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强
山西运城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 运城 044000
在建筑工程行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工程建筑建设质量逐渐受到社会关注。考虑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建筑施工的主要材料,故而为提高建筑整体质量,必须正确认识到混凝土材料的重要性,促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并对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形成正确认知,严格依照规范要求将该项施工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建筑建设中,以此提高建筑稳定性及可靠性,满足社会具有的各项需求,该点对促进建筑工程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混凝土施工材料是一种复合型材料,其能够对胶凝材料进行利用,促使不同施工材料进行有效结合,进而提高建筑各项性能及建设质量。在制作混凝土施工材料的过程中,必须对砂石与水等材料进行科学利用,结合相关标准对砂石与水进行混合,并通过相应设备对混凝土进行搅拌,充分体现水泥的功能性,进而提高混凝土各项性能[1]。在建筑工程行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混凝土施工材料的应用率正在不断提高,并成功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针对该种材料而言,其特征呈现多样化,例如制作工艺具有较强的便捷性、成本费用相对较低以及具备良好的性能等。由此可见,通过混凝土材料进行建筑工程建筑结构施工作业具有较强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混凝土施工作业在建筑工程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是不同管理部门的重点检查对象。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可发现混凝土施工质量对工程整体建设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若混凝土施工质量与相关标准不符,不能严格按照耐久性基础展开施工设计,必将导致工程建设质量降低,在情况严重时甚至将造成安全隐患,致使建筑工程工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下滑。因此为提高建筑工程工程建设质量,必须正确认识到混凝土施工作业的重要性。在建筑工程工程混凝土施工作业中,施工单位多会对常规混凝土技术进行利用,基于耐久性原则,将钢筋作为主要框架,并结合规范要求对模板进行支护,通过沙子与水泥具备的特殊性开展对混凝土的浇筑作业,促使混凝土与钢筋进行有效结合,进而实现对坚固的结构基础进行构建。混凝土材料与混凝土质量具有密切联系,因此对混凝土材料进行配比与选择的过程中,必须对相关标准进行综合考量,以此提高混凝土的实际强度,进而为建筑工程工程整体建设质量提供保障。由此可见,将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工程施工作业中具有较强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图1 影响混凝土施工结构的环境因素
建筑工程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极有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裂缝问题,并对整体施工质量产生影响。因此为避免上述现象发生,必须及时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为提高裂缝控制效果,施工人员必须充分明确导致裂缝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原因进行裂缝控制。针对裂缝形成原因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受到施工现场环境因素的影响,故而混凝土进入硬化状态后,其内部将出现水分蒸发问题。在此基础上,混凝土外部及内部结构将发生收缩变形,从而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问题;②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混凝土表面极有可能自然形成裂缝。以此为基础,在裂缝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水分蒸发速度也将不断提升,从而导致裂缝扩大;③在混凝土表面出现拉应力,且若拉应力实际数值大于混凝土拉应力最大承受值的情况下,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极有可能出现裂变现象,并造成温度裂缝形成;④在混凝土结构进入凝固状态前,若施工人员未严格依照相关标准对混凝土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致使混凝土受到外力影响,则混凝土碱骨料将对其结构产生直接影响,导致其发生变化。以此为基础,混凝土体积将显著增加,并出现裂缝现象。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需要给予耐久性基础,必须加强对材料的控制力度,确保材料选择及配比符合规范要求,尽可能对连续级配骨料进行利用,适当增加优质粉煤灰及减水剂实际用量。在混凝土入模过程中,必须对温度进行严格把控,防止其超过35℃。
从现实角度出发,可发现该项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建筑建设作业中具有较高的应用率,其能够显著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及可靠性,满足工程建设具有的各项需求。因此必须对该项施工技术形成正确认知,并结合规范要求对其进行科学利用。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全面加强对模板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分析力度,充分掌握其各项内容,并以相关标准为基础开展对模板配置力度的强化工作,确保建筑工程模板强度及各项性能与建筑工程要求相匹配,以此充分体现该项施工技术的核心价值。对模板施工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对建筑工程实际状况进行综合考量,并对此前的设计方案进行收集与分析,将施工流程及相关标准作为参考依据,以此进行施工作业。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在混凝土应用过程中,其极有可能受到温度应力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裂缝问题,进而导致建筑整体建设质量降低。因此正式进行施工作业时,必须对温度应力控制技术形成正确认知,并对其进行科学利用。在应用该项技术的过程中,应对以下几项内容进行适当参考:①对水泥使用量进行严格把控。通过对建筑工程建筑混凝土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可发现水泥是此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泥进行水化反应的过程中,其能够对一定程度的热能进行释放,而在施工建设中,水泥热能无法进行全部释放,并滞留在混凝土结构内部。在此基础上,热能必将对混凝土结构产生严重影响,致使稳定应力产生。受到稳定应力的影响,建筑结构稳定性必将显著降低,并导致建筑工程建筑质量下滑,该点对保障建筑工程整体效益极为不利,因此在施工作业中必须结合规范要求,对水泥用量进行严格把控,以此防止稳定应力对建筑结构产生不良影响;②施工技术控制。在完成原材料的选定工作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结合规范要求及实际状况对混凝土搅拌技术与方法进行选择,并对其进行科学利用,充分体现混凝土搅拌技术的核心价值,尽可能减少温度应力对混凝土结构产生的不良影响;③外界温度控制[2]。正式进行施工作业时,考虑到水泥具有良好的吸热性能,极有可能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混凝土温度应力显著提高,进而造成混凝土结构受到破坏,故而为防止对建筑工程建筑质量及安全性产生不良影响,工作人员必须正确认识到外界温度控制方面的重要性,尽可能选择在施工现场温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开展施工作业,以此减少温度对混凝土结构造成的危害。
