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姚
母亲当年在晋西北乡下的窑洞里生杨扬时,落下了无法治愈的“月子病”。后来,作为腾讯医疗健康事业部的研发和管理人员,杨扬在尽孝的同时,带领团队根据不同老人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多种智能设备,帮助老人过上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近日,民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向全国养老机构对此做了推广。
病痛缠身,眼见妈妈受辛苦
“母亲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生我时在月子里落下的。这种病是免疫性疾病,不能根治,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杨扬说。
母亲从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到只能扶着东西慢慢走;从能拄一根拐杖走,到拄两根拐杖都走不了;后来干脆被困在了床上,又从能在床上坐着到只能躺着,还要不时地翻身,否则就会浑身疼痛难忍。
杨扬硕士毕业后,进入腾讯公司当程序员。由于牵挂着老家的母亲,他经常两头跑。2012年年底,在征得妻子和父亲的同意后,他把母亲接到了深圳一起住。
“把我妈接到深圳时,她已经基本上失能了,甚至自己上不了轮椅。但我妈这个人特别要强,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求人。在拄双拐和上轮椅时,她多次摔得鼻青脸肿。有一次她想自己洗澡,还在卫生间摔断了胳膊。我们要请个保姆照顾她,她坚决不答应,说自己已经拖累了孩子,如果还要请保姆照顾她,她就回老家。”母亲的病越来越严重,最后杨扬实在没办法,只好将她送进了养老院。
在养老院,杨扬才知道像母亲这样的失能老人还有很多。工作人员告诉他,对这些老人来说,防摔跤、防走失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母亲已经摔断过胳膊,杨扬就在母亲的房间里像装修幼儿活动场地一样,把有棱有角的地方都用泡沫塑料包起来,并在屋子的四周,特别是在洗手间里装上了扶手。当时母亲还能坐,但她的骨头已经严重变形,坐不了多久就得变换姿势,不然就会疼痛难忍。为了让母亲打发时间,杨扬给她买了个平板电脑,还在床上装了个可以转动的支架,让母亲可以躺在床上变换着姿势看电视。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和老人都夸他孝顺。
2018年,杨扬的母亲去世了。同年,杨扬当上了腾讯医疗健康事业部运营经理。
鞭长莫及,智能养老最科学
一天,杨扬在养老院做义工时无意中得知,有位老人半夜起来如厕,不料突发脑梗。因为没有被及时发现,老人在坐便器旁头朝下蜷缩了一夜,最后以植物人的状态在床上躺了半年多后去世。医生说,如果早发现、早送医,老人是不会变成植物人的。
这让杨扬一下子又想到了母亲,于是他向主管领导提议,把智能系统的研发向病患和老人护理的方向延伸,让千千万万老年人活得更有质量和尊严。杨扬的提议得到批准后,深圳市养老护理院表示将全力配合。
既然解决老人摔跤和走失问题是养老院的难点,杨扬和他20多人的团队就从这里着手。他们首先研发了一套智能监控报警系统,只要摄像头监控到有老人摔倒,便会自动报警。但老人和家属提出了异议:“这种监控效果应该是有的,但装个摄像头对着床,老人还有隐私吗?”
杨扬也觉得这样确实有问题。他们一边征求医护人员的意见,一边倾听老人和家属们的呼声。有老人提出:“有没有一种东西,能看到老人的动静、判断老人是否摔倒,但看不清楚人呢?”杨扬灵机一动,想到了热感应技术。
热感应技术是利用人体在37℃左右的体温下会发出特定波长的红外线,采用被动式红外探头,就可以探测到人体的体温。这种探测只能看到人体轮廓,也就是热源的大概模样,而看不清具体形象。老人纷纷表示可以接受这样的监控。
然而,新的问题很快又来了:有位76岁的老人晚上拄着拐杖上厕所时不幸摔倒,虽然医护人员马上赶了过去,但老人还是受到了严重的脑震荡,没多久便去世了。
杨扬想:很多老年人都有骨质疏松的毛病,一旦摔倒就很容易骨折,能不能发明一种东西,可以在老人即将摔倒时帮老人一把,防止他们摔伤呢?
