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广播溯源与融合创新展望

2021-04-25 17:16颜春龙陈锐
中国广播 2021年2期
关键词:音频广播融合

颜春龙 陈锐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80周年纪念日前夕,第五届中国广播创新发展高端论坛暨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广播专业委员会2020 年会12月19日在重庆召开,论坛主题是“回顾与展望:百年广播新征程”。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广播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中科网联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阿基米德(上海)传媒有限公司等70多家单位的150余位专家、学者,重温人民广播的历史演进、发展成就与发展特征,聚焦新时代广播融合发展的理论话语和现实问题,关注防疫抗疫广播新现象及后疫情时代广播的发展新方向,围绕相关话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热烈探讨。

一、人民广播溯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忠实地记录广播走过的足迹,也给广播未来的发展提供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论坛主要从广播电台发展视角、技术与组织溯源视角、广播阅听视角对百年广播发展进行了回顾。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宝国作了题为《百年广播漫谈》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广播在20世纪曾为新媒体,也曾拥有自己的“新媒体时代”。在人类传播模式的迭代中,广播媒体不会消亡,更不能在全媒体时代缺席。广播学及广播学专业的发展始终与广播的兴衰息息相关,当下广播学建设要以人文基础、跨界能力和技术思维为人才培养路径;未来广播学专业要立足新时代新要求,根植声音本位,探索听觉传播规律,在媒体融合中实现广播学专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艾红红在线上作了题为《红中社、新华社与新华广播——基于技术与组织视角的人民广播溯源》的主题演讲,从技术与组织两个层面,梳理了人民广播从红中社、新华社到新华广播的史料线索。她认为,不能将新华社文字广播(明码电讯)与口语广播相混同,前者源于1931年11月7日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呼号CSR),后者发端于1940年12月30日成立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呼号XNCR)。早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内部电力设备缺乏状态下采用“一体两翼、一号两‘端”的技术设计和去科层化、跨部门协作的组织方式,打造了一种全新的以传播业务为核心、以传播目标为导向的网状组织架构,无形中开启了以无线电技术和设备为基础进行媒体融合的先例。

中国传媒大学学术期刊中心编审、《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副主编刘书峰做了题为《从广播史到收听史: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的广播史研究》的主题演讲,从收听史的角度,回顾了从全党办广播到“四级办”广播电视,再到新时代人民广播的历史实践。他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是广播史研究的出发点和目标,从广播史转向收听史,并不完全受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而是根植于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态势及广播史研究本身的内在逻辑。当前广播史研究以檔案、文件、报刊为主要史料来源,而以人民为中心的收听史的研究,则应在重视以上材料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听众个体的具体反映和社会反响。从这些史料字里行间中体现出的情感、态度、认识,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在更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视野下,重新认识、发掘史料的意义,从新的角度给广播史研究注入动力。

二、融合创新是广播发展的时代命题

当前,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广播媒体面临竞争与发展、改革与转型的命运抉择。百年广播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如何于危机中抢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如何抓住广播大融合、大发展的新契机,成为学界、业界共同面临的时代命题。

广播媒体音频创新成为此次论坛的热点话题,来自业界的实践经验给与会者带来极大启发。北京广播电视台广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伟做了题为《深度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音频创新研究》的主题演讲,他结合北京广播的创新实践,剖析了目前广播媒体的三大创新热点,即内容付费渐成重要商业模式、疫情之下直播带货异军突起和平台运营开启商业探索之路。关于广播媒体如何转型创新,他认为传统媒体要果断放下曾经垄断平台的主导思维,以服务者的姿态嵌入生态,与用户建立更为紧密的链接,与流量平台展开全方位合作,摸索并适应新生态的规则,成为流量平台的顶级合作者。他还指出,广播的未来在全面云化、创新服务、掌握用户。

音频内容生产与音频用户的对接正在受到业界关注并付诸实践。阿基米德(上海)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海滨做了题为《互联网音频的广播空间》的主题演讲。他认为,广播、音频是具有竞争力的细分领域,媒体转型要点在于海量内容对接海量用户的个性化推送。广播应确立以FM频点为基点、互联网化传播为核心的互联网战略:以现有的存量受众优势,实现向网络的有序拓展;高度重视内容的精品化、场景化以及图文音视的融媒体生产能力;将客户端视为频点流数字化的“发射塔”,重视全网平台多端的触达,不作茧自缚;引入用户参与内容生产,有效引导主播的生产能力形成矩阵式内容梯队;关注互联网技术发展,找到全新的商业变现模式,避免广播沦为互联网技术的边缘产业。

