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廊道理念下大运河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规划探索

2021-04-24 10:10赵艳韩超伟王俊皓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廊道大运河

赵艳,韩超伟,王俊皓

(1.天津大学 仁爱学院,天津 301636;2.天津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后申遗时代,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研究进入新的研究层面,运河学与文化带理论的提出为大运河的保护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已成为大运河实践领域的纲领导向。中国大运河纵贯南北、博古通今,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数代中华儿女,滋养风格各异的华夏田园。近年来,大量学者聚焦运河学与大运河文化带理论,对大运河文化带概念、内涵、价值、研究路径提出诸多有益见解。2020年,淮安打造大运河重点展示带,创建“公园里的城市”,天津发起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师邀请赛,各地积极探索运河实践新高地。尽管运河沿线各省市地方积极开展保护规划与相关实践,然而研究实践主要集中在一些运河沿线重要城镇与重点地段,针对大运河保护的重心区乡村层面的研究与实践刚刚起步,亟待深入聚焦。2017—2020年间,本课题组成员对大运河天津城郊四区的二十多个乡村开展了实践调研,与当地村民及村委会进行深入沟通,挖掘运河乡村文化景观资源,了解运河乡村的生存现状。调研发现,部分运河乡村段存在河道堵塞、占用河漫滩种地、面源污染严峻的困境,搭载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契机,从遗产廊道理论实践出发,对运河乡村段进行生态治理、文化保护与景观开发具有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对带动运河沿线乡村振兴、生态宜居,进而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积极作用。

一、区位分析及环境条件

(一)研究区位概况

本次课题研究区域选取南运河的城郊乡村段,具体地点位于陈官屯镇附近的南运河区域,北邻邹家咀村,南邻纪庄子村,中部与东、西钓台村相邻。研究区域总用地面积85公顷,绿地率83%,其中有部分沿河乡村居民点用地和少量耕地、坑塘湿地。(图1)

(二)环境条件分析

河道现状分析:南运河部分水系存在河流的水质差,达标率低,入河污染物远超河流环境容量,河流水动力较差的问题。课题组对研究区域与周边的五个取水点进行采样分析,主要测试总氮、亚硝酸盐氮、氨氮、硝酸盐氮、总磷等指标,检测结果发现总氮浓度严重超标,影响水质,说明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图2)。同时,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较低,沿河的部分闸坝蓄水能力较弱,淤积较为严重,水体的自净功能也较差,总体表现为水系循环不畅,水流滞缓。

场地生境分析:运河及周边水系因倾倒垃圾和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水体富养化严重,驳岸系统也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两岸河漫滩被大量耕地侵占,自然林地受到破坏,农田的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周边湿地系统受建设性破坏逐渐衰落,坑塘污染严重,不断侵蚀驳岸,个别地段植被濒临死亡。

周边乡村分析:村民活动场地较少,文化活动空间稀缺,老年人户外设施缺失,儿童游乐场地较少,现有活动场地与交通流线重叠,较危险。西汉古城遗址保护开发不足。

场地交通分析:研究区域西侧外部交通为G104京沪高速,北侧为S313 陈大线,东侧为京福线,南侧为京石高速。从场地内部交通来看,交通通达性较弱,堤顶路道路等级较低,通行能力弱,场地外部乡村现有道路等级较低,人车混行为主,维护较差等。

宏观文化热力分析:通过对天津市四级以上公园、传统乡村、主要风景区、文化名录遗产和主要聚集人群与研究区域进行叠加分析发现,该地区文化热力较低,相关文化景点与旅游产业较少,场地北侧有陈官屯运河博物馆,暂无名胜风景区。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研究区域周边乡村大都因运河而兴起,其中西钓台村为汉王五年(B.C.202)的东平舒县遗址所在地,境内有大量战国遗迹。历经隋、唐、宋、元四朝,明代运河周边乡村兴起,也在此地流传出姜太公钓鱼的传说,历史上先后设立钓台寨与稻田务,乾隆年间曾设陈官屯义仓。因此,该地段文化资源潜力较大,深入挖掘沿线历史遗迹、文化景观资源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生活热力分析:通过对研究区域进行乡村生活热力、湿地生物热力、生物热力分析可知,运河周边乡村内部为主要人群生活热力区域,特别是靠近运河区域的乡村主要街区活力指数较高;场地周边湿地动植物的分布热力表明,运河周边河漫滩及坑塘湿地为主要活力点;湿地系统、畜牧家禽、野生动物分布有利于更好地决策保护区域的范围及途径。(图3)