“有一天下班路上,我无意中目击了一起车祸。车祸虽然并不严重,但安全气囊全都打开了。我灵机一动:是不是可以根据汽车安全气囊的原理发明一种工具,在老人即将摔倒时像汽车安全气囊那样及时打开,保护老人不受伤呢?”
杨扬带着团队开始了新的攻关。他们根据汽车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一种专门供老人穿的服装。服装的双肩、胸前、脑后、臀部和双膝等处都有气囊,只要老人的身体倾斜到一定角度,气囊就会立即打开,起到保护老人的作用。
研发时,他们发现打开气囊的临界点特别难掌握:如果打开过早,很容易判断失误;如果打开迟了,又起不到作用。
研发人员亲自穿上服装,在养老院当着老人们的面,反复尝试在各种情况下、以各种姿势倒下时,在哪个瞬间打开气囊更合适:“每个人都至少摔过几千次。而且因为故意摔倒和不由自主地摔倒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有时候同事们还不得不趁试验者不注意时突然将他绊倒。”
一些老人不忍看他们摔了又摔,甚至劝他们放弃,但杨扬说:“谁家没有老人?我们还年轻,只要能让天下父母的生活质量有所保障和提高,我们摔得再重也无所谓!”
经过数万次的摔倒试验,老人防摔服终于研发成功。不少老人表示:“这样的监控装置和防摔服比儿孙在身边都管用。即使我们跟儿孙生活在一起,他们也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身上。”
科技助力,养老院不是终点
深圳市养老护理院现有高龄老人117位。他们有的是被120救护车直接从医院送到了这里,有的来自因为长期照护而身心俱疲的家庭。
医护人员介绍:“一个老人倒下了,一个家庭就失能了。有些老人虽然还没有倒下,却比倒下还要人命。比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走失是常有的事,一旦走失,全家就乱了套。在养老院,有些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知道大门出不去,甚至会像孩子似的翻墙逃跑。”
针对这种情况,杨扬的团队研发了一套电子跟踪系统,只要老人离养老院的直线距离超过100米就会报警,并且可以进行追踪。
“很多老人认为,进了养老院,就意味着接近了人生的终点,这也是不少人不愿意进养老院的原因之一。”杨扬说,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延续老人的生命,确保他们的安全,还包括用科学的手段,让大家在这里活得好,好好活,有体面,有尊严。
在他们的努力下,养老院里到处都是高科技装置,最显眼的就是一楼办公区的信息大屏,它向工作人员滚动显示着院内老人的各种信息。老人一入院,工作人员就会到老人的屋里做科学评估,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习惯吃什么东西,习惯从床的哪边起身……从而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方案。
老人的身体护理只是一部分,杨扬他们还建议护理院对老人的心理进行科学的照护。比如不少老人要从1、2、3开始重新学数数。有些老人自尊心特别强,杨扬就建议护理院分别对待,比如不能用伸指头让他们认的方法,因为那样对他们的自尊心伤害很大。最好能拿来时钟,用时针指的数字对他们进行引导。研发人员还专门为老人研发了可以陪他们聊天、给他们讲笑话的机器人。
除此之外,養老院在管理上也全部智能化了。以护理端为例,它可以自动安排好每一位护理员每天的任务,还可以记录老人的异常情况,与医生、家属共享。当老人每天的健康状况都数据化之后,管理人员能更直观地看到老人身体的变化,出现问题可及时预警。
杨扬和深圳养老护理院的管理和智能养老办法入选全国优秀案例,民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将其推荐给了全国。杨扬说,虽然母亲享受不到这样的服务了,但看到那么多父母能在智能化的帮助下有质量、有尊严地养老,他觉得同样可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摘自《家庭》2021年第3期,夏之炎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