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学习有效性大幅提升,师生之间教学相长。通过实施,发现整个班级的学习实现教学共赢。老师不能只当“讲解员”、“评论员”、“仲裁员”,更多的是要做好“导航、导游、导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有效学习,不断收集相关信息资料,为自身的教学诊改提供依据。策略实施后,班级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很大幅度提升,老师学生教学相长。以下是相关数据分析,从小组到个人都有量的积累,质的飞跃。
图11 小组与个人数据分析统计
钳工是一个伟大的工种,发展至今,伴随时代的前进,不能仅套用原有的知识框架界定钳工的意义,而应从多个维度重新定义钳工的价值,传统上,学校课程一直关注内容的学习,但是来自多领域的大量研究表明,学生有必要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职业素养、学习策略四者之间保持平衡[3],教学设计精细化、课堂有效化、评价多元化,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拓展学生不同的潜能,培养学生个体在今后的人生中不断学习,把学习过程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思维过程,这种身心资源是一个人发展随时间推移始终必要且历久弥新的关键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对人真正的全面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