二、基于遗产廊道理念的研究思路

(一)遗产廊道理念

遗产廊道起源于美国的绿道思想,是区域遗产保护的一种方法措施。这种方法强调21世纪的文化景观,必须结合历史、文化、审美和娱乐的目标,通过绿道方式进行适当的使用和管理。Robert M.Searns于1993年提出遗产廊道的概念,指集成特殊文化资源的绿道景观,有一定经济中心、历史建筑再利用、环境改善等内容。遗产廊道的选择应注重历史性、工程性、文化性、生态性及经济性的特点,从线型景观中进行甄选。美国国家公园对其进行保护与管理,20世纪80、90年代,美国NPS先后通过了9个遗产廊道项目,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法律进行监管。国内学者在21世纪初开始遗产廊道理念的相关研究,并引入到我国的区域遗产保护领域,先后在大运河、京沈清文化遗产、滇藏茶马古道、中东铁路等方面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大运河作为特殊的线性文化遗产,其时间跨度之长、空间尺度之大、文化资源之丰硕都是举世罕见的。基于遗产廊道理论视野,从自然、文化与遗产三位一体的理论构建出发,有利于全面评估运河价值,确立多维度、多层次的活态保护目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一是在自然层面,有利于运河生态系统修复与管理。尽管大运河生态系统经过多年的治理已有很大改善,但部分河道现状依然存在很大危机,特别是在沿线企业工厂较多或是乡村遍布的城郊区,生态污染依然严峻,而遗产廊道的生态修复视角能够从开发初期就考虑解决此类问题。二是在文化层面,通过创新大运河文旅游憩系统,能够有效带动周边乡村区域文化活动,促进产业兴旺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三是在遗产层面,借助遗产廊道理念,联动运河遗产资源与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形成遗产整体保护体系,通过与廊道、游步道的叠加,增加民众与遗产的互动,有利于遗产的传承与再传播。

(二)技术路线分析

本研究遵循“主题确定—资源调查—适宜性分析—遗产廊道规划”的技术路线。主题确定为基于遗产廊道理念的乡村文化公园,旨在借助遗产廊道的发展理念,诠释新时代运河乡村文化公园的主题内涵,从生态、文化、遗产三方面确立总体路线。资源调查是规划设计的基础依据,通过对研究区域的运河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整理,进行资源相关性分析与文化创意转换,拓展主题内涵的深入与广度。适宜性分析是指从水文、土壤、生境、动植物等生态层面,以及功能、交通、场地等人文层面进行叠加分析,建立公园体系最优空间格局(图1)。遗产廊道规划是在适宜性分析基础上,从建立文化廊道、游步道、解说系统等线性景观方面进一步落实文化公园的具体规划。

图1 场地概况

(三)设计原则分析

研究区域的公园规划设计在依托遗产廊道理念基础上,还应满足生态优先、文化重建与文旅融合的设计原则。生态优先原则是公园规划设计的前提与保障。具体讲主要分为生境修复和低影响开发两方面,生境修复是指合理划定核心保护区、缓冲区与过渡区,恢复运河驳岸功能,建立公园生态廊道系统。一方面通过河道清淤扩宽,改善水质,恢复河流生态及航运功能;另一方面,建立不小于30米的生态廊道缓冲带,降低水体污染,减少沉积物,保持水土;在堤顶路外围两侧各设置25米植被缓冲带,以保护河道生境。在低影响开发方面,研究区域与周边乡村场地增设海绵管理设施,以改善下垫面结构,增加不透水区域的生态能力。此外,原有部分农田进行生态规划,发展观光农业,增设人工湿地净化系统。文化重建原则,是在生态优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文化建设力度,深入挖掘沿线有形与无形文化资源,以保护为主、抢救优先、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核心理念,并进行创造性转换。文旅融合原则,构建运河乡村艺术文化体验廊道,遵循运河文化带建设理念,深度融合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集遗产、文化、生态与经济一体的遗产廊道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运河乡村文化公园。

