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说后世造的大火箭“长征”号可以把月球车载到月亮上,“奋斗者”号深潜器可潜入大海万米之深,尤其是在袁隆平的稻田里看到他心心念念的“乃粒”,“宋应星”既惊讶又欣慰地连呼了不起:“太好了,天下人衣食富足,我无憾了!”
近日,央视文化类创新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明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的故事。节目末尾借助场景转换实现了时空跨越的景象,宋应星不仅见到了今天中国“上天入地”的科技成果,还和当代“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实现了跨越300多年的“握手”。可能很多人在中学历史考试时,都见过有关古代科普著作与作者的配对选择题,宋应星与《天工开物》便是其中之一。那么,宋应星到底是谁?《天工开物》在中国科技史上又占据着怎样的地位?袁隆平为什么要和宋应星“握手”?
宋应星是谁
公元1587年,家住江西奉新的宋国霖迎来了第三个儿子的降世。9岁的大儿子名叫应昇,5岁的二儿子名叫应鼎,这个新生的孩子被起名为应星。
宋家祖上自元明之际在奉新定居后,靠经营土地和农副业发迹。到了宋应星的曾祖父宋景那代,开始通过科举入仕。宋景在世时身居要职,死后还被追赠吏部尚书,宋家也成了当时奉新的名门望族。到了宋应星这一代,家中已不似祖上那般显赫。宋应星自幼聪颖好学、兴趣广泛,对诗、乐、画、天文、医药、弈棋等都十分热爱。他和兄长应昇一样,寄希望于科举入仕,走曾祖父宋景的路来重振家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二人同中举人。中举意味着一只脚迈入仕途,即使后续的会试不中,举人也有直接做知县、学官的机会。但宋家兄弟的志向并不止于此,同年秋天,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京城(北京),准备参加第二年春天的会试,但兄弟俩都没能考中。此后,他们又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天启年间、崇祯初年六次参加会考,都以失败告终。崇祯五年(1632年),宋应星的母亲去世,他在守孝期满后,决意不再参加科考。
对宋应星来说,几次赴考并非全然无获。每次由南到北的旅程,给了宋应星开阔视野、广积见闻的机会。他游历多省,沿途在田间作坊调查,这为后来的写作积累了不少心得。后来,在哥哥宋应昇、友人涂绍煃的支持与鼓励下,宋应星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都记载下来,写出了《天工开物》。晚年回到家乡后,他耕读持家,把书中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教授给乡邻,继续福泽百姓。
“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明代是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不仅继承了宋元以来的经验成果,还传入了国外的技术和作物,生产水平大大提高。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正是一部系统介绍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巨著。
在《天工开物》中,宋应星不单是在记述实用知识,字里行间更显露出对实学的推崇,批判那些瞧不起劳動者的人。他这样写道:“纨绔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意思是,那些纨绔子弟将农民穿的斗笠和蓑衣视为囚服,那些读书人也贬低农民,他们饱食终日,只知道食物的味道,却不知道食物从何而来。在宋应星看来,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所以,写这样一本实学之书就很有必要。
《天工开物》传到日本后,日本学者佐藤信渊根据此书提出了“开物之学”。后来,这本书流传到西方各国,被誉为是“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还写着一句非常有力量的话——“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六次科考落榜的失意并没有打倒宋应星。他在数次赶考奔波的所见所闻中,认识到工农业生产的巨大价值,于是他选择回归自然,走出了一条与当时的读书人不同追求的路。
节目中,当宋应星、宋应昇、涂绍煃在舞台中央豪爽地挥手,共同道出那句“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时,“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燃感扑面而来。燃感何来?正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所说:“每一次都落第而返,但对宋应星而言又是满载而归。”
饰演宋应星的李光洁坦言和宋应星“相见恨晚”,他非常喜欢这句“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我能感受到他豁达的自我性情和时代思辨,我希望能演出他的性格、思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
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带领观众从1961年湖南安江农业学校的一片试验田里启程,遇见立志让“稻子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每个人都可以在稻穗下乘凉”的袁隆平,而后穿越到300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的江西稻田,拜访同样为了“五谷丰登,物阜民康”而跋涉不止的宋应星。
宋应星也在撒贝宁的带领下来到300多年后的今天,见识了现代中国的“天工开物”:昔日,他从江西到京城得花上半年的赶考路,如今坐上中国制造的高铁仅需3个小时左右,若是坐上中国人自己造的C919飞机,则只要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当听说后世造的大火箭“长征”号可以把月球车载到月亮上,“奋斗者”号深潜器可潜入大海万米之深,尤其是在袁隆平的稻田里看到他心心念念的“乃粒”,他既惊讶又欣慰地连呼了不起:“太好了,天下人衣食富足,我无憾了!”听闻袁隆平少年时读过《天工开物》,最喜欢里面的《乃粒》(《天工开物》首篇),宋应星激动得热泪盈眶。于是,相隔300多年的袁隆平与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
其实,300多年后的人们不仅还在读《天工开物》,更是在继往开来的科学实践中,奋力续写更加恢宏而璀璨的“天工开物”。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感慨道:“宋应星、宋应昇和涂绍煃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组合,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团队是创新组合,屠呦呦女士和她的团队也是创新组合。这一个又一个组合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追梦人,始终秉持着用科技造福民族、造福世界的梦想,传承着深深地刻在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创新基因。”(《环球人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