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与提升路径
——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

2021-04-26 10:57彭晓波
南方论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民主党派人士队伍

彭晓波

(东莞理工学院 广东东莞 523808)

我党历来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在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一道被誉为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统一战线仍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法宝之一[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对统一战线工作进行密集部署,先后召开了6 个重要会议、下发了包括新时期统一战线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等9 个法规文件。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指明了方向[3]。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党外代表人士是重点关注对象。其中,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具有数量多、层次高、见识广、能力强等特点,当属重中之重。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培养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小而言之,对高校凝聚人心、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总而言之,这是协调社会关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大而言之,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然要求。

作为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东莞理工学院(以下简称莞工)于2018 年作为唯一的地方院校代表,在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大会发言,同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 年7 月成为全省唯一一所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同年在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位列第188 位、在中国理工类院校排行榜中位列第65 位。近年来,莞工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信任知识分子,努力为广大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事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政治上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学术上有显著成就的党外代表人士,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汇聚强大力量。本文拟结合莞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实际,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际数据分析,提出当前加强地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相关思考,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推动地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一、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现状

根据《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党外代表人士是指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作出较大贡献、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士。其标准是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为便于分析,本文中所指的莞工党外代表人士主要是指担任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职务的党外人士,担任各民主党派市委委员以上人员,学校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副主委以上人员,市知联会副会长,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党外人士等。

(一)莞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基本情况

莞工现有教职工1600 人,其中中共党员1080 人,占比67.49%;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138 人,占比6.62%;群众382 人,占比23.89%。学校有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等7 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及校知识分子联谊会(筹备中)。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84 人,占比60.8%。现有党外中层干部24 人,占比17.6%。担任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副主委以上职务的人员有30 人,其中担任市委委员以上职务的人员有17 人。在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中担任市知联会副会长有1人,担任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有14 人(其中市政协副主席1 人,常委4 人;市人大常委1 人)。

(二)近三年莞工党外代表人士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莞工党外代表人士积极参政议政、服务社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既扩大了学校影响力,又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党外代表人士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共59 人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获得市级以上奖励21 次(表1)。政协委员在市政协大会台上发言情况详见(表2),他们共计向省、市提交了62 条提案,其中4 条是省级领导督办提案,10 条是市级领导督办提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们又助力政府为科学防控精准施计献策,共有2 份调研报告分别被中央级内参——《行政改革内参》和人民网采用。有1 篇建议被报送至所在党派中央调研部,7 篇建议被报送至各所在党派省委会,3 篇建议被报送至各所在党派市委会和市委统战部,2 篇提案作为所在党派的集体提案提交到市政协办理。此外,他们还联合各党派市委会和市知联会,共同发出倡议书,发动全市党外人士共同助力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举办了毕业生网络招聘会(民主党派专场)。

表1:莞工党外代表人士和基层组织获奖情况统计表

表2:莞工政协委员在市政协大会台上发言情况统计表

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莞工党外代表人士在参政议政、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从学校党委拟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影响力大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这目标来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数量逐渐减少,后备力量不足

本文所提的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是指在各民主党派市委会中担任副主委以上职务、在市人大、政协担任常委以上职务的人员,及学校中层正职及以上的党外干部。目前他们的平均年龄是54.3 岁。在未来5 年中,将有近一半人到届或到龄退休。但现时70 后、80 后党外代表人士中,具有代表性、影响力强的人物数量少(表3),特别是能担任市委主委、政协副主席以上职务的人尤为缺乏。学校现有的138 名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的平均年龄是49 岁(表4),年龄在55 岁以上的有34 人,占24.5%;年龄在50 岁以上的有78 人,占56.5%。50 岁以下的中青年民主党派人士及无党派人士的人数少于总人数的一半,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将慢慢显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成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或无党派人士同成为中共党员一样,需要经历严格的考验。在学历、从事的行业、家庭背景、海外关系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往往是刚性的,如达不到条件,则无法吸收。从表5 可以看出,虽然每年各党派都有下达发展新成员的目标,但是个别党派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发展对象,就没有吸收新成员了。另一方面参政党不同于一般的群众团体,党外代表人士被物色和培养的起点较高,不能追求数量和规模,必须要具备“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基本条件。

表3:莞工党外代表人士综合情况表(单位:人)

表4:莞工各党派成员及无党派人士平均年龄统计表(单位:岁)

表5:莞工近三年发展民主党派成员及认定无党派人士统计表(单位:人)

