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莉
摘 要:芥川龙之介被文学界称为“鬼才”,其小说创作技巧、构思独具匠心。本文立足于日本近代第一部近代文学评论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对人物塑造要求真实的主张,分析了芥川小说《蜘蛛之丝》中的代表恶的犍陀多和代表善的佛世尊。其中,芥川笔下作恶多端的犍陀多会做好事,悲天悯人的佛世尊也有伪善的一面。总结出《蜘蛛之丝》中对人物塑造充满了真实性,突出了人性中善恶的共存的特点。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蜘蛛之丝》;坪内逍遥;《小说神髓》;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3.079
0 引言
芥川龙之介(1892~1927)出生于日本东京,是日本大正时期最重要的新思潮派代表作家之一。芥川创作出了许多杰出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以短篇小说为主,共有148篇,此外还有评论、诗歌、随笔、散文、游记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对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作品研究,研究者都承认其作品中揭示的“利己主义”,例如郑扬(2019)《浅谈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利己主义》、元金香(2013)《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看利己主义》、李晓霞(2014)《试析芥川龙之介作品对利己主义的批判》等。也有学者对《蜘蛛之丝》中的利己主义进行研究,如姜雪娇(2018)从人物塑造方法分析了《蜘蛛之丝》中的利己主义,可见芥川小说中人物的塑造也有着其独到的见解。坪内逍遥《小说神髓》中认为小说主要描写的就是人,以人为中心,要求小说中的人物塑造要真实。潘文东(2013)提出过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虽然没有使用现代的学术语言来进行说明,但是其思想是具有进步性的,《小说神髓》的内容也与现代的一些学术理论有相似之处。由此可见,《小说神髓》中的文学理论是不过时的,而笔者认为芥川的人物塑造也有其真实性。何英(2016)阐述了芥川短篇小说的写作技巧:“从选材的角度来看,芥川龙之介对历史小说的‘故事新编归功于选取本身具有传奇色彩的‘老故事并结合奇特的叙述技巧的完美结合”“从布局的角度上看,芥川龙之介对小说结构设计的精心程度达到了呕心沥血的程度,并且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在修辞技巧上,引入美术学中的构图原理和传统的意象表达相结合,使小说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在叙述上,以冷静的描写结合犀利严厉的点评,揭示真实的人性并且点明题意”。从芥川的短篇小说在选材、布局、修辞以及叙述的写作技巧是肯定的,此外小说主要围绕人物、故事、情节展开,芥川的人物塑造也有其独到之处。因此,下文围绕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蜘蛛之丝》为中心,用坪内逍遥《小说神髓》的理论观点分析小说中人物塑造的真实性,探析芥川人物塑造的特点与技巧。
1 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
坪内逍遥(1859-1935),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是日本的戏剧家、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他于1886年写了日本近代第一部近代文学评论《小说神髓》是日本近现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理论著作。他为实践自己的主张而用写实主义手法于创作了写当代学生生活的长篇小说《当世书生气质》,成为明治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
