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国网于都县供电公司 王 勇
历史背景:1934 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准备进行战略转移。长征路上,中革军委仅有的一台发报机是红军队伍之间最好的联系工具,给无线电台供电的,是一台重达68 公斤的手摇发电机。长征开始时,军委派了一个128 人的加强连保护这些设备。来自于都县段屋乡的段九长和战友谢宝金就共同担负起背着68 公斤的发报机和发电机进行长征的任务。一开始有8 个人轮着抬着走,可随着连队伤亡的战士越来越多,抬发电机的人也越来越少。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用生命守护着那台手摇发电机和发报机,终于走到了延安,保证了部队信息的传递。
讲述人:段春华,赣州市于都县段屋乡胜利村村民,段九长之孙。
“我爷爷1931 年8 月参加革命工作,任当时上吉乡土地委员、村代表。1933 年在严赖乡苏维埃政府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当年他36岁,父母已故,家里还有妻子和两岁的儿子,但还是舍小家为国家,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事业。”
“当时中华苏维埃钨砂总公司总经理毛泽民同志发现他品质好,个子高大,1 米89,力气很大,能挑300 多斤的谷子,于是介绍爷爷成为了一名手摇发电机的管理员,长征开始后,他和战友就负责保护发报机和发电机。”
长征一路打仗,连队伤亡的战士越来越多,到过草地前,128 人的加强连只剩下谢宝金、段九长和钟起汉三名战士,面对生死未卜的长征路,谢宝金毫不犹豫地背起了发电机继续前行。
“前面有堵截,后面有追兵,头上有飞机,一路上的艰辛就不用说了。过草地、过雪山,过草地的时候把小竹子砍下了,用绳子编成竹排,拖着走。”
无论历经多大险阻,也必须把发电机背到指定地点,这是使命!
凭着超人的毅力,谢宝金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把发电机背到了延安。
“我爷爷在延安的时候,有一次毛主席表扬他,说谢宝金是个长征模范。”
在段春华的回忆中,回到家乡于都后,爷爷主动参与农村生产建设,从不摆长征老红军的架子,经常给乡亲们讲长征的故事,多次受邀进学校给师生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青年一代的爱国热情。在说到那台珍贵的发电机的时候,他也常感叹,他和战友是用生命在守护电。
“爷爷总对我们说,现在国家正在发展,在党的带领下,我们只要踏踏实实地干,日子就会越过越好。1983 年的时候,我的叔叔——当时担任水利站站长的段灶寿给村里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由于当时村里有一笔经费,他们与其他两个村组协商,共同出资,由供电部门为段屋(乡)拉上电。”
段春华听叔叔说,当时已经86 岁的爷爷听闻后激动不已,连声说:“通电是好事啊!有电就好!段屋也终于能用上电了,这么好的事,我们要全力支持!”于是他发动家人亲戚,号召乡亲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长征精神,抬电杆、拉电线,日夜帮助施工队架线施工。
在施工的日子里,段九长也常常给大伙们讲他在北京短住一周时的见闻,告诉大家有了电多么方便,让乡亲们大受鼓舞。在架线的过程中,还有另外一位老红军,为村里送来了一万五千元钱,支援村里的电网建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两个月的时间,段屋(乡)就通上了电,当时电灯的电线开关一拉,家里的灯泡就晃晃悠悠地亮了。“爷爷眯起眼睛看着那亮起的灯泡,高兴得像个小孩子。”
随着国家发展,在这块长征出发的热土,从一台用生命保护的发电机到遍布各村的电网,电力已经从过去稀缺珍贵的宝贝变成须臾不离的能源。当地村民盖起了新房,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家里也渐渐添置起了各种家用电器,段九长那时架起的电网已经满足不了村里的用电需求。1999 年,村里迎来了第一次电网改造,2012 年6 月,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2015 年段屋乡进行了第二次农网改造,电压更稳定了,电能质量更高了,走在新时代的段春华一家人如今的生活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