(二)70 后、80 后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素养需要不断锤炼

莞工70 后、80 后的党外代表人士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他们中大多数人正是因为有了自身的学术成就而得到较为广泛的群众认可。然而,虽然他们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但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思潮泛滥,造成他们当中部分成员价值观念多元化,甚至有政治意识比较薄弱的情况发生。他们参政议政热情高,但缺乏方向性的交流和指导,经验不足,使得反映的问题没有被及时采纳,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时被忽略。虽然相应的专业领域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缺乏较为深入的社会调研以及在艰苦环境和复杂条件下的工作锻炼。因此,要发挥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就必须在学术专业基础上发展其综合素质,培养其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帮助他们实现从学术性人才到政治性人才的角色转变,而这是一个需要不断锤炼的过程。

(三)部分二级党组织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总的来说,莞工党委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在前瞻规划、顶层设计、综合统筹、过程管理等各方面不断完善,但目前学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用力不均、基层弱化的情况。部分二级党组织中存在这样的认识:要尽量把优秀人才吸引到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来,加强执政党的队伍建设,而没有意识到同时需要把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以起到带头模范作用的重要性(把部分优秀人才留在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建设之外的学理性分析将另文著述);有的认为一些老师加入了民主党派,是本部门的党务工作做得不够的表现;甚至有的认为统战工作只是学校党委和统战部的工作。他们没有深入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意见》(中发〔2019〕22 号)提出的“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推进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高组织发展质量”的要求,没有充分认识到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工作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长期存在和健康持续发展,忽视了新时代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四)党外干部外推选拔机制有待完善

高校汇集了大量的党外代表人士,也是向地方政府输送党外干部的重要源头。学校每年派出参加地方各类培训班的党外干部都占了不少的比例,但在培训后成功外推的党外干部却非常少。一方面,地方政府公务员机制和高校事业单位体系交流使用制度衔接上不够畅通。学校通过招聘、竞聘等方式选拔出来的党外中层干部缺少相应的职务、职级台阶,难以让地方认可。另一方面,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有自身的成长特点,培养周期要比党内干部长得多,其专业性、学术性及代表性的沉淀要经过数十年时间,所以年龄一般偏大。因缺少相应的职务、职级、年龄偏大而造成使用受阻,影响了目前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职安排。即使是非常优秀的党外干部也很难受到地方政府提拔重用,这无疑大大降低了他们的积极性。

(五)党外代表人士履职情况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党外代表人士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骨干,又是参政党的一员。他们既要完成学校的本职工作,又要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责。党外代表人士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人大、政协及党派内的社会工作。他们通过这些社会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虽然《条例》规定要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日常管理考核,但目前高校人事考核工作普遍是按完成本职工作情况来评价,对党外代表人士的民主监督、社会服务、参政议政等方面的内容尚未纳入到评价体系中。甚至有些党外代表人士在兼职党派工作时被误认为影响了本职工作,在学校绩效评价、考核评优过程中受到影响。党派工作没有纳入到学校绩效评价体系中,使人误认为党派工作干多干少一个样。这样时间一长,就使他们缺乏工作主动性。

三、地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提升路径

从莞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来看,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必须从发现、培养、使用、管理全程一一检视,要提高政治认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改进薄弱环节,通过切实措施加强机制体制建设。

(一)多措并举,多方物色和发现党外人才

发现是选人用人的第一道关口,要注重建立党外代表人士资料库,加强人才信息交流,实现人才选拔的宽领域、广覆盖,保障后备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首先,将物色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前移,对新进政治面貌为非中共党员的教职工,一办理进校手续就及时录入信息库。组织部、统战部与二级党组织、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密切联系,合理配置学校的政治资源。既要保证中共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正常发展,把优秀的知识分子发展为中共党员;又要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做好组织发展工作,积极向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推荐一部分优秀党外知识分子。其次,建立新进党外教师数据库。要求新进非中共党员教师均要到统战部报到。统战部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党外青年人才数据库,通过零距离了解接触,提前发现优秀青年人才。再次,在每学期的党派工作会议上通报各党派基层组织成员发展情况,定期研讨组织发展工作,调动民主党派干部和骨干成员注意发现举荐党外优秀青年人才。在活动和日常中考察党外人士。每年结合干部年度考核、人事调整、公开选拔等工作,将考察入围、初始提名、民主推荐得票靠前、年度考核优秀的党外干部纳入重点培养范围,把表现优秀、综合能力强的党外干部放到一线岗位,在经受实践锻炼后及时提拔使用。最后,让各党派基层组织轮流承办统战方面的大型活动,在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中,观察他们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领导能力。