《小说神髓》分为上下卷,其中上卷写了关于小说的理论性、概念性的问题,下卷写了关于小说写作的技巧、方法。坪内逍遥在《小说神髓》中指出小说是所有载体中最优越的,小说不仅有记录和评论人生、消磨时光的直接的裨益,还有能够使人品味高尚、使人得到劝奖惩戒、正史的补遗、构成文学的楷模等间接的裨益。坪内逍遥在《小说神髓》说过小说的目的就是供人娱乐能够使人产生“文心”(美妙的情绪)。坪内逍遥在《小说神髓》中最关键的理论性的观点体现在“小说的眼目”这一节,其中有提道“小说的眼目,是写人情;其次是写世态风俗(坪内逍遥,1991:47)”。原文中,所谓“人情”即人的情欲,也就是指所谓的一百零八种烦恼。《小说神髓》中就列举过曲亭马琴《八犬传》中塑造的八犬士的人物形象只是由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这八种德目进行完美拟人化得到的傀儡的例子,并且坪内逍遥认为这部小说虽然能够达到其惩恶扬善的目的,但是由于其强制加入了许多自己的主观想法塑造的人物并不真实。那么,小说中什么样的人物塑造才算是真实的呢?坪内逍遥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尊敬圣人是因为圣人并不是因为他是天生的、完美的没有情欲、烦恼的人,而是因为他能够克制这些会让人堕落的情感,能够自律地不去实施这些丑恶的行为,才能够成为圣人被人们所尊敬。也就是说,小说中人物行动与内心是相反的,矛盾的才是真实的。潘文东(2010)也指出坪内逍遥《小说神髓》主张描写人内心的“真实”、人性的“真实”。因此,能够客观地描写出人物内心的真实活动才是坪内逍遥所主张的现实主义。坪内逍遥指出小说的中心人物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可以是善良友善的,也可以是奸邪恶毒的。但是在选择塑造一个邪恶消极的主人公时,也必须创造一个能与之相对照的和善驯良的主人公。因此,下文将通过芥川《蜘蛛之丝》主人公的人物塑造分析其真实性。
2 《蜘蛛之丝》的人物塑造
《蜘蛛之丝》里面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代表恶的犍陀多;另一个是代表善的佛世尊。郭林秀(2010)指出芥川龙之介《蜘蛛之丝》的思想内涵是在批判人类利己主义的丑恶。因此,从《蜘蛛之丝》表达的主旨是揭露了“利己主义”的这一观点来说《蜘蛛之丝》的主人公是代表恶的犍陀多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当然代表善的佛世尊就是与之相对照的主人公。于是,下面将会通过坪内逍遥《小说神髓》中要求小说人物的刻画要真实的主张对代表恶的犍陀多和代表善的佛世尊的人物塑造进行分析。
《蜘蛛之丝》讲述了佛世尊在极乐净土的宝莲池畔看见一个叫犍陀多的男子在十八层地狱里受苦挣扎。佛世尊因为想起大盗犍陀多曾经有放过一只蜘蛛的善举,所以取来莲叶上的一缕蛛丝放到地狱来救他出地狱。犍陀多看见蛛丝后,抓住蛛絲向上攀爬。但是由于地狱与净土之间路途遥远,在犍陀多爬累了,打算休息的时候,看见数不清的罪人跟着自己的蛛丝爬了上来。犍陀多因害怕这根蛛丝无法承受众人的重量,打算宣告蜘蛛丝的所有权,但是就在此时蛛丝断裂,他坠入了深渊。佛世尊在宝莲池畔看到这一切露出怜悯之色,随后便离开了。
首先,在文中犍陀多是一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大盗,但是就是这样品行低劣、行为恶毒的坏蛋也会犹豫是否要踩死一只蜘蛛。甚至,犍陀多在一番思考以后,以蜘蛛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认为很可怜就放弃踩死蜘蛛。犍陀多这种人物性格看起来显得颇有矛盾,但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塑造得很真实。刘远(2014)认为“人性是复杂的,善恶并非泾渭分明”,猜测过犍陀多或许是迫于生计而杀人放火。所以站在《小说神髓》中人物塑造的真实性(行为与内心的矛盾)看,对于从犍陀多作为强盗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与犍陀多产生怜悯、放过蜘蛛的矛盾行为能够确定的是犍陀多这个人物充满真实性。因此,犍陀多这个在十八层地狱的底层里受罚的罪大恶极的坏人偶尔动过那么一次恻隐之心也是合乎情理的。后面犍陀多在攀爬蜘蛛丝时,由于筋疲力尽决定喘口气休息,但是此时却发现后面有数不清的罪人跟着他攀爬这根蜘蛛丝,他怕蜘蛛丝承受不住那么多罪人的重量,自己又会重新的坠入地狱,于是他自私地不允许别人攀爬这跟蜘蛛丝,准备宣告自己对这根蜘蛛丝的所有权。从前文可知这根蜘蛛丝是佛世尊放到地狱里的,虽然是因为犍陀多放过蜘蛛的原因,但是这根蜘蛛丝并不属于犍陀多。因此犍陀多因为自己是第一个发现并攀爬这根蜘蛛丝的人就直接地占有了这根蜘蛛丝不许别人攀爬的行为是自私自利的。当然,对于无恶不作的犍陀多来说,做恶才是应该的。一时的善心压制不住长久以来恶的行为的延续。这种自私的举动又与前面放生小蜘蛛的善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直接的体现出芥川笔下自私自利的犍陀多这个人物塑造的真实性。