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可发现材料配置与搅拌技术能够对混凝土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若其与相关标准不符,必将导致混凝土结构质量降低,从而对建筑工程建筑稳定性及安全性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施工人员必须对施工材料配置与搅拌技术方面给予重视,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充分掌握两项技术手段的各项要求,并以规范要求为基础进行施工作业,进而提高各项施工环节的规范性。此外,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全面提高混凝土强度,保障建筑稳定性,可选择根据实际状况,对适量低碱性集料与部分添加剂进行添加,以此为建筑工程建筑建设质量提供保障。
浇筑施工是混凝土结构施工作业的重要内容,其与混凝土各项性能具有直接关系。因此为提高混凝土结构质量,必须正确认识到浇筑施工环节的重要性,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该项环节进行把控,全面提高其规范性。正式进行浇筑施工作业时,应对以下几项内容进行适当参考:①应确保浇筑施工一次完成。由于混凝土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故而在开展混凝土浇筑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尽可能提高其连续性,以此防止对混凝土浇筑质量产生影响。为实现上述目标,施工人员必须对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要求进行深入分析,确保一次完成混凝土浇筑作业,防止浇筑作业出现中断现象,从而导致混凝土结构质量降低;②加强混凝土浇筑质量检测。在完成混凝土浇筑施工作业后,工作人员必须依照规范要求定期开展对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检测工作,明确其质量是否与相关标准相匹配。若发现浇筑质量与标准不符,必须立即采取相应措施;③应结合规范要求,对钢筋及模板等结构采取控制措施,确保其各方面符合相关标准;④加强搅拌作业监督力度。对混凝土进行搅拌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开展全方位检查与监督工作,对搅拌作业环节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是否与规范要求相匹配。重点对用料方面进行检查,若发现其与标准不符,必须立即进行纠正。在此基础上,混凝土质量将得到保障。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状况添加具备良好抗拉性能的材料,例如应将有机纤维及金属纤维材料添加到混凝土配料中,以此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其使用寿命。此外,可选择添加适量的添加剂,以此对混凝土材料自缩性进行调整[3]。对添加剂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相关标准及规范要求。考虑到混凝土配比与混凝土各项性能及质量具有密切联系,故而施工人员必须严格做好对混凝土材料配比的控制工作,结合施工图纸及方案对混凝土配比率进行确定,进而提高混凝土整体质量。
正式进行混凝土施工作业的过程中,必须对以下两项施工原则进行充分结合,以此提高混凝土施工作业的规范性,进而为建筑工程项目整体质量提供保障。针对原则而言,其主要内容如下:①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必须对混凝土浇筑时间及振捣程度给予重视。若浇筑时间与振捣程度与相关标准不符,极有可能对混凝土整体性能产生影响,致使其无法投入使用,从而对建筑工程项目整体效益造成干扰。因此为避免上述现象发生,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应结合相关标准对混凝土浇筑时间与振捣程度进行严格把控,该点不仅能够为施工质量提供保障,而且还能显著提高施工材料及成本费用的控制水平;②通过实际调查可以发现,由于建筑施工内部结构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故而其施工难度相对较高,若施工人员存在操作不当的现象,必将导致施工质量降低。因此为避免上述现象发生,必须积极开展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活动,为其详细讲解混凝土施工技术手段,确保施工人员能够充分掌握该项技术,并对其进行科学利用,该点对提高混凝土施工规范性与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处在施工现场的技术人员必须对各项施工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与分析,并及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或应用其他先进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而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
图2 混凝土耐久性设计规范
正式进行混凝土施工作业时,必须对设计方面给予重视,并对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进行施工作业前,设计人员必须对施工现场实际状况进行严格调查,并结合相关标准对施工图纸进行设计,以此提高施工环节的可行性及合理性。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对施工现场附近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考量,明确可能出现的突发性状况,并对应急预案进行制定。在施工作业出现问题时,必须及时进行沟通,并结合问题开展对图纸的变更工作。
施工管理工作与混凝土施工效率及质量具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加强施工管理力度。首先,应做好对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其综合素养,并对技术人员的资格证书进行审查,确保其专业能力符合标准。其次,在混凝土材料正式进入施工现场前,应选派专业人员开展对材料的检查工作,明确其型号及性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并进行详细记录。最后,应做好对施工组织方案的制定与会审工作。
在混凝土施工作业开展前及结束后,应选派专业的检测人员对混凝土进行全面检测,明确其质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若发现混凝土存在缺陷,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而为整体施工质量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混凝土施工是建筑工程建筑建设的重要内容,若该项施工环节不具备科学性,必将对建筑整体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对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形成正确认知,不断对各项环节进行优化,全面提高施工环节规范性,充分体现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核心价值。基于此,建筑工程建筑质量将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