(二)强化政治引领,筑牢共同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不仅要增强责任意识、配强工作力量,还要改进工作方法,学会同党外知识分子打交道特别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4]高校党委要牢牢把握主动权,扎实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一要搭建共识教育平台。坚持把对党外优秀青年人才的教育培养纳入干部队伍培养总体规划、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通过青年教师培训、中青班培训等,不断提升党外优秀青年人才的综合素质。二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注重发挥好举旗人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的作用,有效实现对广大党外人士的团结、教育和服务。三要融入实践活动。积极搭建他们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平台载体,组织类似 “统战议政”“同心论坛”等活动,让党外人士通过“自己讲、讲自己”的方式,由听众变主角,从他觉变为自觉,真正实现他们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学校决策的内心认同,从而找准自身服务、发展的着力点。

(三)履行主体责任,切实提供制度保障

做好新时代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归根到底要通过制度建设,使得各二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切实履行好各自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提高各项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高校党委首先要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将统战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工作考核内容、纳入宣传工作计划、纳入校党校的重要学习内容。要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党外后备干部数据库。其次,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好分内事、种好“责任田”[5]。党委书记、校长要率先垂范,带头高频次参加统一战线的活动,认真听取党外教职工意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每位校领导要定点联系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党外代表人士,做党外代表人士的挚友、诤友,凝聚共识。再次,根据《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规定,制定学校基层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在各二级党组织设立统战委员,并将统战工作纳入二级党组织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党政班子工作考核内容,构建起大统战的工作格局。考核二级党组织建设时,不但看培养发展中共党员的质量和数量,还要看培养党外代表人士的质量和数量。最后,考核和评议二级党组织负责人时,要把有没有统战意识、懂不懂统战政策、会不会做统战工作等作为其中一个重要考核指标。让二级党组织负责人进一步明白,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和使用,与加强中共基层组织建设同等重要。

(四)加强培养锻炼,畅通成长发展渠道

高校党委要积极为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铺路,有意识安排社会实践,通过多岗位锻炼、深入社会考察调研等有效方式,为党外代表人士和后备队伍的成长提供平台[6]。在锻炼平台建设方面需尤为注意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注意选配德才兼备的党外代表人士担任二级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岗位的正职领导职务。“使用是最好的培养”[7],“一把手”岗位是干部成长不可缺的重要台阶。担任正职岗位,有利于党外干部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二是注意根据高校特点,探索中级职称与科级、副高职称与副处级、高级职称与正处级类似“同级管理”机制,跨越“行政职级”这个瓶颈,打通党外干部流通渠道。三是注意树立“培养为使用,使用促培养”意识。保证党外代表人士在学校行政领导干部轮岗交流、挂职锻炼计划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使其在多个岗位接受锻炼,丰富阅历。与地方组织部、统战部加强联系,对素质好、年轻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共同选派到企业和镇街挂职锻炼;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条件比较成熟的党外代表人士,共同选派到市直机关单位挂职锻炼。争取把更多的党外代表人士推荐出去,使之能起到安排一批人,影响带动一大片的作用。四是注意搭建导师传帮带平台。帮助青年党外代表人士和新加入党派的优秀青年人才快速成长。遴选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作青年党外代表人士的导师,由导师手把手传授工作经验和个人心得,共同撰写参政议政的提案和统战理论研究论文等;指派专人作为新加入党派的优秀青年人才的导师,帮助青年党外人士走近组织、融入统战,逐步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健全评价机制,增强政治责任感和荣誉感

马克思说过:“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突出管理重点,丰富管理形式,明确管理责任。要进一步强化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管理,尤其是评价制度的建设。高校可从三个方面做好这项工作:第一,加强与地方有关单位的沟通,建立学校、市委统战部、各党派市委会、市政协、市人大联动机制,及时了解学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履职情况。第二,丰富管理形式,坚持正面鼓励,强化激励机制,探索运用个人述职、民主评议、定期举行评先评优等方式。在评先评优后,及时奖励表彰,对履职工作表现突出的民主党派和团体、优秀的党外人士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将评选结果作为党外代表人士推荐、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第三,明确管理责任,推动各部门和党外代表人士所属的党派团体、二级机构共同管理,并由学校统战部、人资处牵头,探索建立党外代表人士履职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其民主监督、社会服务、建言活动情况及现实表现进行评价。党外代表人士只有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政治身份充分认可、认同,并将其视为一种政治责任和荣誉时,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得高效、切实履职成为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

四、结语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做好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的时代命题。只要各地方高校党委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好了,就抓住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关键;只要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骨干带头和示范作用,广大党外知识分子为主的统一战线就会更好地为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为地方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就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民主党派人士队伍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新媒体时代民主党派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路径探析——以呼和浩特市民主党派为例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履职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WHEELS IN MOTION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同声遂相应 同心自相知——忆与民主党派同志在合作共事中结下的深情厚谊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