其次,文章中佛世尊在极乐净土的宝莲池畔看见犍陀多在地狱里受难,发现穷凶极恶的大盗贼犍陀多虽然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曾对一只蜘蛛动过恻隐之心,放了蜘蛛。因此,佛世尊给了犍陀多一条能够爬上极乐世界的蜘蛛丝。其实,我们能够发现对于犍陀多所做的泯灭人性的坏事来说,他放蜘蛛一条生路只是一件微乎其微的善事。佛世尊能够因为他做了不值一提的善举而给他得到救赎的机会。或许是因为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让造了许多的恶业的犍陀多,有去往极乐世界的机会。佛世尊给予犍陀多机会,但是犍陀多却没有好好把握,最后由于自私而失去了。即使如此,佛世尊对于犍陀多自私自利的卑劣行为而再次坠入地狱这件事只感到怜悯。佛世尊愿意给罪大恶极的人机会,只要他曾经做过一丝半点的善举。从此可以看出佛世尊是一个怀有慈悲之心的佛。但是,佛世尊也并不是一个纯粹善良的佛。因为佛世尊是因为一个偶然的缘由才给予犍陀多机会的,如果佛世尊看到的是别人呢,所谓的佛世尊却无法实现众生平等。地狱里无数的罪人真的从出生到成年到最后到地狱,这漫长的一生中连一丝一毫的善举也没有做过吗。这种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是佛世尊没因为其他的罪人做过好事而给予机会。佛世尊只在自己散步时,在这种及其随意的情况下看到犍陀多受苦才给予犍陀多的怜悯、帮助。佛世尊也许是一时兴起,并不是真的想普度众生。佛世尊因为犍陀多微不足道的善举给了到达极乐世界的机会与《孟子·梁惠王上》中的《齐桓晋文之事》中齐王一样。齐王看见有人准备杀牛祭钟,见牛恐怖战栗的样子可怜心感可怜,便命人改杀羊,孟子就说他只看到了眼前的事物这件事。可以说佛世尊这种行为与齐王都是只看到了眼前的事物。因此,佛世尊的善良与伪善的行为可以说是直接的体现出了芥川人物塑造的真实性。
无论是代表恶的主人公犍陀多和代表善的主人公佛世尊都拥有芥川龙之介所设定的善恶共存的两面性。作恶多端的犍陀多也会做好事,慈悲为怀的佛世尊也有伪善的一面。可以看出芥川龙之介小说《蜘蛛之丝》中对主人公的人物塑造充满了真实性。
3 总结
通过上文中《蜘蛛之丝》的主人公的分析,犍陀多的恶行与善举,佛世尊的怜悯、善良与伪善都是充满了矛盾的行为。因此,笔者认为芥川龙之介《蜘蛛之丝》在人物塑造方面符合坪内逍遥《小说神髓》中主张的小说中的人物塑造要“真”的观点。芥川笔下的人物不是扁平的而是立体的,善恶共存的人物。其中,恶衬托善,善反映出恶。本文通过理论与文本的结合,使之能够更有说服力。当然,依然缺少一些相关的资料,而且现有的《小说神髓》译文由于年限久远,有些翻译不太容易理解。笔者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分析解读芥川文学有着深远的意义,是一个值得挖掘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芥川龙之介[日].芥川龙之介全集(第一卷)[M].郑民钦,魏大海,侯为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2] 坪内逍遥[日].小说神髓[M].刘振赢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47.
[3] 潘文东.真实与人情:坪内逍遥《小说神髓》理论评析[J].外国文学评论,2010,(01):29-37.
[4] 刘远.极乐与地狱的距离——读芥川龙之介《蜘蛛之丝》[J].名作欣赏,2014,(17):154-155.
[5] 郭林秀.试论芥川龙之介小说《蜘蛛丝》中的思想内涵[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11):181-182.
[6] 潘文东.《小说神髓》中的读者意识[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5):18-19+32.
[7] 何英.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的写作技巧剖析[J].武夷学院学报,2016,35(07):59-62+66.
[8] 姜雪娇.从人物塑造方法看芥川龙之介作品的利己主义——以《蜘蛛丝》和《鼻子》为例[J].北方文学,2018,(02):120.
[9] 郑扬.浅谈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利己主义[J].北极光,2019,(04):18-19.
[10]元金香.從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看利己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4):52-54.
[11]李晓霞.试析芥川龙之介作品对利己主义的批判[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1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