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招呼不生乱

2021-04-25 03:54
商周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关键时刻海鸥公共场所

关键时刻听“招呼”,这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自身素质的具体体现,也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管理水平。

疫情最近似乎有了“好转”,有人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可能再过一些日子,病毒就会“消失”。理由就是疫苗注射的人越来越多,感染的几率越来越小,再加上病毒的生长和传播规律,大都是先强后弱,逐步消亡,因此下一步出现令人兴奋的局面概率很大。

折腾了一年多,终于可以松口气了!有人欢欣不已,情不自禁地给自己“减压”。口罩不是戴得那么严格了,除了乘公交车,到医院或管理比较严的公共场所,非戴不可,在小区遛弯,乘电梯,或者去海边散步等,口罩就不见了。还有的到饭店吃饭,也不在乎分餐制、用公筷等一些预防措施了,众人的筷子、勺子一起上,什么交叉传染,相互传播,统统丢在了脑后。尤其今年春节,成千上万的上班族虽然留在当地,但景点却人头攒动,人流如织。咱青岛甚至出现了擎着食物喂海鸥,愣是半个小时多竟然没有海鸥光临的尴尬之景。原來喂海鸥的人太多了,以至于海鸥都撑得不稀罕那些平时吃不到的“美食”了。

更多的地方大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没发现一例“阳性”,工作、学习、生活即正常又安宁。周围认识的几位朋友甚至几次外出旅游,去了南方,又去了大西北,玩得不亦乐乎。尽管游客与以往比还是少了很多,但旅行社促销,有人看准了机会,少花钱又潇洒,何乐而不为?

然而国家层面依旧“众志成城”,春节各级政府提倡留在当地过年,目的就是减少交叉感染,让更多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公共场所依然要求戴口罩;健康码、核酸检测报告等是乘坐飞机、高铁、汽车等交通工具必须证明。这一切说明,疫情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乐观。

一边是认为“风微浪稳”,一边是“警钟长鸣”,该何去何从?

应该看到,绝大多数的人“警惕”性依然很高,听政府的话,听专家医生的话,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建议做的或者不容许做的就不做。这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深入人心的表现,是人们服从大局,热爱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具体体现,更是保护自我,珍爱生命的切实行动。在这方面国人确实值得自豪。反之,肯定没有现在的这种“大好形势”。

关键时刻听“招呼”,这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自身素质的具体体现,也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管理水平。

对“招呼”问题,有的人或许有一定的“歧义”,甚至“反感”。但实践,特别是这次疫情证明,听“招呼”和不听,结果大相径庭。西方一些国家感染“成灾”,已经做了很现实的说明,国内有个别人不遵守规定,结果“殃及”他人,给社会造成了很大麻烦。所以,该听的“招呼”一定要听,为自己也为众人。这是社会“公德”,不能感情用事。冲动是魔鬼,害别人也害自己。媒体曾几次报道,有人非要感情用事,非要任性,不听劝告,不听招呼,甚至连“警告”也听而不闻,结果最后不是连连道歉,就是后悔不已,更有的还锒铛入狱。何苦?

“招呼”并不是一些人想象的什么“限制”“约束”,这是不得已情况下采取的特殊要求和手段,其目的只有一个,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宁,身体健康。

世界很复杂,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能随时出现。这次是疫情,下次是什么不得而知。作为社会一分子,个人的力量和能力必定有限。无论发生了什么,听“招呼”应放在第一位。万众唯“招呼”为马首,才会不乱,才会有战胜“困难”的希望。

猜你喜欢
关键时刻海鸥公共场所
霸道海鸥谁能治
“海鸥”展翅 “美好”起飞
关键时刻,人大代表送来救命药
一鼓作气,不胜不休!——写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刻
一鼓作气,不胜不休!——写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刻
基于ARM的公共场所智能保洁车控制系统的设计
公共场所 不能乱来
关键时刻
支持公共场所禁烟为自己为他人
公共场所禁烟迈出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