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究院 张胜利 河南省安科院安全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舒建峰|文、图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简称双重预防机制)是在新形势下总结探索出来的一种按照“一图”(危险源分布图)、“三单”(风险管控清单、隐患排查清单、岗位安全责任清单)、“四有”(厂区有风险公告、岗位有安全操作规程和管控措施、建设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化平台、运行有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五化”(员工参与全员化、岗位操作标准化、风险管控及时化、隐患治理闭环化、警示标志醒目化)标准建设起来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双重预防机制不是两个平行的机制,风险分级管控是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其对潜在的各种风险(固有风险)进行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则是对风险管控失效或不足导致的现实风险(隐患)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双重预防机制通过完善的技术工程支撑、智能化管控和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保障措施的实施,谋求把握事故防范和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建立从“治标”的隐患排查治理向“治本”的风险分级管控转变的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体现“关口前移、源头管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信息管理系统
基于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建设和运行,产生了大量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呈现出了体量巨大、种类繁多、价值密度低、产生和增长速度快的特点。管理者如何依赖这些数据,充分利用相关数据分析技术深度挖掘和运用产生的数据信息的“隐性”规律,助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运行,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纵观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历程,自2015 年提出到2019 年全面推开,虽然各行各业都在创建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平台,但总体上还处于混乱和不规范阶段。从调研的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平台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问题主要产生于信息化建设和数据信息的开发利用方面。
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平台的设计缺少统一的功能模块开发模式和数据标准格式。这主要由于既懂软件开发又懂企业安全技术与管理的人才的匮乏,往往是软件公司受企业委托凭经验开发或套用一个通用的信息平台,而企业只能被动地去学习使用,造成信息平台的功能模块与生产实际运行脱节,其最终结果就是企业选择性使用信息平台,所产生的数据信息之间缺少关联性和集聚性。同时,由于信息平台的数据格式不一致,势必影响后期区域性或系统性的平台接入和数据融合。
具体体现在:企业对信息化平台收集和存储的各类数据资源深度挖掘和科学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再加上信息化平台模块开发设计上的缺陷,导致这些海量数据信息成了“死数据”。如基于现场“安全确认制”的风险分级管控数据的采集,在有些企业的信息化平台中就没有相应的功能模块支持,导致信息化平台收集到的大量数据只是隐患排查治理数据,本末倒置。即便如此,企业也没有对这些隐患排查治理数据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分析,不能从相关数据信息中发现隐患的类别以及产生的时段、区域场所、设备设施、人员状况和周期性、关联性等潜在规律,往往都是凭经验或基于普遍性思维去实施安全管理,最终导致企业安全决策、安全投入、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管理手段和措施缺少针对性和个性化。
例如,有些企业的信息化调度中心电脑终端监控岗位人员配置不合理、手机App 不能做到全员熟练使用或因区域通信信号弱不能正常上网等;有些企业采集数据信息的传感器质量低、运行环境差,导致相关数据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准确地采集;有些企业缺少相应的专业人才,一旦信息网络或信息系统出现问题,只能停止运行等待“外部救援”,造成部分数据信息的不连续、不完整。
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运行”在基层,“建设”在上层。因此,应将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建设和运行作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重要抓手,借鉴国内“顺义模式”“湖北模式”“江阴模式”成功的试点经验,政府及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应按照“一企一档”要求完善辖区内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数据库,逐步建立完善信息综合监管平台,并与企业的信息化平台有效对接,实现政府与企业安全生产信息的互通共享,这就需要在统一基础平台、统一业务平台、统一技术平台上打基础,实现基础设施的统一管理,集约化整合利用已有资源,构建统一的运维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高效的运维队伍;实现信息集成和数据交换共享,整合异构数据、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实时数据、空间数据等,构建公共的数据共享中心;实现业务集成,集成已有的应用系统、其他监管监察部门系统、第三方系统,形成跨系统的业务流、产品流、数据流,构建互联互通的信息通道,形成公共的服务中心;加速研发过程,构建系统研发平台,提供一体化系统技术框架,基于组件和服务的可快速构建应用;构建系统支撑平台,提供应用系统运行所需的业务要素、基础代码、控制数据、流程、规则、权限控制等。企业应按照“一图”“三单”“四有”“五化”标准,精心谋划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和目标任务,突破传统思维下的数据技术壁垒和管理限制,强化数据整合和信息系统集成,注重应用人才培养,使有关部门和人员明确: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如何建设和运行,以及依据的标准、遵从的制度、失效的后果。
双重预防机制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化平台会因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地域存在差异。因此,对每一个企业来说,其信息化平台建设都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切忌不顾自身特点的“拿来主义”,应结合企业实际和上级部门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在数据的采集、储存、统计、分析、展示等方面,定制开发出适用的功能模块,以满足双重预防机制运行的信息化需求。如在数据信息采集方面,可以考虑危险区域各类环境状态的自动化采集、重点生产设备设施工作状况的自动采集、重点区域视频信息采集以及其他周边环境信息采集;在系统功能集成方面,可考虑企业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风险语音提醒系统、3D实景展示系统、电子围栏系统、企业智能化作业系统等。
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
遵从顶层设计,编制相关标准规范,建立统一的安全风险数据库,通过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平台的信息采集模块,广泛采集企业安全风险信息和关联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三维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最新信息技术,构建企业安全风险“一张图”和数据模型,尽可能实现安全风险的感知、辨识、展示、预警、管控的动态、可视化管理,支撑双重预防机制运行。特别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动态采集风险源的运行状态、重点参数和设备运行报警数据,可以实时掌握风险源的变化情况,及时向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信息推送和报警提示,提醒安全管理人员尽快处置报警信息,避免事故隐患的产生。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为双重预防机制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一个“硬件”基础,更重要的是运行和利用其中的安全生产大数据。因此,首先应结合区域特点、行业特点、工艺特点、风险特点、劳动组织特征等,充分发挥企业、安全生产中介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专家队伍的作用,科学系统、分门别类地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和隐患治理清单,帮助从业人员解决“不愿查、不会查,谁来查、查什么,谁来改、如何改、如何报”的难题。其次,信息化平台数据信息在安全生产中的运用效果取决于全员参与的合力和不断丰富的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数据库,参与使用安全生产数据信息的人员越多,安全生产数据信息就越真实,对安全生产数据信息的趋势分析就越科学,依据数据信息的分析结果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就越能落实到位,反过来再用数据进行验证,也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安全生产数据信息对双重预防机制运行的指导作用。否则,如果不加以统计分析、有效挖掘和趋势分析,这些数据只能是单一的档案数据。所以,企业必须掌握对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开发利用的手段和技巧,从而实现对未遂事故(事件或隐患)的超前预警、预测和预防。
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建设是一件耗时间、费精力、多部门参与、投入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纳入“一把手”工程,从工作机构组建、专业技术人员选配、考核评估机制、统筹推动机制建立、惩戒追责力度、配套资金供给等方面,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
信息化应用是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好数据分析手段,是实现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有效管理的最明显特点。因此,各级各单位应准确把握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科学建设和有效运行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平台,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的科学化、精准化,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以实现其智能化管理。