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难的事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是看人识人。汉语中有不少涉及人心的成语,如心怀叵测、别有用心、心术不正、口是心非等,可见人心深奥难测,识人知心之难。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需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所以,古往今来,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看人识人都是时时刻刻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很早就有看相识人的习俗,有文字可考的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主要流行于宫廷贵族,属“官学”,至两汉时已基本成形,之后便迅速蔓延开来,史籍中与之相关的记载比比皆是。
据说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相貌奇特,“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也正因此,善于识人的吕公毫不犹豫地将女儿吕雉(即后来的吕后)嫁给了尚任亭长(类似村长)的刘邦。
古人留下了很多看相识人的方法,如庄子的“‘九征识人术”、吕不韦的“八观六验”、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张居正的《驭人经》、冯道的《荣枯鉴》,还有四库全书中所收录的《太清神鉴》《玉管照神局》《月波洞中记》《人伦大统赋》等。
如果说近代中国最善于识人者,估计很多人会想到曾国藩。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一个普通的耕读人家,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曾国藩一生将为政以耐烦作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洁,切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忠谋政、礼治为先,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毫无疑问,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清末外有列寇横行,内有太平軍造反,曾国藩受命于危难之际,以自己的做人为官之道、知人善任之才,招揽天下才俊,为己所用,挽狂澜于千钧一刻。
据说李鸿章曾向自己的老师曾国藩推荐了3个年轻人,曾国藩从他们在庭院里等候时就开始暗自观察。后经过一番交谈,曾国藩让口才最好的人任有名无权的虚职,让规矩老实的人任管理钱粮马草的同知,让仰头看云、表达直率的人去军队效力,且着重培养。
谈及原因,曾国藩说:“第一个人在庭院里等候时便用心打量室内摆设,虽然他侃侃而谈,但很多东西不甚精通,只是投我所好,可见此人善于钻营,不足以托付大事;第二个人沉稳有余、魄力不足;第三个人不浮躁,从容淡定,面对显贵,很有主见,能不卑不亢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正是少有的大将风度。”曾国藩说的第三个人,正是后来战功煊赫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曾国藩的幕僚多达400余人,涉及文学、算学、天文、机械、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这些幕僚在进入曾府时大都经过曾围藩的仔细观察。《清史稿》中说,曾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曾国藩的日记就记录了自己是如何识人的,“观人当就行事上勘察,不在虚声与言论;当以精己识为先,访人言为后”是其中的精华。这说明曾国藩对人判断的有效性,来自精神气概而非具体的五官相貌。他不但从精神气概上观察人物,还十分留意各类人物的风评,并且一一记录在案,待到面晤,再作综合判断。他强调观察人的言行、表情和态度中所流露出的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再通过对世事人生的体验,归纳判断此人的前途和命运。
据说《冰鉴》(收藏在《曾国藩绝学》丛书中)就是曾国藩总结其用人心得的一部著作。“冰鉴”一词取其以冰为镜、明察秋毫、知面知心之意,它将《易经》学、骨相学、心理学、人才学、谋略学融为一体,通过对一个人外在的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七方面的观察与总结,进而深层次地推测其思想、信念、意志、行动力、气质、能力、性格特点以及处事风格,然后量才而用。
其实,人际关系的自动筛选从孩提时代就已悄悄开启,不管是玩耍、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你喜欢、欣赏的人,自然会靠近;你腻烦、厌恶的人,自然会疏远。用老祖宗的话来说,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用专业术语来讲,就是心理学中的“吸引力法则”。学习看人识人,是为了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肝胆相照的挚友,远离阻碍你成长、进步的人,同时观人鉴已、择善而从、见贤思齐,进而改造自我,走向成功。
(《北京晚报》)
修炼看人、识人、鉴己的智慧,以下好书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