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手机APP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不仅能一直跟踪你的手机使用轨迹、确切位置信息,甚至手机相册里的照片,它也有办法在后台修改或者删除。而这居然都是经过你默认同意的。为何所有手机APP都想访问你的通讯录?
明明只是单纯想为航班在线选个座位,平台却悄悄公开了你的姓名和头像。一款普通的浏览器,除了储存,居然还需要开启定位和电话权限,否则就会被强制退出……
这些只是明枪,更难防的是暗箭。一些手机APP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不仅能一直跟踪你的手机使用轨迹、确切位置信息,甚至手机相册里的照片,它也有办法在后台修改或者删除。而这居然都是经过你默认同意的。
为何所有手机APP都想访问你的通讯录?
20款手机APP,17款想要通讯录权限
为了解开疑惑,记者下载了较为常用的20个手机APP,涵盖社交、搜索、娱乐、出行等领域,做了一次测评,看看软件对通讯录权限的需求究竟泛滥到了什么程度。
从手机的权限管理界面可以看到,在测试的20款常用手机APP中,其中17款手机APP都涉及到了通讯录权限,大多都只是“读取联系人”,但百度网盘、微博、微信等3款手机APP则更进一步,其通讯录权限还包括“新建、修改、删除联系人”一项。
这些细分权限是用户无法手动进行关闭的,一旦打开了某项权限,该权限内所包含的更多细节也都一并默认了。从出行安全的角度来说应对紧急情况,需要通讯录权限尚且情有可原,但在新闻类APP中也出现了通讯录,则显得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2018年,31岁的辽宁本溪人刘先生在注册使用今日头条APP时发现,此前并未授权读取自己的手机通讯录,却被推荐了通讯录里好友的賬号。随后,刘先生又在一个通讯录为空白的手机上再次登录今日头条。这一次,原手机中通讯录好友的账号依然成功推荐给了他。由于未经授权被读取隐私,刘先生觉得被侵犯了。之后,刘先生一纸诉状,将今日头条运营方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赔礼道歉,并支付精神赔偿金1元。
权限滥用,只为用户画像
在日常生活中,偶然提到某某物品,结果很快就在电商平台上看到了相关的推荐,无论你之前有没有搜索过。
在这样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掌握信息就意味着掌握了“金矿”。这也造成了手机APP获取更多用户信息的时候,早已不再基于服务的必要性,而是成为了一种商业趋势。通过不断给用户的社交关系、日常习惯以及消费行为等信息贴“标签”,最后汇聚成的就是每一个人的用户画像。
企业有了用户画像,所有的短视频、信息流都能以最精确的方式触达用户,而不用再拐弯抹角寻求可能的受众。当然,也包括为你个性化定制的广告。
在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内存优化大师”“超强清理大师”“智能清理大师”“手机管家PRO”等APP被点名。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的专家进行了监测,在一款小说阅读软件里,正常阅读过程中出现了“安全清理”提示,工作人员点击后,下载安装了一款叫“内存优化大师”的APP,自动清理过程中又继续蹦出“清理手机缓存”提醒,点击后,手机又下载安装了“超强清理大师”。
不断“提醒、下载、清理”,同样路径接力重复,手机上接着又安装了更多软件。进行测试后发现,这些APP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清理手机垃圾,实则在不断偷取手机里的信息。工作人员提示,这些数据信息会对老人们进行用户画像,给他们贴上“容易被误导和诱导”的群体标签。一些带有欺骗套路的广告就会源源不断地推送到手机上,使得一些老年人上当受骗。
权限滥用的歪风,该刹一刹了
事实上,2017年7月1日实施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就明确表明,软件不得调用与所提供服务无关的终端功能,未经明示且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实施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等。
2019年底,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曾发布《公安机关开展软件违法采集个人信息集中整治》一文。文章表示,从2019年11月以来,查处整改的违法违规APP及其运营的互联网企业达100多个,针对的正是APP违法违规采集个人信息的现象。
如今,类似的监管仍在升级。今年2月5日,工信部通报了26家存在违规调用麦克风、通讯录、相册等权限软件企业的名单,并对10款未及时按照要求整改的作下架处理。权限滥用的歪风,真的该刹一刹了。
(澎湃新闻网20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