三、大运河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规划总体设计

本次规划研究是在南运河城郊乡村段选取基地建立乡村运河文化公园,该地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蕴涵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通过对研究区域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对运河生境进行生态治理和保护的同时,传承该区域的漕运文化、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精神,保护周边乡村传统手工艺与文化习俗,增加基础设施,进而有效带动周边地区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

(一)功能分区与平面组成

大运河乡村文化公园的由八大功能区组成,分别为生态湿地体验区、林下湿地体验区、运河乡村游园区、乡村民宿体验区、湿地农田观光区、湿地花田观光区、生态农田体验区、运河休闲观光区。北侧的生态湿地体验区,主要有运河观光栈道、湿地植被保护区、湿地鸟类观光区及休闲设施构成。中部的运河乡村游园区与乡村民宿体验区是规划设计的核心体验区,由历史悠久的东、西钓台村围合区域组成,包括湿地示范区、民俗体验区、钓公亭景区、乡村文化体验区等内容。南部的四大功能区,分别设置以运河生态保护为重心,农业观光为载体的公园游览系统。(图4)

图2 场地水质检测分析

图3 场地热力分析

(二)交通组织

运河乡村文化公园核心区的交通组织,以河堤路为核心车行流线,同时建设公园环线系统,保证其消防通行能力。主入口设置于东、西钓台村两侧。游览路线设计,希望引导游客入公园后沿慢行系统参观游览,依次可经过全园主要功能区。河堤在满足保护规划要求的前提下,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河堤路拓宽至12米,增加公园慢行环线,同时增加25米以上的隔离缓冲带,起到保护生境的作用。运河游览系统的主环线设置4米宽,其余观光流线,以3米为主,部分占道区域,以2米架空木栈道为主。公园外侧交通组织,主要以满足乡村的交通流线顺畅为主,同时引导观光游客通过部分乡村,体验乡村生活,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三)节点景观

乡村民俗体验区由东钓台景区与西钓台景区构成。东钓台景区由湿地示范区、商业服务设施、乡村文化体验区、河堤防护林、乡村运河花园等场地组成。西钓台景区由乡村商业街、餐饮民宿、下沉广场、运河入口广场、公园慢行环线等场地构成。运河乡村文化公园的设计风格,遵循元素就地提取的原则,景观设施、商业设施、文化设施,均以当地乡村的生态文化现状为依据,以更好地融入当地乡土文化。例如,结合当地一主两厢、正房倒座式院落布局,设计农家院、新型民居、公园服务点、旅游购物街、生态农家院餐厅等院落空间。

(四)设施分析

运河乡村文化公园的设施系统主要以慢行系统、休闲服务设施、泡泡坑塘观光设施、芦苇湿地观光栈道等要素构成,这些设施通过环线慢行系统将其串联,使公园的可游览路线最大化,此外改造后的道路系统兼顾海绵设施功能,具备就地消减与净化雨水能力。公园休息服务设施建立雨水花园、生物过滤池等雨水设施,消减与利用雨水。慢行系统设施透水铺装以改善下垫面结构,减少积水,美化环境。泡泡坑塘观光区通过湿地系统改善污染水质,增加科普功能。芦苇湿地观光栈道位于水陆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能力,增添乡野乐趣。所有区域的设置,均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并附以文化景观,有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生态与文化活力。

四、结语

大运河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规划研究项目对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社会生活层面进行深入调查,针对运河坑塘水污染进行检测分析,完成场地综合适宜性分析。在借鉴遗产廊道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生态优先、文化重建与文旅融合的设计原则,是运河城郊乡村段保护与开发的有益探索。本方案同时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与可持续场地评估体系,为整个运河生态文化公园的景观规划提供导向,确保整个公园建设的生态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图片来源:

图1—4 为韩超伟、王俊皓绘制完成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廊道大运河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成效分析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大运河,行走山东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乡村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