广播融合发展,除了立足自身转型创新外,还包括与视频的深度融合。安徽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张阿林做了题为《视频化:广播融合发展的新机会》的主题演讲,他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指出广播正面临千载难逢的融合发展机遇。在政策方面,“媒体融合”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到今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技术方面,5G时代的到来,广播切入新基建成为现实;在行业变革方面,广播电视须抓住5G的机会,才能在未来生存与发展。他认为,视频化使广播发展进入崭新阶段,改变了广播音频信息传播的“经典”传统形象,由传统单一的音频思维工作模式转化为“音频+视频”的“双语言”工作模式,一种“新广播”(即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广播)模式脱颖而出。他还表示,要充分发挥现有广播电视专业队伍和节目内容资源等的优势,着力建设“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具有显著广播基因的视频化直播演播室,打造垂直类广播视频化节目品牌,构建新广播新生态。

三、防疫抗疫与广播发展新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给广播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直播经济迎来爆发式增长。传统广播媒体纷纷加入直播带货大军,以一种全新方式弥补了疫情对线下消费的抑制,也探索了一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面对风口之尖的直播带货,除了热追逐也有冷思考,以助益于直播带货的长足发展。

扬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扬州经济音乐频率总监、播音指导石翔在分论坛上以《以声带货——融媒体语境下传统广播盘活突围微探索》对直播经济下广播新机遇进行了探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栾轶玫在题为《人设奴役与数字劳工——异化理论视角下的视听直播带货》的主题演讲中,从异化理论视角对直播带货中的主播、受众、媒介生态三个主体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理性反思。她指出,目前主播对商业的极度单一性追求,在打造人设的过程中渐渐地导致自我真实认知的迷失,进而为人设所奴役;受众的认知和行为深受全景化数字场景的影响,在直播上消耗大量的无效注意力。她表示,带货方中主播、MCN机构、直播平台的多方卷入造成生态失衡,供货方的“低价竞争”造成“低质”模式,从而造成媒介生态的异化。

在抗疫防疫期间,我国四级广播全面出动,广播的应急功能优势充分彰显,为打赢防疫抗疫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再次凸显了广播的不可替代性与蓬勃生命力。同时,后疫情时代广播的发展方向也成为本次论坛的热点话题。

“华人头条”总编辑卢文兴在题为《试论广播融媒体平台整合与变现策略》的主题演讲中表达了对广播未来发展的信心。他认为,目前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认知:广播无前途和广播前途无量,前一种思维触角仍停留在收音机层面,后一種思维和理念已切换到互联网界面。百年广播已从单一线下媒体升级为线上线下融为一体的新型传播平台,从受困于地域性有限性的传统端听众流失,正在转为拥有全球性无限性的网端用户。他指出,广播融媒体平台要认识“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新功能定位,经营者要跳出传统的先扩大平台影响力、后获取广告收益的发展路径,转到流量聚集与平台变现同步进行,打造富有创新性的能够满足各消费群体需求的产品供应链,增强自我造血机能。

广播发展新机遇不仅体现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广播机制上和广播媒体服务地方扶贫攻坚、经济发展中,更多地将体现在用好大数据,充分利用用户数据资源,发挥高校智库作用,助力传统音频和移动音频产业形成良性互动生态圈。中科网联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牛存有在《千亿+音频市场价值的皮书洞察》的主题演讲中介绍了正在快速崛起的音频市场,2019年音频用户规模达到6.53亿(较上年同期增长3.7%),市场规模升至1000+亿元左右。他指出,以广播电台、移动电台、移动音乐、有声读物、音频直播五大板块为基础,全场景生态音频市场的深化发展将为整个网络音频行业带来更多想象空间,将推动网络音频行业市场规模进一步增长。他对音频传媒融合发展的突破方向与突围路径也有深入的思考:一是打破“伴听”优势的思维惯性,主动寻求内容IP的“沉浸式”收听;二是打破在地属性的思维壁垒,主动探索打造顶流“合纵连横”;三是打破“空播”技术的单向模式,主动破频“造船+借船”出海;四是打破“音频”行业的路径依赖,主动打开赛道与模式想象空间;五是把牢主流媒体的优势,主动进军“大众”媒体重塑影响力。

(作者颜春龙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陈锐系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本文编辑:聂巧)

猜你喜欢
音频广播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必须了解的音频基础知识 家庭影院入门攻略:音频认证与推荐标准篇
基于Daubechies(dbN)的飞行器音频特征提取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音频分析仪中低失真音频信号的发生方法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